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2021-05-06 20:12高强黄莉婷
文教资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高中历史教学

高强 黄莉婷

摘   要: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教育部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承载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分析编写体例的特点,阐释统编版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困难与挑战,理清教材的基本体例和结构,以便创造性地使用该教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统编版教材   编写特点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簡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历史教材要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教育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服务。2019年9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北京、上海、浙江等6个省市开始使用,其他还未进行高考省份改革的省份最迟于2022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

一、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概述

2017年8月,由北大、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及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社科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部分高中一线教师组成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开始正式工作。2019年6月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该统编教材进行最后审查与批准,同年9月开始在北京、上海、浙江等6个省市试行,其他省区将于2022年秋季全面使用。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采用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采用通史方式,分为《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通史,下册是世界通史,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趋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体例编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各个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编排,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与高中历史人教版相比,教材内容变化最大的是《经济与社会生活》,增加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城镇与居住环境”“医疗与公共卫生”等。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修习的课程,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设置,分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学校可自主选用、改编和新编,通过学习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课标指出,“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1](10)。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学生在掌握中外重大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依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修习的课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主修习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课程结构设置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既衔接,又有所区别。

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课标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历史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版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分析统编版必修教材编写体例的特点。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1](2)。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统编版教材编写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使其在教材中得到落实。

统编版教材编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知识体系的建构皆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共分为十个单元,从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至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使学生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延续与变化。通过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素。各单元及各课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编排,按照通史体例,以时空观念为线索,叙述中国历史进程,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在教材每个课目的编排中精选史实、史论结合,并且积极吸收历史学科前沿成果,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例如,第一单元第一课“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编排选取了姜寨遗址、陶寺遗址、青铜器、龟甲等实物史料,引用《尚书》《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史料,史料的选取注明出处,严谨科学。在“学习拓展中”选取吸收历史前沿成果,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中,选取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史料内容多维度,分布合理,减少“故事文学作品类的史料”,具有真正价值史料的引用增多,注意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统编版教材力图减轻教师备课环节搜索史料的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与历史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能力。此外,教材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培养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统编版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编排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按照历史发展时序演进的通史体例编写,以史料实证为历史解释的手段和工具,以家国情怀为历史探究的人文追求和目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贯彻到教材编写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按照时序编排,清晰历史脉络。

“一纲多本”时代,全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北师大版。上述版内容教材一般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专题,将专题与时序相结合。各课题子目具体内容大致以历史时序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为标题,各课子目之下内容按照历史时序,选择典型史事依据主题进行编排。这种编排体系虽然体现了相关主题史事的时序性,但是表述高度概括,缺少必要认知层次的关联,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建构整体的时序线索。同时,中外史事缺乏必要的整合,各专题基本是中外专题各占一半。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以通史为编写体例,这种编写体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分为上下两册,分别讲述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线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趋势。其次,上册共分为十个单元,各单元标题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编排,各标题之间紧密关联,呈现历史发展的纵向演进。例如,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西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等等,按照中国历史发展演进基本线索编排,体现中国历史的纵向演进。最后,各课子目及各子目之下的教材内容同样依照时序编排,例如,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和“商和西周”。在第二子目“从部落到国家”之中按照“古史相传三皇五帝开始,讲到有夏氏部落及夏王朝的建立”之时序编排。教材编写点线结合,有利于学生疏通历史知识,弥补旧教材知识跳跃与历史断点的不足,实现历史时空的衔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时空意识。

(三)教材知识点密度大,内容涵盖面广。

统编版教材延续了“一纲多本”时代四个版本教材以正文内容和辅助内容相结合的编排形式,但较之四个版本教材,统编版教材知识点密度大,内容涵盖面更广,辅助内容形式更具多样化。

一,统编版必修教材分为《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在高一学年学完两本教材,正文内容覆盖面较广,知识点密度大,专业学科概念较多。同时,教材叙述高度概括而浓缩。例如,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内容从“早期原始社会”讲到“西周时期”,經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时期、夏朝、商朝和西周。知识点密度大,覆盖面广,但教材叙述总共大概1776个字,用较少文字概述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是需要较强功力的。此外,专业学科概念较多,在本课中,对“文明”“考古学中的相关概念”及“禅让制、内外服制、分封制”等专业学科概念均有所涉及。

二,统编版辅助内容形式更具多样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学科视角。辅助内容分为“单元导语”“每课导语”“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思考点”和“探究与拓展”,既保留继承之前四个版本教材的辅助内容形式,又不断创新,更新内容,使辅助内容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解释与拓展。每节课的“学习聚焦”栏目凸显了教学的重难点,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子目一的“学习聚焦”内容提到“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2](15)。“学思之窗”和“思考点”栏目通过引用史料,进一步设置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此外,利用“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课后思考问题难易适中,并以材料之形式融入历史学科前沿问题,丰富多彩的学科视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可见,统编版教材内容编排既继承之前教材的部分内容,又不断创新,更加严谨科学。同时,由于统编版教材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与有限的课时之间存在矛盾,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三、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面临的挑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和统编版教材的逐渐推广使用,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构建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给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优点本身即难点和挑战之所在,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有限的课时与总体容量偏大之间的矛盾。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为《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针对高一学年的学生,除去活动课,上册共10个单元,29课。下册9个单元,共23课。如此,总体容量偏大与有限的课时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课程教学紧张。同时,较多重点内容往往在一节课中,标题使用“与”或“和”进行编排,教师在每节课中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例如,第七单元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等。在上册中这样的课题大概有15个,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因此,在课时方面,统编版教材对高中历史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宏观把握,讲授重点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二)内容涵盖广,知识点密度大。

内容涵盖广,知识点密度大,既求通又求全,这是统编版教材优点之所在,也是难点之所在,对高中历史教师挑战之所在,考验高中历史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一,以每课正文内容来看,涵盖面较广,按照通史体例,以时序为线索编排内容,将同一时间段或者各个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融为一体,涵盖多个历史阶段。例如,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本课分为四个子目,即“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及“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四个子目涵盖之前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二,从辅助内容来看,形式更多样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学科视角,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无疑增加了内容的总量与扩大了知识的涵盖面。其中,“学习聚焦”栏目都是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对于这些结论的解读颇费周章。“历史纵横”栏目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补充,如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六国”共三个“历史纵横”栏目,即“玄武门之变”“唐朝曲辕犁”和“回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为教学带来挑战,也是新教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叙述过于浓缩,内容高度概括。

统编版教材内容覆盖面广,但具体表述过于浓缩,导致知识点高度概括。教材部分课文内容的表述是粗线条的,每句话都构成一个知识点,缺乏对于具体内容的详细叙述。例如,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个子目“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37)这部分教材内容主要讲述“武周政权和开元盛世”时期的鼎盛局面,但是教材内容高度概括,过于浓缩,对于“开元盛世”时期的表现没有提及,缺乏具体叙述,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适当引用资料,以弥补教材这方面的不足。

综上所述,统编版教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材内容体系编排将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具有明显的优点与特色,同时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难度和挑战。统编版教材在全国广泛使用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教师应主动适应新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本体例和结构、分析教材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出的,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也意味着对教师的培养源头——师范类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随之提高,如何以此为挑战与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项目编号:19JGYB26

项目名称: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高中历史教学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