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5-10 03:24杨佳康邱胜利吴坤韩斌曹广辉刘涛王林包爱军
系统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骨瓣颅脑血肿

杨佳康,邱胜利,吴坤,韩斌,曹广辉,刘涛,王林,包爱军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合肥 230011

重型颅脑损伤有着较高的残疾率以及病死率,患者常存在意识障碍,其颅内压水平升高,多数伴有脑疝、脑水肿、脑肿胀等,若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干预,则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2]。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需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视病情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后会出现神志瞳孔改变、生命体征改变等继发性损伤体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体征出现后,实施CT 等影像学检查,难以对患者的具体颅内压情况进行客观评价[3-4]。以往常通过骨窗张力、神志瞳孔改变主观地判断颅内压变化。近年来,有创颅内压监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可实时对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和趋势监测,指导患者接受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此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该研究主要对该科室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3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施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价值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神经外科60 例重型颅脑损伤接受手术的患者,以是否施行颅内压探头置入术,分为监测组(n=30)和对照组(n=30)。 监测组中,年龄21~69 岁,平均(34.56±3.25)岁;男18 例,女12 例;按颅脑出血的部位统计,单纯硬膜外血肿8 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8 例,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9 例,脑挫裂伤5 例。对照组中,年龄22~70 岁,平均(35.12±2.87)岁;男19 例,女11 例;按颅脑出血的部位统计,单纯硬膜外血肿9 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7 例,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10 例,脑挫裂伤4 例。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好,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该研究,且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后,均对其各项检查完善,实施对症治疗干预,强化患者监护,做好手术准备,急诊行开颅手术,清除颅内外血肿,视病情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 监测组除实施血肿清除术外,同时行侧脑室颅内压探头置入术,术后使用颅内压监测系统,进行持续监测,并记录颅内压值变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决定颅内压探头放置的时间, 一般不超过10 d。

监测组术后实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术中将带引流管的Codman 颅内压传感器带脑室导管(型号31341)通过Kocher 点穿刺,置入同侧侧脑室,一般置入侧脑室前角,然后调零、记录零值。 术后与Codman 专用颅内压监测仪连接,以颅内压监测仪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时间一般为3~10 d,并记录患者的动态颅内压水平。其中颅内压5~15 mmHg 表示为正常,轻度增高为15~20 mmHg,中度增高为20~40 mmHg,重度增高为40 mmHg 以上。 根据颅内压变化的范围,及时决定脱水方案及是否手术干预。 当颅内压<20 mmHg 时,多属一般性脑水肿反应,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镇痛、降低体温;20 mmHg<颅内压<40 mmHg 时,持续超过15 min 以上,加用脱水剂治疗及增加脑脊液外引流以降低颅内压,复查CT 了解颅内情况变化,必要时再次手术减压; 颅内压>40 mmHg, 持续超过15 min 以上,经脱水治疗无效,视为再次手术的指征,复查头颅CT 后,急诊手术。

对照组术后常规脱水降颅压,甘露醇125~250 mL,每6~8 小时一次,根据病情,必要时加用呋塞米。使用传统方法判断颅内压,包括骨窗张力、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若发现患者存在颅内压水平升高的情况,及时复查头颅CT,根据结果,调整脱水治疗的方案,以及决定是否再次手术干预。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均常规实施营养支持、促醒、床边康复、预防应激性溃疡、抗感染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 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监测组、对照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术后1 周、2 周及出院时的GCS 评分,并记录患者出院时的GOS 评分。 其中GOS 评价标准为预后死亡(1 分)、植物生存(2 分)、严重残疾(3 分)、中度残疾(4 分) 、预后良好(5 分)。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分析

监测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分析对比[n(%)]

2.2 GCS 评分分析

两组术后1 周、2 周及出院时GCS 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术后1 周、2周及出院时的GC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C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GCS 评分对比[(),分]

组别监测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2 周 出院5.66±1.90 5.81±1.63 0.414 0.680 8.23±0.80 7.02±1.26 5.722<0.001 10.66±1.90 8.81±1.63 5.105<0.001 11.97±2.85 9.22±3.17 4.499<0.001

2.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0 岁,因车祸伤急诊入院。 入院时头颅CT 提示左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额骨、眶骨多发骨折(图1)。 入院后左侧瞳孔散大,GCS 5 分, 急诊行左额颞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左侧脑室颅内压探头置入术,术后复查CT 提示血肿基本清除,颅内压探头位于左侧脑室内(图2)。 术后予持续颅内压监测,提示颅内压在8~25 mmHg 波动, 根据颅内压波动调整脱水方案,当颅内压高于15~20 mmHg 时,予适当镇静镇痛、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当颅内压高于20 mmHg时,加用甘露醇125 mL 静滴。 术后第6 天,颅内压监测显示颅内压持续高于40 mmHg, 静滴甘露醇后无缓解,立即复查头颅CT,提示弥漫性脑肿胀、环池显影不清(图3),急诊行对侧去骨瓣减压术。 术后颅内压持续在15 mmHg 以下,意识障碍逐渐好转(图4)。患者经积极康复顺利出院,恢复良好(GOS 5 分,GCS 14 分)。

图1 入院头颅CT 检查结果

图2 血肿清除术后颅脑CT 复查结果

图3 弥漫性脑肿胀CT 检查结果

图4 去骨瓣减压术后CT 检查结果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患者损伤发生后,会出现脑灌注降低、颅内压水平升高的情况,若患者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则会出现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因此,应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来促进其预后的改善[5-6]。 患者会因为手术及创伤,出现颅内压升高,导致脑灌注不足,继发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影响其预后[7]。 因此,客观、实时地获得患者术后的颅内压值,及时地指导临床用药,准确地判断手术指征,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价值。

传统的颅脑外伤术后通常根据骨窗压力来观察颅内压改变,其指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且无法做到实时监测,即使结合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判断颅内压的变化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判。而有创颅内压监测探头, 由于直接将压力传感器置入侧脑室内,可准确、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并且还可以设定报警范围,提醒关注异常的颅内压升高,并可在颅内压升高时开放脑室外引流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颅内压。 及时地复查头颅CT 明确颅内压波动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处理,其准确性、时效性是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

该研究中,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指数评价,监测组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监测组术后1周、2 周及出院时的GC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有效地指导患者术后的治疗,包括是否脱水、脱水药使用的剂量与时机、是否需要再次进行开颅手术,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叶春芬等[8]研究表明,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组患者, 其GOS 预后良好率为31.67%,明显高于非监测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15.00%。 该研究结果与叶春芬等研究结果相比,一致性较高,且该研究同时进行了GCS 评分的对比, 表明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往临床主要通过骨窗压力、 神经系统体征变化、瞳孔变化、生命体征情况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判断,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压水平升高的情况,往往不能准确地指导脱水药物的使用,且可能错过了再次减压手术的最佳时机,病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9]。 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对患者瞬间相关颅内压变化检测,及时对病情变化情况发现,更好为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0]。

在上述该科典型病例中,患者第一次手术效果满意,血肿基本清除,中线结构恢复。 在术后的治疗中,根据实时颅内压结果灵活调整脱水药的使用。在病程第6 天,发现颅内压异常增高,考虑为脑水肿高峰期,及时复查头颅CT,并结合颅内压持续大于40 mmHg,急诊行对侧去骨瓣减压术, 及时有效地缓解了颅高压。 如果该病例未施行持续颅内压监测,以传统的颅内压管理办法, 很难在早期发现颅内压异常增高,可能等到患者脑疝时才复查CT, 往往错过最佳减压手术时机,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施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准确、及时地指导脱水方案,判断手术指征,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猜你喜欢
骨瓣颅脑血肿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