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发展现状及乱象浅析

2021-05-06 14:34曹金旭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典传统文化教育

曹金旭

内容摘要:国学教育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健康、完备的国学教育体系更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键。当代国学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庸俗化、功利化等缺陷亟待完善。结合国学教育发展现状,进而分析当下国学教育中几种乱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给出些许中肯的建议,以期为国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学热 教育 传统文化 经典

国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国人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党中央及各级文教部门大力提倡开展国学教育,公民对国学价值的认识显著提升,社会上出现“国学热”。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部分机构或个人为某私利,披着国学教育的外衣,轻则敛财,重则冲击我们原本正常、积极的价值观——国学教育中出现了不少“乱象”。面对国学教育中的乱象,我们有必要分析其产生原因,并为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一.国学与国学教育

(一)何谓“国学”

我国传统文化典籍《周礼》《汉书》等对“国学”这一词汇早有记载,但何谓“国学”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国子监”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的学府,这一定义在古代基本成立,但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说则过于狭隘。现如今高校林立,但似乎均不足以称之为“国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孔孟”思想即为“国学”。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过于片面——历史上出现的唐诗宋词等也是“国学”。近年来,还有一种理论指出传统文化都应算作国学,既包括孔孟之学,又包括诗词曲赋、书法文字、饮食、服饰等。[1]

何谓“国学”其实很难有绝对的定论,结合当下关于国学的多种定义,我们暂且认为:国学,乃国之学问也,学孔孟而非独学孔孟;国学的表现形式不一,内容不一,但其宗旨在于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上的养分。

(二)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價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才能是一个有灵魂、有自信的国家;国学是国家文化的载体,文化教育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育盆。因此,开展国学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的重要出发点,是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重要举措。

二.国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开展、接受国学教育的意识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国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美好生活”,充实、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文化方面,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3]此外,近年来党中央及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发文提倡、推广我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理念及社会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基于以上两种主要因素,人们对国学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对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普遍增强了学习国学的意识,出现了“国学热”——街上墙边、公交车车身上张贴着国学教育的宣传画,中小学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高校开设国学课程,《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爆红……这些均是“国学热”的体现。

(二)大众传媒助力国学教育的开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发展态势空前,国学教育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曾经学习国学主要通过诵读经典、查阅相关资料或听老师讲解。如今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越、便利的条件。前文提及的通过画报、文化类电视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即大众传媒在开展国学教育方面发挥其功用的表现。

现代人普遍生活节奏较快,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典籍,利用大众传媒学习国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试想当你在上班或下班的路上,耳机播放着名家讲解《论语》的音频,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国学知识画报,不也是一种享受嘛?囿于经济、教育等资源的匮乏,部分地区或家庭难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国学教育,大众传媒的应用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

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强等特点,在大众传媒的助力下,国学教育得到新发展。

(三)国学教育从业者素质不一

当前对国学教育从业者的选拔、监管体系尚未完善,从业者知识水平良莠不齐。部分从业者较为系统地学习过史学、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相对到位,对国学教育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部分缺乏国学常识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到位的从业者,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并传授给学生。[4]后者不仅是对学生的变相残害,也是对国学教育的伤害;这不是新时代国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此外,国学教育从业者的教学技能水平不一,部分从业者缺乏完备的教育技能,不会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甚至在在教学中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这严重阻碍着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国学教育“乱象”起源探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国学热”兴起多年,但国学教育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多种主客观因素成为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但少数国学教育的从业者和学习者,偏偏丧失了“初心”,或利用国学的名头逐名逐利,或利用国学的外衣伪装自己。

“国学热”方兴未艾,部分高校开设天价“国学总裁班”,很难不被认为是拜金主义在作祟;报名学习的“总裁”,有多少人真心想学习国学,又有多少人别有用心?天价“国学总裁班”或是为了敛财,可“女德班”的“理想”就不只是“财”了。“女德班”披着国学教育的外衣,号称宣扬“女德”,实际上却是在赤裸裸地鼓吹“女性服从”主义。这样的“女德班”不仅没有被及时关停,反而“遍地开花”,我们不得不对我们是否认识国学、了解国学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更有甚者,提倡所谓的“读经教育”,让学生反复诵读经典作品,同时反对学生学习、理解经典作品的涵义,认为讲解经典作品会严重影响“读经教育”的氛围;这样的国学教育,不更像是作秀嘛?[5]

重视国学教育,乃取其精华,感悟真谛。贪名好利之徒并起,实乃国学之忧。

(二)对“国学”的认知不全面

自中央释放出重视国学教育的信号以来,各类媒体竞相策划各种国学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等,收效显著。但也不乏谋利者以此为生财大道,使国学趋向娱乐化、庸俗化;更有甚者为一展风采,苦读诗书,但仅限于背与记,而非理解。长此以往,必反受其害。

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也变得浮躁不安,鲜有人愿意坐下来静读古籍经典。学习国学,不少人沉迷于心灵鸡汤式的解读,自己并不做深入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诚然可以看得更远,但看到的方向却只能是巨人所面对的方向。

学习国学经典,获得的是一种人生的思考,绝非只言片语即可窥得。

(三)对“国学”的认知不客观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描述人们对国学的态度。每个人对国学的认知不同,对待国学有不同的态度,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近年来社会上不少人对待国学的态度越来越偏激,其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只要是传统文化,就极力推崇,以至于大肆宣扬三从四德等封建糟粕。这种观点很容易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另一种则全面批判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种观点既否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漠视了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在国学教育的发展中,这两种观点都是要不得的。

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国学的客观认识之上,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

四.国学教育发展展望

学校、社会及家庭是国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国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家长,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是关键。例如,家长通过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国学内容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便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方法。

中小学阶段,除了学习专门编写的国学校本教材,将国学知识融入各科目的日常教学也是开展国学教育的有效举措。例如在地理课上,可将古人诗词、古代典籍中对地理现象的描述作为教学导入。一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中也可加入国学元素,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不少大学生接触国学知识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并没有认识到国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学意识尤为重要。高校开设和国学相关的课程,成立国学社团并引导学生参加国学活动,邀请国学名家进行讲座,这些都是积极的举措。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即使是名家到场也只是起引路作用,国学的学习探讨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国学开始变得畸形。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国学的娱乐化、庸俗化、功利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追求经济效益尚可理解,但一味追求利益就不可原谅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国学教育才能持续进步。我们不能舍本逐末。社会层面国学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媒体及个人的配合与努力。

此外,加强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国学教育从业人员监管体系也是开展国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让国学更能吸引大众眼球、得到更多关注,国学需要变得有趣,可以变得诙谐,应提倡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为载体开展国学教育。但是,“有趣”、“诙谐”并非娱乐化、庸俗化,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应该有它高尚的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谭汝为,奚咏梅.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J].语文建设,2014(01):15-17.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3]徐昌义.“国学热”中的冷思考[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4):55-57.

[4]李稚田.国学教育需要三个“回归”[J].人民论坛,2019(28):132-133.

[5]柯小刚.当代社会的儒学教育——以国学热和读经运动为反思案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4):34-40.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经典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