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晗
内容摘要:语文这门课程贯穿于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探究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重要的是可以及时的关注到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学生个人的素质发展为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本文从语文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布置现状、设计的弊端这几方面进行了探索,让语文作业切合实际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家庭作业 现状分析 作业设计 语文素养
语文这门课程贯穿于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探究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重要的是可以及时的关注到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学生个人的素质发展为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一.语文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一)对教师而言,语文家庭作业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来总结课堂上的知识点,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是可以通过学生做作业这个环节来发现学生学习语文上的问题,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更好的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要是能够利用好家庭作业这一环节,对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对学生而言,语文庭作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至关重要,学生通过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能够及时的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认真高效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因此,语文作业的完成无论是对学生的显性能力还是隐性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对家长而言,家庭作业这个环节越来与受到重视,这也是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到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语文家庭作业更多的是读写的任务,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从而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要情况。小学升学择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一系列误解,并对“竞争”错误的关注。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虽不能直接起到点醒家长的效果,但长此以往能够让家长意识到学生的生活中不仅只有学习,学习中不仅只有成绩。
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占据了学校以外的大部分时间,语文家庭作业更是会占用一大部分的时间,也是教师每天必留的科目,从而使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以及自由活动时间就都相应的减少了。随着孩子的心理越来越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的增加,孩子很容易出现厌学心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家庭作业问题的关注。因此,家庭作业的不适宜极易会造成消极的影响,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影响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能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导致不良后果。
了解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探究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问题愈发的重要,好的语文作业能在阅读中渗透生活,能在文字中感受美好,能在写作中释放感悟,它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让孩子在文学的熏陶下喜欢学习,放松自我。
二.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的现状
(一)“依赖型”作业盛行
家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每天都必须要布置各式各样的家庭作业,然而现在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要,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教师有大量的教育材料可参考,教师无需思考太多关于家庭作业的问题,所以大部分的语文作业都是直接从复习资料、练习资料里面选择。很少有教师会认真的思考作业题目,这就导致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在阅读作业的布置上,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同,如果一以贯之,学生在做阅读作业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失去阅读兴趣,所提倡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难以实施。
教师们依赖参考资料,虽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可能性就相应减少了,作业要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去做这些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根本达不到练习和提高的目的,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另外,市面上的练习资料五花八门,不是所有的练习册都会符合学生的需求,在“题海战术”的驱使下,教师为了使学生练习到更多的习题,大多数学生手里的语文练习册至少有三本,这还不算单项练习的学习资料,其中也有很多练习资料在滥竽充数。学生对这些练习册的价值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让学生去做这些练习资料对自身的学习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二)书面作业占据“半壁江山”
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多以书面形式为主,很少有其他的作业形式,口头作业少的可怜。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讲究的是听、说、读、写,除了写的作业,书面形式的语文作业设计让学生失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偏离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所以也应该有其他类型的作业,做到听、说、读、写能力共同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这四项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必要内容,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口头作业,增加其他类型作业所占的比例,让学生全面发展,学语文的同时也要学会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让语文作业更好的为语文服务,并使学生养成多听多说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布置家庭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对此,教师应该有清楚的认识。而现在所布置的作业更多是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比如抄写生字、课后的词语,随堂的小练笔等。重要的是语文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老师布置的作业可利用多种形式,比如去查询网上的相关资源,去书店翻阅图书等,这样的方式可以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补充,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书面的作业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作业“统一性”普遍存在
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在给学生统一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对知识的储备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教师所采取的作业统一原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也不符合分层教学的原则,基础差的同学很难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基础好的同学完成这样的作业并没有什意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能够轻松的掌握,这样的学生即使不做作业,在学业上也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掌握的不好,就很需要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再一次巩固知識点,这些还是能够跟上学习步伐的,那对于后进生来说,掌握知识就比较吃力了,即使完成了老师的作业,也没有办法学会相关知识点,不能得到一份满意的答卷,家庭作业的效果也直接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了。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这个整体,课堂作业是很难供大家选择的,但家庭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或合作完成的,是学生和作业一对一形式。经过课堂的教学,课堂作业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教师不是不可以布置一些多样化的语文家庭作业。
三.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弊端
(一)作业的“量”化发展
教师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都是以中等生为参照标准,实际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已经超出了老师所预估的时间,对于语文作业来讲,一篇阅读就已经占据了学生的15—25分钟,有的教师也意识到所布置的作业完成起来会超时,但是更多的教师希望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学生的语文作业还有来自于补习班所布置的作业,补习班主要以练习为主,再加上学校的作业,可想而知,学生将要面临的是什么,作业应当是灵活的,不局限于“量”的优化,但是保证“质”的发展,要做到更好,必然要经历“量”的筛选,教师应该注重作业质量的选择,而不是以量取胜。同时大量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们的消极情绪,完成作业的质量并不高,教师了解过量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对作业的要求,便能更好的让作业为语文服务,延伸课堂。
(二)作业的“单线”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习语文应该从点到线发展,再到面的了解,这是需要一定的学习背景以及文化底蕴的,但由于学生所了解到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各有差异,教师不能保证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一定会被学生消化,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多角度的思考体现在不同的作业形式上。因此,“单线”作业的设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设计多梯度、多角度、多层次的作业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教师就留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了,实现“各有所选,各有所得”,也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某个环节薄弱的学生得到训练、发展。
(三)作业的“重复”发展
语文教师打着熟能生巧的旗号,给学生布置很多重复性作业,教师认为不会的知识点多练几遍就能印在脑子里了,但是学生在进行抄写生字生词的时候,往往是第一遍印象最为深刻,越往后抄写越是有可能烦躁,甚至出现抄写错误,在完成語文基础知识作业的时候就能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抄写作业,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也会存在知识点相关的题都是重复的,这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的非常熟悉了,去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是浪费宝贵的时间,也会降低学生们完成语文作业的兴趣。减少一些不必要重复性作业,节约时间完成有意义的作业,教师一定要认真挑选作业,布置高效的作业,提炼出有价值的习题。
四.结语
教师们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要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业的设计也需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布置作业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是要发展学生的内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出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苏立菲.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咨询,2020(05):207.
[2]李福.浅析语文作业优化策略[J].汉字文化,2019(16):145.
[3]邝艳婷.还语文作业一片快乐天地[J].文学教育(下),2017(06):128.
[4]阙小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科作业设计[J].科学咨询,2017(05):149.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