《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2016-08-23 22:00张忠喜
电影评介 2016年12期
关键词: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情结

张忠喜

文学和电影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文化样态和艺术形式。对于文学而言,电影的意义在于将抽象的文字用具象的画面、声音进行重新表达,从而使文学本身获得新生;对于电影而言,文学巨著巧妙的剧情设置使电影故事引人入胜,而文学巨著深刻的社会意涵和批判性思考则大幅提升了电影这种艺术样式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积淀。从电影诞生以来,无数文学名著被搬上了大银幕,如《教父》《红磨坊》《巴黎圣母院》《乱世佳人》等等。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影史上的扛鼎之作。2013年,一部开启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文学名著被再次搬上了大银幕,并且不论从导演、演员还是电影投资等角度来说,它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大制作电影,它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又译作《大亨小传》)。出版于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和长岛为主要背景的短篇小说,作者是美国著名“爵士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小说着重探讨了理想主义、变革、堕落、社会动荡等等主题,被认为是对于“美国梦”的批判审视。小说出版2年,即1926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被搬上了大银幕,随后在1949、1974、2000年三次被改编成电影,然后就是2013年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最新一版《了不起的盖茨比》。本文旨在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所经历的嬗变,分析小说和电影背后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刻意涵和哲学思考。

一、 作为文学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小说的叙事

小说采取直叙与插叙并用的方式展开故事。首先,小说以1922年纽约长岛发生的故事作为主轴,在叙事的过程中,尼克、盖茨比、贝克、黛西、汤姆和默尔特等故事中的人物轮番登场。他们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故事是小说戏剧冲突的主要来源,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小说也采用了插叙的叙事方式,其中包括1917年盖茨比和黛西的那段旧情、一战中尼克和盖茨比的经历等等都是通过插叙的方式向读者交待的。两种叙事方式的并用,让读者既能够沉浸在1922年纽约长岛“正在发生”的故事,又能够了解这个故事的源头。

(二)小说的情结

小说讲述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纽约和长岛发生的故事。一名叫做尼克·卡拉威的耶鲁毕业生来到纽约,想要从事股票经理人的职业。他来到长岛之后,遇到了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每天,盖茨比都会在家里举办聚会,邀请很多人来白吃白喝。尼克从恋人贝克那里得知,自己的远方表亲黛西曾和盖茨比有过一段恋情。一次,盖茨比邀请尼克参加宴会,并请求他安排自己和黛西见面。尼克应允了。在尼克的安排下,盖茨比见到了黛西,两人重燃旧情。但黛西的丈夫汤姆发现了这段地下恋情。事实上,汤姆自己也有情妇,但他无法接受黛西出轨。一次聚会,他拆穿了黛西和盖茨比的恋情,并将盖茨比通过不法手段发家的秘密公诸于世。就在这晚,汤姆的情妇默特尔被车撞死,而盖茨比就在现场。事后,尼克才知道撞死默特尔的不是盖茨比,而是他的妻子黛西。默特尔的丈夫乔治急于寻找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在汤姆的误导下,乔治坚信盖茨比就是凶手。他潜入盖茨比的豪宅,开枪杀死了盖茨比,随后自己自尽了。

(三)小说的艺术内涵和历史地位

《了不起的盖茨比》首先是作为一部小说为人所熟知的。这部出版于1925年的小说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平庸之作,在作者菲茨杰拉德生前此部小说总销量不足2.4万册。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该书再版之时,它的价值才为人所发现并重视,其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这本短篇小说一版再版,但仍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一度达到了“洛阳纸贵”的状态。并且,这本小说还成为美国高中和大学文学课的标准教材。1998年,美国现代图书馆编辑委员会美国文学史上的小说进行投票评选,结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选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随后,该书入选2005年时代周刊百本最佳英文小说。[1]《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小说“爵士时代”的开创之作。作者在小说中着重探讨了理想主义、变革、堕落、社会动荡等等主题,被认为是对于“美国梦”的批判审视。

二、 作为电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共被翻拍过5次,可谓是文学翻拍成电影的常青之作。除了最早的1926年翻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外,其余四部都在影史上有着自己的位置,即使是最新的这部电影,由于有了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的亲自操刀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加盟,使得影片的艺术水准和关注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一)电影的叙事

相较于小说,电影的叙事手法更加多样。五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叙事方面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这里以1974年版电影作为例子进行说明。1974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由《教父》三部曲的导演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波拉指导。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并且大量使用了蒙太奇这一电影独有的叙事方式,将故事编排得更为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譬如在小说的高潮阶段,也就是默特尔出车祸的部分,电影通过抽帧的方式,大幅提升紧凑性,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当然,其余几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可圈可点之处。

(二)电影的情结

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类翻拍自名著的电影,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名著的情结,但这并不代表电影不能做改编。由于电影和小说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完全按照小说的情结拍摄电影是难以做到的。电影对于名著的翻拍首先体现在对于小说情结的增删和修改上。五版电影都对小说的情结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譬如,在1949年版本的电影中,将汤姆塑造成了一个较为痴情的人,这和原著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和情结不符;又譬如在2013年版的电影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盖茨比和黛西之间的爱情。在原著小说中虽然也有相关的情结,但是原著小说更加重视的是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两人的爱情并未下太大功夫塑造,这也是电影改编小说情结的表现。

(三)电影的艺术内涵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对于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所谓的“黄金发展时代”进行反思和批判,被誉为美国小说“爵士时代”的开山之作。小说探讨了理想主义、变革、堕落和梦想等等深刻的主题;而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既继承了小说的批判主题,又加入了新的内容。五部电影分别拍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都带有特定年代的烙印。比如,1949年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拍摄于二战结束和冷战大范围蔓延的时期,因此电影的批判性较原著小说来说要弱很多;又比如,1974年版的电影因为诞生于越战和资本主义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背景,电影的批判性很强,不仅批判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更“借古喻今”大力批判了当时的美国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

三、 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文学和电影虽然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许多的差异。就拿《了不起的盖茨比》来说,文学和电影两个形式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突出表现在叙事、情结和艺术内涵三个层面。这些不同可以认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一种嬗变。

(一)叙事层面的嬗变

电影的叙事手法同文学的叙事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文学的叙事手法无外乎倒叙、插叙和直接叙事,此外没有其他更多的方法;电影则不同,在叙事手法上除了可以使用文学的所有手法外,还可以使用诸如蒙太奇等电影独特的叙事手法。在小说版本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运用的是文学性的直接叙事和倒叙结合,故事的情节相对而言属于平铺直叙的范畴,没有更多的跌宕起伏。但是电影版本的叙事手法则不同,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将1922年正在发生大的事和1917年盖茨比和女主角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相互串联,使得故事更加娓娓道来和动人,让观众能够被电影的情节深深吸引。[2]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叙事手法的提升,《了不起的盖茨比》才在故事层面获得了提升。因为客观而言,仅从小说版本考虑,《了不起的盖茨比》不能算作一部以情节取胜的小说,它更多是以文字和背后深刻的思考获得读者的青睐。或许这也是小说在最初阶段未能受到大家欢迎的原因。电影的丰富的叙事手段让电影的情结获得了加分,使得小说原本略显枯燥的情结变得生动和吸引人。

(二)情结层面的嬗变

电影由于时间长短的影响,常常需要对原著作品本身的情结进行增减或修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中也对原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以最近的一版,即迪卡普里奥主演的2013版《了不起的盖茨比》来说,电影的情结和原著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改编了原著中的一些细节。原著中的情结是这样的:某天,尼克突然间收到了盖茨比宴会的邀请函。在宴会上,他碰见恋人贝克,并见到了传说中的盖茨比。他惊奇发现,这位神秘的百万富翁在一战中与自己竟然在一个师服役。从贝克处,尼克得知盖茨比曾经与黛西恋爱,那是1917年的事情。但是,那时的盖茨比只不过是一个穷小子。黛西的家人不愿意黛西和他结婚,他们为黛西选择了更加富有的汤姆。黛西拗不过父母的意愿,只得跟了汤姆。盖茨比随后便被征兵到了欧洲战场,他回到美国后凭借股票发家,终于成为了一个有钱人。他想和黛西再续前缘。盖茨比试图用宴会、狂欢会来吸引黛西,想让她回心转意。盖茨比之所以会请尼克来宴会,就是为了让尼克安排他与黛西见面。尼克答应了盖茨比的请求。尼克邀请黛西到家品茶,暗中早早安排盖茨比在家里等候。就是这次见面,让盖茨比和黛西重温旧情。但黛西的丈夫汤姆很快察觉了两人的关系。在一次饭局上,汤姆设计证实了心中的猜想。汤姆对妻子的出轨感到愤怒和丢脸,虽然他自己也有情妇。汤姆与盖茨比对峙,并揭露盖茨比贩卖私酒,以及从事其他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是到了电影中,很多的地方被改动了。

其次,盖茨比和黛西之间的感情被修改了。原著中黛西对盖茨比的喜爱并不非常深,她再后来和盖茨比偷情也只是为了调剂一下无聊的生活,也是为了报复不忠的丈夫。但是在最新版的电影中,黛西与盖茨比的感情被大大加深了,导演试图将两人塑造成因为现实而不得不分开的情意深重的情人。

最后,盖茨比和尼克的关系在原著中并不非常紧密,尼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引出盖茨比这个人物,以及在一定时候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是在最新版的电影中,尼克和盖茨比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甚至尼克是盖茨比唯一的朋友。他最终告别东部回到中西部,除了因为看破繁荣背后的肮脏之外,也有对盖茨比去世的伤心,为了离开伤心地。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文学和电影两个版本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之间在情结上相差较多。一般而言,情结是为了主题服务的,之所以两个版本的情结有差异,也是因为两个版本所欲表达的主题有差异。

(三)艺术内涵层面的嬗变

文学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的是揭露美国20世纪20年代繁荣背后的肮脏和物欲横流。作者生活在那个时间,看到了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与此同时也感受到了繁荣背后的黑暗和一系列不尽如人意之处。他借助盖茨比的故事,表达自己对于那个年代的批判,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所谓“美国梦”的批判思考。[3]电影版本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因为拍摄时间不同,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有较大的差异。以最近一版电影来说,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想要传达的艺术内涵,和原著作者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不同。具体来说,导演最大的诉求是“借古讽今”,对当代美国的一些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

猜你喜欢
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空位
魔鬼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