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孟庆冬
摘 要: 新高考契机下生涯教育高速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入是一条高效可行的道路。生涯教育融入学科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良好学科兴趣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教育不仅适应高考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涯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 生涯教育 学科渗透
一、新高考改革与生涯教育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从浙江省的“3+7选3”到上海、山东等地实行的“3+6选3”,再到辽宁等8个省份实施的“3+物理或历史+4选2”,高考新政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实施。新高考模式打破了传统高考简单的文理分科模式,旨在通过优化考试招生制度,转变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普通高中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1]。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是双轨制,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不交叉、互不影响。导致普通高中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回避与职业发展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缺少精准的职业信息和专业信息、缺少专业与职业的探索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等文件要求在新高考时代,普通高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生涯选择,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新高考契机下,学生对学科的选择在时间维度上大大提前,是每一个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科与专业、职业之间的关系却是大多数学生不了解的领域。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高三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72.5%的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内容“专业完全不了解”和“了解一小部分”。由于不了解高校招生要求和功利心态的影响,山东、上海等地甚至出现考生扎堆放弃难度大的物理科目的现象,直接导致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因没有选择物理科目而被心仪的学校或专业拒之门外。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另一方面是尚未全面了解高中所选课程与大学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导致缺少对学科除高考升学之外的长远发展价值的考量,出现兴趣和发展需求让位于高考升学这一功利性目的的现象。新高考契机和学生信息闭塞等问题使生涯教育应运而生,生涯教育成为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生涯教育课程尚未建立制度化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同时受学时和升学压力等因素的限制,实际实施过程中生涯教育存在课节数量少、内容单一、功利性目的强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仅仅依靠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显然难以完成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艰巨任务,导致生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鸿沟。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科核心能力和素养,与学生生涯发展所需的素养和能力具有同一性,都是学生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的必要知识与必要技能。选考科目和必选科目一样,每一门课都有独特的学习和发展价值亟待发掘,这些学科价值需要基础教育从实际出发,全体教师参与学科课程的探讨和研发,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日常之中,融入生涯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因此,以学科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学科教学为主要方式,加强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是一条高效可行的道路。
二、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优势
(一)实现生涯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为呼应新一轮高考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界受到空前重视。在生涯教育实施途径上,多采用聘请校外专家等举办专题讲座、本校心理健康老师引导学生以生涯量表进行量化生涯能力或者低频度的生涯专门课程等方式。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难以满足学生持续性的生涯发展需求。可以看出,通过近几年努力,基础教育不再紧缺生涯教育,这样的生涯教育是零散的、凭经验的,是作为活动附属在教育管理之中的,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149-150)。生涯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持续思考和不断明晰未来人生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涯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学科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学科教学贯穿于学生日常中,是时时刻刻存在于学生周围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生涯教育融入每一堂课程之中,是在时间维度上满足学生生涯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其次,引导各学科教师开发一批富有学科特色的生涯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无缝对接,更能有效地解决生涯课程频度不足的问题。最后,学科教师拥有专业的基础学科背景知识,多角度、多途径地深挖本学科的职业内涵,并结合本学科特点,将生涯教育的职业认知目标、未来发展目标融入每一章节学习内容之中,而学生则基于学科学习阶段目标实际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情况,自主调整调整生涯规划内容,有效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将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实现生涯教育全科融入、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生涯全程实施,在提升生涯教育系统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生涯教育常态化发展。
(二)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能力
高中每门学科都是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窗户,蕴含着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必需的素养和技能。学科教学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践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培育核心素养的价值。在升学压力下,一些学生和教师无暇关注课本中呈现的生涯素材,盲目追求较高的成绩,极少谈及兴趣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学科成绩与学习兴趣呈正相关性关系。以往,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大多体现在学科特质和教师人格魅力等直接兴趣层面,学科对应的未来大学专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在国家战略中所处的位置等只有模糊性认识,大部分学生仅仅为升学这一功利性目的而学习,难以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科教学融入生涯教育的方式,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展现本学科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之间的作用,认知学科发展的价值等,在理性认知与兴趣的交互作用下,更易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结果的远景兴趣。这种将直接兴趣与间接性趣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内部驱动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热情,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将学科上的学业优势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增加学生对高中课程与大学专业及未来从事职业的关系的了解,从学科的学习经验出发,结合多种渠道评估个人学习兴趣和潜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人生发展信息的需求,提高未来学科发展与自身兴趣的匹配值,最终实现生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
三、生涯教育与学科渗透的途径
(一)生涯教育融入学科课程
毋庸置疑,高考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被称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生涯教育课程尚不属于国家课程范畴,既没有制度化的课程标准,又缺乏统一的教材,在许多学校属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课程。因此,融入学科课程成为冲破生涯教育藩篱的重要且实际的选择。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要遵循一致性与可行性的原则。学科课程与生涯课程都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生涯体验,提高学科职业素养是切实可行的。从生涯教育视角出发,传统上被视为为升学作准备的语言、数学、科学课程内容,在新时代包含为职业甚至终身发展做准备的长远意义[3]。从宏观层面,根据内容的不同,我们将知识分为学科,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程都具有独特的生涯教育功能与价值。如语文课文中蕴含着关于生命发展和意义的思考,展现着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政治课本中“经济生活”模块更是涉及诸多职业类型,蕴含多种职业生涯素材;还有物理学科的名人介绍,蕴含着各行业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等。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后,依据基础型、研究型和拓展型三类课程具有的特点,统筹规划、悉心设计将生涯教育目标融入各科学课程目标之中[4](32-38),实现课程目标的融入。从微观层面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发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尤其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自我认知及职业兴趣,开设更多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兼顾学科评价体系中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课程群,将生涯教育课程由“点”连成“面”,使生涯教育全面融入学科课程体系之中。
(二)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每门学科都有科学严谨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普及职业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深入挖掘蕴藏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并且寻求恰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生涯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发掘潜在的能力和价值,开阔学生的专业与职业视野,强化学生的生涯意识。把大学专业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深入浅出地介绍各学科的概况与进展,让有专业趋向的学生提前了解各个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将知识拓展延伸到生涯规划领域,打破生涯教育与高中课程知识间的鸿沟,比如,人教版教材已经开始使用单元任务群概念整合教材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在单元任务解说及课堂导入等环节对学生就单元任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使学生了解本单元在未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达到生涯规划的目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提高高考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科内容为载体,扩展学科教学方法的种类。在学科教学中采用基于角色扮演的职业体验和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方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综合考虑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实现生涯理论与生涯实践的充分结合,大大增加生涯教育课程的开设频度,在解决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理解,真正让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为一体。
(三)全体教师参与生涯教育
学科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学科教师数量众多,层次多样,新高考要求全体学科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学科知识,更对学生进行生涯解惑,以不断发展、建立全体学科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发展体系。不仅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教师个人生涯发展。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即课程,已经成为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理念,全体学科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和现状是以职业引导员角色存在于学生生涯发展历程之中的,时刻影响学生的生涯规划,教师的人格、能力和行为等对课程内容的补充是其他资源无法比较的。学科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有着较强的亲和力,对学生天赋、性格和能力的了解程度远高于其他教务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规划等,为学生答疑解惑,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成长、学业发展、生涯规划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多角度分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采纳。此外,生涯教育课程或者专业的生涯教育指导者是针对特定的专业、职业的,难以对每一个专业、职业都有足够的了解与接触。学科教师与生涯教育专业人员相比,受过专业的基础学科教育,知识结构和学科视域较为广泛,对该学科相关专业、职业所要求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丰富的职业数据库开发各学科的职业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学生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學专业与未来职业,并且结合自身学科学习兴趣和能力理性选择。学科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有全员、全方位地进行生涯教育,才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优势,才能将生涯教育效力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生涯教育与学生相适应的指导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少校.上海高考,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权[N].中国教育报,2015-02-04.
[2]张朝晖.关于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学,2010(7).
[3]阎凤桥.高中教育定位有哪些准则[N].中国教育报,2012-4-20.
[4]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9年辽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新高考时代辽宁普通高中教师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提升研究”资助(项目编号:WF2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