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红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教师该怎样在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之间搭建桥梁?将文本语言转换为图示语言,以线条、色彩、图像、表格等元素直观地呈现思维过程,既契合小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又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可视化的载体。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为例,谈谈图示语言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
《田忌赛马》课后第一题的要求是: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讲好故事的前提是厘清故事的情节。五年级学生对于梳理情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赛马”是事件,可以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也可以按事件的时间段“赛马前”“赛马时”“赛马后”来梳理。不管用哪种方式,学生都必须聚焦齐威王、田忌的两种赛马结局。不论结局输赢,都需要厘清比赛经过。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用于梳理的思维支架。
故事的核心在于最后一次比赛,双方的阵容、结果已然揭晓,过程需要学生初步感知。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第二题的对阵图,巧妙加工,让学生连线后转化成赛马过程表(如表1)。
表1
故事一开始就表明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经常性与结局的确定性。不过对于阵容、结局,课文并没有用明白直接的语言告诉读者,需要学生上勾下连进行推断。课文的第3、6、7自然段就暗含了田忌之前赛马的输局——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教师可以借助表1,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将双方之前的赛马经过填写进去,形成一张新的表格。在填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中所隐含的信息。
在梳理完两张表格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自己填写的内容,进行故事的讲述。孙膑指导前与指导后的比赛结果不同,赛马的出场顺序也不同,这些信息都在表格中予以清晰地呈现。学生借助图示支架,可以把整篇课文有条有理地讲出来,从而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直接展示逻辑思维过程。
通过整体感知环节,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之前齐威王以3∶0胜取田忌,之后又以1∶2负于田忌的原因在于田忌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其实,学生在讲述故事时,之前的赛马过程是多元化的,只不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比赛的结果,由此倒推出场顺序。但在这个环节,在齐威王赛马的出场顺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田忌对赛马的出场顺序做了哪些调整成为了必须重锤敲打的思维展开点,这也是完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有效落脚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第11至13自然段,再一次使用课后第二题的对阵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罗列田忌所有的对阵方式(如表2)。
表2
学生填对了表格,也就读懂了孙膑的思维过程。一张小小的表格体现了思维的多元性、严密性,也彰显了孙膑的高明之处。它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将文字语言变成图示语言,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建立文图链接,找到唯一的取胜方案。
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第10自然段,关注“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这句话。孙膑会怎么说?会怎么表述他的思维过程?教师请学生看着图表,介绍孙膑的想法。学生必须牢牢抓住1∶2背后的出场顺序进行介绍:第一场出下等马,第二场出上等马,第三场出中等马。这样就让学生基于课文语言进行重构,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灵敏性。
本课篇幅不长,人物关系也简单,学习起来似乎不太难。但是,如果教师仅把目光聚焦到改变出场顺序这一点上,那还是不够的。教师要在平常处发现不平常的教学价值,趁热打铁,继续追击:“孙膑靠的是运气,改变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赢了。真是这样吗?”如此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处。
教师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师生共同讨论从这句话里读出来的信息:齐威王每一个等级的马比田忌每一个等级的马都要快一点点,相差不大。也就是说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要快一点,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要快一点,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要快一点。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顺势出示双方马匹图(如图1),让学生按序摆放。
图1
根据学生的摆图,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果:齐上>田上>齐中>田中>齐下>田下。学生观察此结果,可以发现,虽然每个相同等次的比赛,田忌都会输,但若是不同等次的相邻两匹马比赛,田忌还是有机会赢的。也就是说,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中等马,用田忌的中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下等马就能反败为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孙膑对现场的分析以及策略产生的过程。
从故事的安排来讲,这一自然段的理解非常重要,它是孙膑的策略能够取胜的关键前提。假若他们之间的马匹相差甚远,或者没法进行等级划分,那么孙膑的策略是没法实施的。可见,孙膑看前几场比赛时就开始思考了,他对赛场状况的分析,对齐威王马匹状况的分析和推理,都是他向田忌献策的基础。如果忽略了这一块内容,那么,于文本而言,少了必要的基础和交代;于孙膑而言,真的是靠运气而不是谋略;于学生而言,失去了展开逻辑推理和进行高阶思维训练的机会。
摆一摆马匹的快慢顺序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六匹马之间的速度差异,让孙膑的思维过程得以可视化。这样的教学处理,看似在研究谋略产生的前提,其实始终围绕着“如何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和“如何在陈述思维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表达”来展开。
《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这也是它一直以来被编入语文教材,成为经典的缘由。学生阅读经典故事,须留下语言,留下思考,品析孙膑的性格特点、思维特征。
有了前面几个教学板块对孙膑思维过程的剖析与陈述,在学生心中孙膑的人物形象已然树立。学生都觉得他很聪明,很机智。但是,他的聪明机智从何体会?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再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在故事的叙述中,对孙膑的描写只见其所见、所说,没有一处心理描写。教师可以借助鱼骨图(如图2),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完成填写。
图2
孙膑看到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推测出齐威王的马匹出场的规律,为他想出策略提供基础;他看到齐威王的马匹与田忌的马匹实力相差不大,想到可以有取胜的机会;他看到双方的马匹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想到可以错开等级赢取比赛……从他的所看、所说、所想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孙膑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孙膑的形象已经品析完,齐威王与田忌的人物形象也不可忽视。先看齐威王的表现,他的思维呈惯性,每次都安排相同的出场顺序,结果被孙膑摸着了规律,是习惯性思维导致他的失败。再看田忌的表现,从他起先的语言描写中“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也可以看出,田忌也陷入了习惯性思维的窠臼,认为要用更快的马匹才能赢得比赛。另外,也可以结合“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与“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这几个句子,体会田忌的正直老实,齐威王的知人善任、贤明通达。在这个环节中,同样可以用鱼骨图,只不过分析的人物形象不同,所得出的形象特点也不同。
依托鱼骨图,通过文本中对人物的言行神态描写,比较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孙膑的思维过程,又从中体会其性格特点。与此同时,学生也丰富了对田忌与齐威王性格特点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改变马匹的出场顺序,田忌就一定能赢取比赛吗?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再次被引向深处。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此策略能赢的前提是齐威王不会改变他的马匹的出场顺序。比赛时,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跟以往一样,毫无悬念地赢了。这时,他没有意识到对方已经改变了出马的顺序。第二场,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田忌赢了一局。哪怕此时齐威王已经意识到对方改变了出场顺序,接下来只剩下一场比赛,马匹已经无法改变,再无回天之力了。如果齐威王在第一场比赛后就发觉对方改变了出场顺序,他要想赢得比赛,又该怎么调整呢?教师再次让学生填写表格(如表3)。
表3
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如果齐威王在第一场比赛后能及时发现对方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随机应变调整后两场比赛马的出场顺序,也还有赢的机会。可是,他的反应恰恰被孙膑料中,学生越发体会到孙膑的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观察细微,对对方的行事风格、性格特点了如指掌,从而更丰富了对孙膑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把思维再一次向纵深处推进。
课文学完了,将思维可视化的活动还可以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不仅记录了孙膑赛马的故事,还记载了孙膑帮助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以弱胜强,战胜魏国的经典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故事的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出来,将孙膑的思维过程用图表进行说明,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温儒敏教授说过,不要忌讳“训练”这个词,“思维训练”对于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需功课。一方面,图示语言可以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结构显化,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结构以及各个层级、各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形成阅读的整体感,同时也为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思维过程提供了支架;另一方面,图示语言能帮助教师监测学生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可以说,学生绘图填表的过程,是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纠正学生思维的偏颇之处的过程,是助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以图显思维,以思维解性格,《田忌赛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