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童心 “规”律童行

2021-05-11 10:53王晓峰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4期
关键词:启蒙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王晓峰

【摘   要】普及宪法常识,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追求。教师应以法治意识的启蒙为切入点,通过课前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课内聚焦,提升课堂实效;课外延伸,拓宽教育阵地等教学策略,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则意识,形成法治理念,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启蒙;规则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2017年秋季,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课堂。相较于老教材,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强调法治教育的渗透和强化。

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起来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他们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让他们从小树立法治观念,继而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渗透法治意识,有效进行法治意识的启蒙教育?结合新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梳理,整合教学内容

课前梳理教材、了解学情便于教师提前做好课堂准备,找准教学切入口,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梳理教材,明确教学要求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贯穿了道德和法治两条主线,共涉及法律法规30多部。这些法律法规分散在各册教学内容中。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如表1。

[课题 法律法规 具体条目 《我认识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三十五条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学路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二十六条   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第六十一条   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第六十二条   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校园里的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第十三条   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上课了》 《中小学生守则》 二、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别伤着自己》 《中小学生守则》 八、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

如表1所示,教材所涉及的法治教育内容相互融合,螺旋上升,呈递进关系。如第一单元《上学路上》和第三单元《别伤着自己》这两课都涉及“安全教育”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但《上学路上》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侧重于对交通规则意识的培养。《别伤着自己》这一课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家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安全保护能力。虽然两课涉及的都是同一法治教育内容,但相应的教学要求和落实的要点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各单元中的法治教育因素,设计、编排相应的法治教育内容,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二)立足学情,设计有效方法

儿童生活是道德和法治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教师不但要研读教材,更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行为习惯,努力使开展的活动贴近儿童生活。

如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一课,一年级学生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如果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动物,通常会导致他们对动物施加不恰当的爱心。鉴于此,教师在课前通过谈话了解了学生在家饲养小动物的情况,也从家长那里了解了学生与小动物相处的模式。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效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内聚焦,提升课堂实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突破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创设情境,营造生活课堂

一年级学生思维单薄,如何在课堂上滲透法治教育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选取有法治教育意义的生活场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身边的规则。

1.做游戏呈现生活情境

儿童喜爱游戏,因此“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能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涉及的法治内涵。如教学《玩得真开心》一课时,教师把课堂移到了室外,给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如玩滑滑梯和其他体育设施,观察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之后再提炼和总结安全隐患,引出排队、遵守游戏规则等规则意识,再组织他们按照正确的玩法做游戏。教师通过有趣的游戏互动环节,帮助学生从小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远离危险的方法。

2.微视频再现生活情境

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创设生活情境。 如在教学《课间十分钟》时,教师把学生課间玩的丢沙包、跳绳、折纸等游戏拍下来,制作成微视频。短小精炼的视频再现了学生游戏时的欢乐时光,也记录了一些危险瞬间:把沙包丢到同学身上、纸飞机戳到同学的头等。对此,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教育,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玩才是安全的。把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搬入课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在逐步的引导和讨论中,一年级学生不断发现规则,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辨析案例,培养法治思维

课堂上,教师可从生活中选取有法治教育价值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在反思中明晰行为,从而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升华道德情感,促进法治思维的养成。

1.引入书本案例

课本中的案例都源于生活中的故事,是典型的生活案例。教学《上学路上》时,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讨论书上的四幅上学路上图,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评价,并加入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生活中的交通标志、绘一张安全乘车提示卡,由此让学生进一步关注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形成规则意识。

2.引入生活故事

生活即教育。把班级学生的生活故事引入课堂,能够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故事感知身边的法律和规则。在教学《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教师围绕“该不该给公园里的金鱼喂食”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他们逐渐学会理性思考,初步建立爱护动物的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渗透法治教育。

3.模拟法治场景

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判断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更好地感受规则。如教学《上学路上》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规则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交通知识,了解交通指挥常识,在家提前模拟演练;在课堂上扮演小交警,在指挥交通、制止违法行为的过程中,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模拟表演结束,师生一起点评、总结。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学生更好地感受了相关规则,逐步养成了规则意识。

三、课外延伸,拓宽教育阵地

所谓“知行合一”,课堂中受到的启示最终仍旧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在生活与课堂的结合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规则、明白规则、感受规则。

(一)捕捉校园“微镜头”,规范学生在校行为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校园时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法治意识的教育。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的“升国旗了”板块涉及《国旗法》以及《宪法》中对于国歌、国徽、国旗的相关解释和规定。一年级新生对于升旗仪式的要求十分陌生,更不懂得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国家的概念。鉴于此,在升旗仪式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高年级少先队员在升旗时的表现。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感受现场的庄严气氛。看完后讨论:为什么大家要那么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而补充关于国旗与国歌的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升国旗时的具体做法。这一环节可以让新生尽快地适应校园生活,初步形成“心中有祖国,心中有法律”的意识。

(二)采撷家庭“小事例”,渗透家庭伦理教育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家庭是其最熟悉的场所。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课后教育基地,架起家庭生活与法律常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从生活体验逐步向认知感受转化,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如在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并懂得《婚姻法》中规定的“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护幼,互相帮助”,教师借副版绘本《肩头上的爱》设计了家庭生活情景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围绕绘本最后的留白展开讨论:“奶奶不给我背书包,她还爱我吗?”在与同伴交流讨论中,学生反省自己,展开对家人的爱的深入思考。这一举措在无形中渗透了《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意识,让学生懂得长幼有序,家人间应该互相爱护的道理。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倡导的道德与法治双向渗透、相辅相成的理念。

(三)走进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践行法律规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让自觉遵守法律、遵守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例如《上学路上》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通规则意识,重在安全教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全班学生分组成立交通安全小分队,在家长代表的陪同下,在校门口及学校附近的马路边进行观察体验。学生在实践中学法、用法,深刻体会到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马路上的不文明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由此初步理解、建立交通规则意识,进一步深化法治教育。

总体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沃土。教师要巧具匠心创设情境,利用课内体验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感知、学习、实践,初步理解和领会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点滴细节。实践证明,别具一格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遵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参考文献:

[1]雷劲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1).

[2]屈丽霞.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   311202)

猜你喜欢
启蒙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