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芬 王越娟
【摘 要】在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依托大数据的校本教研逐渐由模糊走向精准。学校应通过多维度汇聚数据,精准定位校情、师情;依托多向度数据分析,精准确定教研主题、了解教研过程、分析教研效果;借助精细化数据管理,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以此使教研培训的效果真正落地。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校际联合教研
根据浙教办基〔2019〕36号文件精神,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于2019年4月起成为全省“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工程的支援学校。塔山中心小学在省域内跨市城乡结对帮扶金华市J小学,在县域内城乡结对帮扶绍兴市M小学,自2019年始开展“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形式的网络结对帮扶。
在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期间,三所学校各教研组均出现了网络教研的“萌芽”,但教研组成员的理念认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不同,影响教研过程的精准开展;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个体能力和知识背景参差不齐,造成深入探讨的持续教研层断裂;结对学校的真实需求缺乏数据分析,导致“互联网+教研”内容针对性不强。教研活动被动且流于形式,教研需求不能精准满足,因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难见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塔山中心小学尝试依托大数据,将信息化平台与网络资源引入教研组建设,使教研从模糊走向精准。该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维度数据汇聚,从“模糊了解”到“精准定位”
为保证此项工程顺利开展,学校首先基于多维度汇聚数据,精准了解校情、定位师情。
(一)依托调研,精准了解校情
为实现三校间的课堂同步和优质资源共享,由塔山中心小学牵头,三校领导班子通过教师互访、学生填写问卷等方式精准了解三校的“校情”。调研结果显示,三所学校在现代化教育装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塔山中心小學于2018年搭建了智慧校园建设框架,目前拥有三个平板教室、三个“互联网+”录播教室,并在电子作业的大数据精准评价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学校建立了数据分析模型,并通过网络直播或者云课堂的形式对网络教研开展了大胆实践。受援的J小学和M小学均地处城乡结合地区,两校虽各有一个网络教室,但因设备问题,两校的网络教研均存在同步课堂效果较差、中途有卡顿等现象。
(二)借助问卷,精准定位师情
精准了解教师情况是开展“互联网+教研”的重中之重。依托钉钉平台,塔山中心小学牵头,向三所学校教师发放了《“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精准了解三校教师对“互联网+教研”的认知情况。问卷结果显示,所有教师都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教研”是校本教研的总趋势。无论是支援方还是受援方,三校教师的网络教研意识较为统一,均存在着同步教研的需求,他们纷纷呼唤基于“互联网+”的跨区域式的精准教研。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塔山中心小学绘制了两所受援学校教师的整体“画像”,发现这两所小学的教师年龄分布均呈纺锤形,五年教龄以下教师相对较少,分别占14%和21%,中青年教师居多,分别为65%和57%。
二、多向度数据分析,从“流于形式”到“精准定式”
面对教研需求不明确,“互联网+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研成果无保障等现象,学校通过多向度数据分析,使教研从“流于形式”到“精准定式”。教研前,支援学校先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了解教师的需求,再精准安排有针对性的教研内容以及适合受援学校的模式;教研中,支援学校对活动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教研后,支援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教研成果,有指导性地更新网络教研资源,提升教研效果。
(一)依托数据,精准确定教研主题
学校坚持以教师教学中的真问题为导向,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研落到实处。教研活动设计前,学校依托互联网,收集与教师需求相关的数据。如在“互联网+同步课堂”中,六年级数学组沈老师执教了《比的意义》一课,本校教研组和结对学校教师共同收看了沈老师的试教录像,而后通过问卷,确定以“如何在比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组织两校教师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录像诊课校本教研活动。该教研活动主要以新授过程和教学小结为教研的主要内容。教研组将沈老师与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录像片段进行“对比诊断”,从教学时长、情境创设、关键问题等维度作出分析,使教研精准且落到实处。
(二)依托数据,精准了解教研过程
校本教研不是单向性的活动,它的本质是对话。基于“互联网+”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是为对话搭建的一个有效平台。“互联网+同步课堂”向教师展示的不仅有真实的课堂情境,还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研讨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诊断和充分反思,既为执教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指明了方向,也为观课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了重要载体。
例如,在上述《比的意义》“互联网+同步课堂”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制作了两节“同课异构”课的教学片段观课数据对比表(如表1)。活动中大家通过观看、记录,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核心素养落实等问题,对两节课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使教研主题更为聚焦,教研过程更有实效。
(三)依托数据,精准分析教研效果
教研活动结束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可以准确了解教师想要学习、研究的内容和为教师所青睐的教研活动组织方式。如学校组织的“名师共同体”自主校本研修模式就深受教师欢迎。在这种研修模式中,教师可以在共同体组织者的引领下自主申报研究项目,根据“菜单”选择项目开展研修。实践中,教师的参与热情高,研修效果好。
通过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研活动,教师感受到同一个教学内容下不同教师的不同理念、不同构想和不同策略及其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同时也体会到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并由此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
三、精细化数据管理,从“补齐短板”到“扬长升格”
学校通过精细化数据分析,确定了教研成员数据分析维度,建立了个人成长数据表。学校以时间轴、雷达图、曲线图等开展纵向持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掌握参与者教研能力的薄弱环节及提升状况。然后利用名师资源精准提供专业的、直击痛点的帮扶和跟进计划。参与教研的成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参与教研,比如安排自己的学习列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等。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积极实践,促进教师将学习转化为行动,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精准教研的有效性。
(一)依托数据,精准了解各年龄层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首先,教研组通过信息化工具采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数据,包括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学习反馈等,量化教师的课堂行为,以便对课堂进行客观的评价。其次,教研组在教学质量随检中对各年龄层的教师作出精准评价,如通过制订多维度评价标准,以图表的方式呈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素养。最后,教研组借助钉钉管理平台,对教师每学期的教学成果进行统计,建立教师的个人成长数据表,并依托数据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让教师发展的过程可视化,促进教研效能的提升。
(二)依托数据,精准定位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1.找到痛点,定向补齐短板。开展教研活动前,教师普遍认为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形式单一、时空受限等问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有限。找到以上痛点后,学校力求依托“互联网+”的精准教研模式(如图1)补齐短板。
首先,传统的教研方式以现场听课评课为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互联网+”的精准教研模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记录与分析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如组织更容易,选课更典型,内容更灵活,效果更明显等。
其次,传统教研方式讨论的问题指向性不清,随意性大。而“互联网+”的精准教研模式不但可以借助大数据帮助参与者发现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借助专家、名师的力量,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教学行为,找准关键教学问题,进行经验总结。这样的教研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最后,利用“互联网+”数据平台,教研形式变得丰富多样,结对学校的教师可以在线听、评课,也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对一堂课进行浏览、点赞、评论,随时进行多向互动。这对打造高凝聚力的教研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明确优点,定向扬长升格。大数据平台注重数据的交流和学习经验的分享。教师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而是实现了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定向扬长升格的目标。经过一年的“互联网+”教研活动改进实践,三所学校的教师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活动参与变主动了,交流讨论变积极了,自我反思变深刻了。教师的教研能力逐渐增强,专业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基于“互联网+”的校际联合教研方式能够聚焦教师教学的共性问题;能够改善教研无依据、教研经验化等现象;能够增强教师利用数据分析教学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集体研讨积极互动的热情。这种教研方式能较好地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值得推广。
(浙江省紹兴市塔山中心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