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旭,石建明,蒋晓燕,王笑峰*
校正的QT间期(QTc)是按心率(HR)校正的QT间期,反应心脏去极化和复极作用的指标,QTc延长表示心脏复极延迟。QT间期及其细化组分均与心脏猝死相关联[1-2]:在人群研究中,QTc延长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相关[3-4];在预后研究中,QT间期异常能够预测多种疾病状态下的心血管死亡,包括肥厚型心肌病[5]、心肌梗死[6]、慢性心力衰竭[7]、系统性高血压[7]以及周围血管病[8]等。因此,识别QTc的风险因素并由此筛选出心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的高风险个体,对于防止QTc延长导致人群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当下,低血钾症、高龄、甲状腺疾病、肝功能衰竭、QT间期延长[9-10]、高血压、女性[11]等均被认为是QT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但既往所研究的危险因素多关注于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缺乏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睡眠消耗了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在睡眠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生物学和生理活动,包括葡萄糖水平、心血管功能和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以及激素释放等[12]。睡眠质量下降与各种疾病的流行和新发风险增加有关,包括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病、脂肪肝、认知障碍以及抑郁等[13-19];睡眠时长过短与冠心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风险有关[17,20]。此外,睡眠时长过长,也与一系列不良健康结果有关,诸如糖尿病、卒中、冠心病、肥胖以及死亡等[21]。针对职业人群的观察性研究表明,睡眠剥夺与QT间期延长相关[22-23]。但关于一般人群中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与QTc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如皋市长寿和衰老队列(RuLAS)研究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群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与QTc的关联,分析是否可以通过改善睡眠质量、控制睡眠时长预防心血管亚临床阶段(QTc延长)的发生。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是参加第3次RuLAS调查的人群。纳入标准:(1)汉族;(2)年龄:70~84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完成检查。排除标准:(1)不同意参加调查;(2)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RuLAS是一项以70~84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24]。于2014年11—12月完成人群基线资料采集,按照性别和年龄(5岁为一个年龄层)比例匹配原则,有1 788例来自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31个地区的70~84岁老年人进入队列,并分别于2016年4—6月和2017年11—12月完成第2、3次采集。本研究选取第3次调查中老年人睡眠质量评估数据及静息心电图(ECG)参数。在第3次采样的1 950例样本中,518例缺失睡眠质量评估数据,79例缺失ECG数据,270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排除以上样本后,共有1 142例纳入本研究。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78号)。
1.2 基线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吸烟情况(分为不吸烟、目前吸烟及曾连续吸烟6个月以上,其中目前吸烟定义为至少1支/d并维持半年以上)、饮酒情况(分为不饮酒、目前饮酒及曾连续饮酒6个月以上,其中目前饮酒定义为至少1两/d并维持半年以上)、体质指数(BMI)、其他慢性疾病的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认知功能、体力活动。其中,认知功能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以自报形式评估;体力活动运用体力活动问卷(IPAQ)短卷,以自报形式评估。
1.3 睡眠质量评估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夜间睡眠评估。PSQI问卷包含19个条目,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7个组成成分进行评价[25]。每个组成成分赋值0~3分,共21分,得分越高反映该条目症状越严重。量表的数据调查采取自我汇报的形式,老年人对过去1个月的睡眠情况进行回忆并回答量表条目。其中,睡眠时长=早上起床时间-(晚上上床时间+睡眠潜伏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长/(早上起床时间-晚上上床时间)。中文版的PSQI在原发性失眠的社区成年人中具有良好的总体信度(r=0.82~0.83)和重测信度(r=0.77~0.85)[26]。总体评分≤5分表示睡眠正常、>5分且<8分表示睡眠质量轻度下降、≥8分表示睡眠质量下降,并根据其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睡眠正常组(776例)、睡眠质量轻度下降组(214例)、睡眠质量下降组(152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Version 3.6.1:www.r-project.org/)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hapiro-Wilk方法检验数据是否为正态分布,采用Levene法检验数据是否具有方差齐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与QTc之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间基线资料及ECG参数比较 老年人PSQI评分为(4.6±2.6)分,夜间睡眠时长为(9.2±1.8)h。8.06%老年人睡眠时长≤6 h,47.99%老年人睡眠时长>9 h。3组间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认知功能评分、体力活动评分、QTc、RV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吸烟情况、BMI、高脂血症患病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HR、P波、QRS间期、PR间期、SV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间基线资料及ECG参数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and ECG parameters among three groups
2.2 PSQI评分与ECG参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模型1为粗模型,以QTc(赋值:实测值)、HR(赋值:实测值)、P波(赋值:实测值)、QRS间期(赋值:实测值)、PR间期(赋值:实测值)、RV5(赋值:实测值)、SV1(赋值:实测值)为因变量,以PSQI评分(赋值: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QI评分是QTc及RV5的影响因素(P<0.05);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性别(赋值:男=1,女=2)、年龄(赋值:实测值)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结果显示,PSQI评分不是QTc、HR、P波、QRS间期、PR间期、RV5、SV1的影响因素(P>0.05);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婚姻状况(赋值:在婚=1,其他=0)、教育程度(赋值:文盲=1,非文盲=0)、吸烟情况(赋值:不吸烟=1,目前吸烟=2,曾经吸烟=3)、饮酒情况(赋值:不饮酒=1,目前饮酒=2,曾经饮酒=3)、职业(农民=1,非农民=0)、BMI(赋值:实测值)、高脂血症(是=1,否=0)、高血压(是=1,否=0)、糖尿病(是=1,否=0)、认知功能评分(赋值:实测值)、体力活动评分(赋值:实测值)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结果显示,PSQI评分是QTc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ECG参数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Table 2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G parameters.
2.3 睡眠时长与QTc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睡眠时长≤ 6 h(n=92)、>6~9 h(n=502)、>9~10 h(n=293)、>10 h(n=255)的平均 QTc分别为(424.05±52.18)ms、(408.52±45.70)ms、(413.97±52.91)ms、(416.37±43.04)ms。以睡眠时长(赋值:>6~9 h=1,≤6 h=2,>9~10 h=3,>10 h=4)为自变量,以 QTc(赋值:实测值)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模情况同2.2),按照模型3进行协变量调整后结果显示,≤6 h和>10 h的睡眠时长是QTc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QTc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QTc
3.1 总体结果 本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群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均与QTc呈线性相关,且无论是≤6 h的短时睡眠还是>10 h的长时睡眠均与QTc相关。
3.2 同类研究对比 既往睡眠和QT间期的关联性研究较少。OZER等[22]在美国的一项以行政办公人员群体〔平均年龄(28.45±7.97)岁〕为对象的干预研究中,发现一夜睡眠骤然剥夺后,QT间期、QT离散度以及QTc离散度显著增加(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1、-0.625、-0.616)。在捷克的一项短期观察性研究中,同样发现轮值夜班的医生和护士一夜睡眠不足后QTc显著延长,但该研究未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23]。本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当调整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职业、BMI、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认知功能评分、体力活动评分后,短时睡眠和长时睡眠均与QTc延长显著相关。
近年来,亦有研究关注睡眠质量与心率变异性的关联。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电图中HR间期的心动周期变异性,受心脏窦房结的调节作用,反应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所反应的心脏生理和病理特征有很大的重叠性。在美国的一项针对女大学生运动员(19±1)岁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心率变异性降低与慢波睡眠时间百分比增加相关(相关系数r=-0.62),该研究认为当生理状态不佳时,慢波睡眠可恢复生理机能[28]。在美国Daytracker调查研究中,对199名学术职工(18~65岁)进行24 h的心率变异性监测,发现睡眠干扰与工作日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P=0.022)[29]。在比利时儿童身体成分和压力(ChiBS)研究中,研究者将儿童睡眠质量分成4个维度来研究与心率变异性的关联,分别是睡眠时间(β=-0.081,P=0.038)、睡眠效率(β=-0.010,P=0.020)、入睡时间(β=0.005,P=0.003)和持续睡眠后觉醒时间(β=0.001,P=0.031)[30]。
本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与QTc呈线性相关,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与QTc延长相关。本研究结果的关联方向与既往研究相同,但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有诸多拓展。从危险因素上看,本文的睡眠质量测量涵盖7个维度,而既往研究多仅着眼于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等一个或几个维度[14,16-17]。此外,就睡眠时间维度来看,本研究将睡眠时间划分为过短和过长双向进行与QTc延长的关联分析,而既往研究仅从睡眠时间过短单向进行研究[21-23]。从研究对象上看,本文是以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而非职业人群和儿童。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角度,扩充了既往干预性和观察性研究的发现,并提示QTc延长可能是将睡眠问题〔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长过短(≤6 h)和睡眠时长过长(>10 h)〕和心血管疾病联系起来的潜在途径。
3.3 可能机制分析 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与QTc关联的机制尚不清楚。在生理方面,睡眠期间平均心率和动脉血压均下降,睡眠初始即非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副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呼吸道窦性心律不齐,均提示睡眠与自主神经调节有关[31]。此外,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少[32-35]。QT间期同样受自主神经调节,主要受迷走神经影响。因此,睡眠可能通过导致自主神经调节紊乱,从而影响QT间期。在病理方面,睡眠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36],可导致一系列炎性因子增加,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可能表现为QT间期改变。
此外,睡眠时长较短或较长、QTc延长皆有可能由于老年人衰弱所致[37-38],二者的发生均与另外一种因素有关,因此在统计学上易产生混杂,发生间接联系。
3.4 本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长均与QTc相关,而QTc与心源性死亡相关联,是心源性死亡的替代指标。因此,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保持适宜的睡眠时间可以有效防止QT间期延长,从而降低老年人的心源性死亡的概率。
此外,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的睡眠质量评估及既往病史采用自报方式,可能具有回忆偏倚,数据可靠性下降。研究方式采用横断面研究,因此因果推断论证程度较弱。研究人群局限于如皋市,地区相对局限,因此本次研究结果还需要在大范围人群中进一步证实。
作者贡献:王晓旭、王笑峰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王晓旭、石建明、蒋晓燕、王笑峰进行数据收集;王晓旭撰写论文;王笑峰进行修改、审校,并对文章负责。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