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超
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单县 274300
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意外因素导致的创伤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加重了急诊科的工作压力,对医护人员的医疗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急诊科室接待就诊患者患病原因复杂,多数患者因外力创伤需及时手术[3]。但因手术时间短、环境受限、创口暴露时间长或创面清洁不彻底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行外科创伤手术后切口二次感染,切口感染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患者恢复,影响手术结局[4-5]。 为进一步减轻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该院特以2018 年11 月—2020 年3 月期间行急诊创伤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20 例患者为对象,开展了探讨抗感染治疗用于该类手术切口感染临床效果的专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择取在该院行急诊创伤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对象手术后均确诊为切口感染,双色球随机抽取自身包括其家属均就病情、治疗措施得到了充分医学解释,且就在对象及家属自主意愿的基础上予以分组, 均分成立对照组(60 例)与研究组(60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龄19~65 岁,平均年龄为(44.52±3.26)岁;急诊就诊时间1~5 h,平均(2.02±0.22)h;上肢创伤30例,下肢创伤30 例。研究组男性30 例,女性30 例;年龄20~64 岁,平均年龄为(43.02±3.27)岁;急诊就诊时间1~5 h,平均(2.01±0.23)h;上肢创伤29 例,下肢创伤31 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对象均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且研究涉及内容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对照组对象针对手术切口实施常规清洁、消毒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等措施清洗。 研究组对象则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3%过氧化氢溶液和清创液等清洗伤口;同时给予药物抗感染治疗,即:四环素(国药准字H44020690)和联合吡哌酸片(国药准字H3102 1225)。患者口服0.25~0.5 g 四环素,1 次/6 h,口服1~2 g 吡哌酸片,1 次/d。抗感染治疗过程中,该组对象依据切口感染程度给予了个性化处理措施, 具体如下:①轻度:给予乙醇或碘酒擦拭,应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切口,口服抗菌药物;②中度:清洗伤口并引流渗液,给予特定电磁波照射伤口且口服抗菌药;③重度:包扎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切口,以引流管展开引流且口服抗菌药物,新肉芽长出后包扎并二次缝合。
统计比对两组对象切口再感染及愈合情况指标,具体包括:切口再感染率、切口愈合时间以及切口愈合质量。其中愈合质量包括3 个级别:A 级愈合:切口成功愈合且未见红肿;B 级愈合: 切口部分愈合未见化脓,但红肿;C 级愈合:切口二次感染,出现化脓现象。 且以A 级与B 级之和计算愈合质量优良率。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切口再感染率4 例(6.67%)相较于对照组13 例(21.67%)呈现明显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1,P<0.05));该组切口愈合时间相较于对照组也呈现出明显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切口情况对比[(),d]
表1 两组对象切口情况对比[(),d]
组别切口愈合时间对照组(n=60)研究组(n=60)t 值P 值26.55±1.37 22.10±1.11 19.549<0.05
研究组切口愈合质量优良率(96.67%)相较于对照组(78.33%)呈现明显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对象切口愈合质量对比[n(%)]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创伤性意外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创伤性病症由医院外科收治,主要包括:肋骨骨折、闭合性骨折、四肢开放性骨折或多发性外伤等,因意外受伤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风险较高[6]。 患者就医后,医护人员应尽快为患者安排手术,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缓解患者痛苦,确保良好的预后效果[7]。但由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病因复杂,有切口感染风险,效果并不理想[8]。 同时,细菌在手术过程中进入患者创口或血液,也可致切口感染。 术后切口感染不仅加大患者痛苦, 还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造成术后创口恢复慢、愈合慢、愈合质量不佳等问题,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9]。 因此,加强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降低术后二次感染率意义重大。
为患者服用恰当的抗菌药物,是预防外科创伤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临床研究证实了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中实施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能促进创口愈合,缩短愈合时间,降低术后感染[10]。
冯宇[11]学者在其研究中,以90 例创伤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 结果提示抗感染组术后切口再感染率为(11.11%)显著低于常规清创组(28.89%);且该组甲级愈合率(60.00%)则明显优于常规组的(33.33%),同时抗感染组切口愈合时间(23.07±3.01)d 则显著短于常规组(27.69±3.27)d。而据胡才学等[12]学者的其研究中,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急诊外科80 例创伤手术治疗患者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消毒清创的对照组与抗感染治疗的观察组。 结果提示,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28.95%);而该组愈合时间(22.17±2.40)d 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26.54±2.38)d;同时,观察组A 级愈合率(66.6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9.47%)。 而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应用的抗菌药物为四环素与吡哌酸片。 四环素为广谱抗菌药物,能有效灭杀衣原体、支原体、革兰阴性菌或阳性菌等,广泛应用于抗感染治疗。 但由于四环素临床应用较多,部分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单一使用效果不佳。 吡哌酸片广泛应用于中耳炎、膀胱炎或尿道炎等疾病,对葡萄球菌、敏感革兰阴性杆菌等病菌具有灭活作用。 吡哌酸片联合四环素实施抗感染治疗,能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常见切口感染病菌进行抑制和灭杀,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率。 就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抗感染治疗的研究组对象切口再感染率(6.67%)相较于对照组(21.67%) 呈现明显优越性; 该组切口愈合时间(22.10±1.11)d 相较于对照组(26.55±1.37)d 呈现出明显优越性; 同时, 该组对象切口愈合质量优良率(96.67%)相较于对照组(78.33%)也呈现明显优越性(P<0.05)。 充分提示了抗感染治疗就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创口感染中的理想效果,且该次结果也与冯宇等学者结果具一致性,应证了研究的可靠性。
该次实验证实了抗感染治疗在预防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创口感染中的临床价值。但医护人员在联合用药时还应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把握合理的用药间隔时间,避免药物拮抗作用。同时,注意加强合并症患者的饮食指导控制血糖及血压水平。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防止肺部感染。在手术前,医护人员认真检查患者创口,确保清创工作质量。术后观察患者患肢恢复情况,及时处理红肿、发热等常见问题,按时换药,保持创面干燥、清洁。
综上所述,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中应用抗感染治疗不仅能有效降低切口二次感染率,还能进一步加速切口愈合,促进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