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娜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法治作为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进行培育路径的探究分析,以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3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首要任务就是与人民大众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不断践行,化被动为主动,养成习惯,最终形成自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能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助推社会进步的思想引领、道德准则和价值指向。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思想道德等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包容就构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这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中国前行确立了行动指南,分别为我们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指明了方向。
法治作为基本要素之一,这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共产党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都进一步证明了坚持把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实现载体、保障机制。一方面,法治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构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为其实现提供保障,没有法治的存在,自由、平等、公正将难以确认、维护、实现。另一方面,法治和国家、个人层面要求的实现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也就是说,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基础保障。同时,法治对公民个人行为有明确规范、指引、评价,法治的倡导可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最终要实现“法治”这一理想价值目标,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深知动作的发生需要思想的引领,有人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思想决定行为,我们要让法治成为一种自觉,法治意识培育尤为重要。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情形复杂,层次不一等基本现状,为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着重选取“大学生”这一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实施相关举措。习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认同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用之才,是中国高校正确履行职能、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好的必然要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什么是法治?英国思想家洛克说:法治,是给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给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权力。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法治意识是指对法律的一种忠实崇尚、自觉遵守、坚定捍卫的观念。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即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将法律作为一种信仰,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忠崇、自觉遵守、坚定捍卫、主动传播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的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培育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24个字的概括容易让大学生熟记,铺天盖地的宣传、倡导,广告牌、白墙上等随处可见,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的讲座、报告的开展,高校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紧锣密鼓的实施……大学生对此耳濡目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慢慢地渗入大学生思想中,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
但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问题。有些大学生只停留在熟记这24个字的层面,对每个词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体会理解这些词蕴含的深刻含义;一些报告、讲座过于政治术语化,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让大学生感觉这些都是空谈、大谈,与自己关系甚小;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缺乏相关的制度来保障实效,流于形式,没落到实处,收效不大。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之一的法治,也同样存在着这些共性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个别问题。大学生近年来犯罪事件频频发生,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缺乏正确、客观的法律判断,较少用法律思维去分析、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并不习惯于使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总体来说,大学生法治意识仍较薄弱。
(二)产生原因
1.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对与法有关的信息浏览不多。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对大学生吸引力、诱惑力较大的是娱乐性质的一些事物,面对较为严肃的法律,大家较少去翻阅,关注度不高。对社会上涉及法的事件,大家只是大概浏览,不去做深入的了解、分析。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一些人甚至认为,法与自己无关,只要自己在校园,做一个乖乖生,就不需要去了解法,也不会遇到法。对法的热衷度不高,对自身要求较低,不会去自觉涉猎。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较低。“知法”这一点没有做到,必然“用法”的水平、能力不高。“学以致用”首先强调的“学”,只有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才可能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如。当然,“用”是“学”的目的,也是“学”的另一种途径。但大学生有关法治意识培育的实践较少,大学生参与覆盖面窄,参与率低,参与效果不明显,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难以提高。
2.学校层面。学校培养方式有待改善,依法治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差距明显。学校有些规定没有制度化,处理同样事件时存在很大的出入,这就会让学生感到混乱,对规定提出质疑,对学校的信任度降低。相关教师的法治意识也同样淡薄,没有做好学生的表率,加之整个学校的法治氛围不够浓厚,使得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不注重法治意识的培育。
3.社会层面。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钻法律空子的事件,钱权交易屡屡不止,冤假错案处理不当等等,这些都影响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重大考试,诸如高考、公务员考试,试题泄露、篡改别人高考志愿等问题的出现,都在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社会中给大学生提供的有关法治实践机会较少,没有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没有打造一些品牌活动,在社会上造成轰动,触动大学生的思维。法制宣传日的一系列活动,缺乏专业的法治宣传队伍,形式单一,发放的宣传手册没有吸引大家的眼球,最终的归宿是“垃圾桶”,收效甚微。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升教育双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我们可以看作是双主体,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最重要的阵地,当然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学校的教师、管理者及其大学生本人就是我们所讲的教育主体。
学校的治学目标、治学方向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要不断增强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者、服务工作者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自觉,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讲究人人平等,要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方面的培育,首先要严格要求自身,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在具体的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将法律作为行动准则,依法教学、依法办事,依法服务于学生。
大学生自身更需加强思想建设。我们每个人应积极主动地去摄取相关的法律知识,参与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反复运用的知识,就会牢记于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会不断刷新认识,提升认识。在解决了“知”的前提下,培养自己对法律的崇敬之意,不断将其作为自己的信仰,增强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自己的法治能力、法治水平。
(二)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丰富拓宽教育载体
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互联网在高等教育的教与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载体了。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给我们教育带来的便利,同时要注意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我们要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
在学生当中开展媒介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官网、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开展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筛选、辨别能力。开展网上法制课堂,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通过一种暂时被动教育转变为自觉积极的自我教育。将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学校规定等通过网络媒介,运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读,增加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的趣味,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耳濡目染式的教育最终将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净化教育环境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教育环体。教育环体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外在条件的总和。加强法治环境建设,营造一种“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愿违法”的法治氛围,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权力的行使必须服从法律。社会上一些以权力替代法律、以权力对抗法律,最终造成权力滥用的现象,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也让大家趋附于权力,丧失对法律的崇敬。权力的行使要在法律的约束之下,这有利于扭转社会上的一些歪风,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逐步去接触法律,不断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在生活、学习实践当中,自觉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法律面前无特权,每个人都必须严格地依法办事。社会主体的行为以什么为标准、根据,对法律的态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法治状况。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要牢牢树立这样的信念,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准则,依法行事,直至将来依法办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5] 习近平.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2015-04-11.[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