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红
统编教材新增了“快乐读书吧”栏目。该栏目基本被编排在每册教材靠前的位置。这一编排特点提示我们,整本书阅读往往贯穿半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期。由于阅读跨越时间长,学生课余自主阅读时间多,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开展系列活动来推进阅读。笔者以为,阅读活动的设计应基于对“快乐读书吧”栏目的正确解读。“阅读贴士”作为“快乐读书吧”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了阅读要求及方法,是确定该栏目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因此,阅读活动的设计及开展应从“阅读贴士”出发。
对“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贴士”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它主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及阅读方法。如一年级下册“阅读贴士”提示“我喜欢你的书,我们可以换书看吗”,主要指向阅读兴趣的激发;二年级上册“阅读贴士”提示“每次读完书,我都小心地把书收好,不把书弄脏”,指向阅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下册“阅读贴士”提示“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此处的故事指寓言故事),指向阅读方法的训练。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及阅读方法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目标的完整体系(如图1)。
图1
基于对“阅读贴士”的梳理,“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活动可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三个维度展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快乐读书吧”冠以“快乐”二字,就是这一读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从始至终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1.趣味导读,满怀期待开启阅读
导读课,旨在引导学生满怀期待地开启整本书阅读。有的书封面或插图精美有趣,教师可以通过猜读插图引入阅读;有的书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有的书的作者独具魅力,教师可以把作者的荣誉、经历、趣闻等作为导读内容;有的书封面上有名家推荐、媒体评价等内容,教师也可以把它们引入导读环节。教师依据每本书的不同特点,选择贴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方式,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开启阅读之旅。
2.丰富形式,借助活动持续激趣
若学生对阅读的书本兴趣浓厚,教师可设计活动给予助力。如三年级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时如痴如醉,教师可策划“童话故事人物秀”,组织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若学生觉得阅读的书本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给予关注,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六年级学生读《童年》时,觉得没有办法理解故事,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阅读,与孩子聊一聊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成长故事。教师也可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以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坚持读完整本书。
从上面的冷源系统参数表中可以看出,冷源系统整体设备电功率中主机的电功率为占了整个冷源系统的68.6%,水泵电功率占了整个冷源系统的27.6%,冷却塔电功率占了整个冷源系统的3.8%。只有优化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的组合运行,才能使整个冷冻机房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
阅读习惯是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非认知因素,对阅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重在“细”上。
1.“细”定阅读计划,定期检查反馈
整本书阅读时间较长,学生需制订阅读计划,保障阅读如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时要细致,要指导学生填写阅读日期、阅读书名、阅读页码、阅读时长等内容。阅读计划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及书本的编排特点。另外,教师还要定期检查反馈,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可以用个性化的方式进一步细化要求,如用“↗”“↘”等符号表示学生阅读时长或阅读速度的变化。有了阅读计划,学生就能逐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2.“细”引小队共读,发挥互促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组,组建阅读小队,拟定队名、口号等,引导各小队开展各项阅读活动,发挥队员之间互相促进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主动交流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小队中展开评选,授予“小小书虫”“故事大王”“读书使者”等荣誉称号,展示其阅读过程、阅读记录等,引导学生向小队内的优秀读者学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教师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碰到困难时,可以引导队员之间开展讨论,适当施以援手,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阅读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评比与奖励机制开展各小队之间的阅读竞赛。
3.“细”导亲子阅读,助力习惯养成
“快乐读书吧”在小学低段倡导“和大人一起读”,家长在孩子的阅读中扮演着引路者与陪伴者的双重角色。教师可细化对学生阅读习惯的要求,并对家长做相应指导,让家长在家中督促学生保持这些习惯。到了小学中高段,有协助能力的家长凭借其在阅读视野、阅读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对孩子的阅读仍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可邀请他们加入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在阅读路上多一份引导的力量。如,笔者执教的班级曾开展“亲子读书寄语”活动,让家长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向其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快乐读书吧”的教学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在于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实现从“学得”到“习得”的转化,帮助学生成长为爱阅读、会阅读的成熟读者。因此,阅读活动的设计要凸显阅读策略的学习,重视阅读思维的培养,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依据不同进度,布置阅读任务
“快乐读书吧”倡导读整本书。相较于课堂学习,学生面对的阅读材料更复杂多元,阅读过程需要更多的方法、策略来支撑。教师可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掌握读完整本书的方法。
如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为“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推荐学生阅读《童年》等成长小说,教师可开展以下阅读活动。
阅读伊始,开展“我是预言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看插图等方式猜一猜故事的内容,巩固预测的方法,体会预测的乐趣。同时,通过看目录把握全书的大概布局,对整本书有大致的印象。阅读推进过程中,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制作“人物形象卡”形成对人物的认识及评价,认识到读小说要关注情节,学会品读人物形象。整本书读完之后,选取若干学生,以作者的身份与班内其余学生开展“读者见面会”活动,“读者”提问,“作者”解答。学生在活动中明白,要深入理解作品需要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资料。
在整本书阅读的真实情境中,教师在不同阅读阶段设定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达成不同的阅读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结合书本特色,创设阅读活动
高年级的“快乐读书吧”多推荐篇幅较长的汇编类作品,如寓言、神话、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章回体小说等。同类汇编作品文体相同,阅读方法也相近,因此阅读活动可以依托书本特色开展。
以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例,为契合民间故事的文本特色,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活动一:民间故事会。民间故事多是口耳相传的。学生读完整本书之后选择一个故事,讲给小队同学听或全班同学听,在此基础上推选“民间故事大王”。
活动二:民间故事秀。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并与选择同一故事的同学组成小队,通过讨论、交流、编写剧本等活动,将故事表演出来。
活动三:民间故事“最美人物”评选。民间故事往往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正义总能战胜邪恶,勤劳善良的人最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学生通过评选,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领会民间故事传递的价值观。
阅读活动与文本特色紧密结合,让学生对某一类型的文章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在主题化的阅读中巩固某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品质。
3.尝试多元链接,拓展阅读视野
教师不能将阅读交流的结束当作活动的终点,而应引导学生将阅读视野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继续组织多维度的延续性阅读活动。
(1)文学链接:阅读与“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相关的其他书。如学习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完《鲁滨逊漂流记》之后,教师推荐学生继续读同样写主人公孤身在荒岛上求生的《蓝色海豚岛》,引导学生比较两本书的不同之处,思考背后不同的价值观。
(2)生活链接:由阅读作品引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结合生活实践继续开展活动。如读完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民间故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寻访并讲述衢州本土流传的民间故事“衢州三怪”“赵抃的故事”等。
(3)影视作品链接:由阅读作品引向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感受不同类型作品的魅力。如学习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由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走向观看相关的科学纪录片,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
教师应以一本书为原点,链接其他书籍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大语文”的范畴内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为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由于“快乐读书吧”活动历时较长,涉及的因素较多,教师开展“快乐读书吧”活动需注意以下几点,以保障阅读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活动需统筹实施,不是靠单独几节课就能完成的。教师应打破课时的限制,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按照“导读—助读—交流”的流程指导全过程,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低年级的“快乐读书吧”侧重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中高年级侧重于学生阅读方法与策略的训练。因此,阅读活动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阅读心理与阅读能力,有梯度地开展。
“快乐读书吧”的教学中,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避免过于复杂的活动形式增加学生的负担。活动的开展要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色”,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快乐读书吧”栏目首次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弥补单篇课文教学所带来的弊端,使阅读教学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教师根据“阅读贴士”的提示与要求,利用整本书阅读的优势开展系列活动,全面关注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的培养,使三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终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成长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