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西方价值观外交中的“词汇陷阱”

2021-05-05 14:30王文贾晋京胡倩榕
对外传播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国

王文 贾晋京 胡倩榕

【内容提要】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将中美关系定性为“21世纪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价值观外交”。我方若不能跳出“民主与专制”“人权与压迫”“自由与奴役”等话语二元对立的窠臼,在国际舆论交锋中将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国际形象将难以避免被污名化。为此,应以我国的“包容”“团结”“和平”“进步”“康复”“秩序”“活力”“希望”,对冲美国的“排斥”“分裂”“暴力”“退步”“疾病”“失序”“焦虑”“停滞”;通过使用人类普遍认可的美好词汇,引导世界各国民众与时俱进,重新认知现在的美国与中国。

【关键词】美国 价值观外交 词汇陷阱

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将中美关系定性为“21世纪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价值观外交”。其具体策略是将中国树为“威权”“专制”和“胁迫性”的反面典型,把中国抹黑为全球价值观的“威胁”;同时以标榜“民主”“人权”“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为手段,搞意识形态划线的国家阵营,用冷战思维对我国设下“词汇陷阱”。我方若不能跳出“民主与专制”“人权与压迫”“自由与奴役”等话语二元对立的窠臼,在国际舆论交锋中将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国际形象将难以避免被污名化。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化解“词汇陷阱”课题组对如何破除西方“词汇陷阱”做初步探讨,从八个方面提出“包容与排斥”“团结与分裂”“和平与暴力”“进步与退步”“康复与疾病”“秩序与失序”“活力与焦虑”“希望与停滞”的新话术体系,并对向世界揭示美国真实面目提出几点务实建议。

一、“词汇陷阱”,大国“价值观战争”的新手段

“词汇陷阱”是一种抹黑式的贴标签做法,将主观想象置于理性和事实之上。尽管简单粗暴、破绽百出,却很容易在公众舆论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被美西方拿来作为拜登“价值观外交”中有布局地针对中国的先发手段,也成为当下大国“价值观战争”的新手段。

自从拜登将世界片面地划分为以美国为首的民主联盟和中、俄等所谓“专制”假想敌,中国任何合理举措都可以被扣上“威权”“专制”“胁迫”“反人权”的帽子。例如,中国对新疆、香港等地的有效治理,被污蔑为“侵犯人权”“扼杀民主”;中国运用数字手段抗击疫情,被称为“数字集权”;中国科技企业海外扩张,被称为“科技威权主义”;中国对部分国家进行进出口政策调整,被称为“经济胁迫”。诸如此类的词汇,充斥着西方媒体和舆论。我方越是解释辩驳,反而越强化了这些概念,正入西方圈套。

在美国的盟友中,拜登发起的“价值观外交”和“词汇陷阱”已初显成效。例如,德国《每日镜报》在点评拜登外交政策讲话时指出,中国“威权主义”的扩张是当今西方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美国修复与盟友的关系是为了共同应对专制。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论及中国抗疫行动时表示,中国模式的复杂之处在于它声称能够修复部署时造成的破坏,换言之,中国想要成为“自身苦果”的“专制性解药”。

通过“词汇陷阱”的极富煽动力语言,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被误导。2020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17个发达经济体18,850名居民中展开的民调显示,当时对中国的不利看法处于或接近历史高位,极少人相信中国会在世界事务中做正确的事情。中国政府“攻击性的外交姿态”和对内威权政策,致使约四分之三的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瑞典民众对中国持负面印象,认为中国政府不尊重个人自由。更为重要的是,关于中国的消极认知已直接作用于实践,发达经济体的民众愈发倾向于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联系,而非中国。盖洛普的民调同样印证了这一点。2021年,45%美国受访者将中国视为美国最大的敌人,而2020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22%。①

目前,跳出西方设下的“词汇陷阱”,已成为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词汇陷阱”之所以会在公共舆论中形成错觉,正是由于它以简单的意识形态标签,掩盖了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形势变化。因此,破局也应当从美中两国此消彼长的现状入手。

二、以客观的描述性词汇,应对西方的价值观“词汇陷阱”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1世纪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确实在经济全球化、工业文明崛起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一度起到暂时的引领作用。但任何领先都具有时代性,若不改革、必将退步。

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而西方在各方面呈现出式微之势。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不愿意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新兴国家共商共建,既不关注国家内部的治理优化与矛盾解决,也不愿意建立更公平、更开放、更多元的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无益,对实现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每个个体的共同发展与普遍繁荣不利。

当下,基于新的变化与形势,我们有理由、有必要对全球体系的基本状况进行重新描述。

从文明进程看,中国胸怀包容(inclusive)而美国对外排斥(exclusive)。中国包容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追求共同利益;而美国排斥其他国家的崛起,将其视为挑战与威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新兴技术、数字贸易、互联网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兴起,全球各国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新的經济增长点,给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一定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把其他国家的发展全部视为对自身地位与权力的挑战,频频采取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政策,中断自由贸易、排斥自由移民,与盟友缔结区域贸易集团,阻碍其他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或者试图将美国模式复刻到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从而保持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而中国则更加包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纲领的指引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力图将本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分享给其他各国。

从国内政治看,中国团结(unite)而美国分裂(split)。中国在同心协力地追求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而美国则陷入美国梦的衰落与社会共识的分裂。美国不仅未能成功地输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迫使世界各国接受美国模式,而且当下,由于分配问题长期不能有效解决,美国国内的社会共识正日趋分裂,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带来挑战。2016、2020两届美国总统大选充分暴露了美国社会的多重分裂,选民身份认同危机、阶层矛盾加剧、种族严重对立、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分歧是导致当前美国社会分裂的主要因素,拜登政府短期内试图弥合与“再联合”的前景并不乐观。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具有高度的内部凝聚力,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及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无论一个人做什么工作、属于什么阶层、有怎样的文化民族背景,都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身份与党的号召具有高度的归属感与认同度,可以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对外关系看,中国坚持走和平(peace)道路而美国滥用暴力(violence)。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争霸、称霸;而美国则试图以暴力手段维系美国霸权。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间,美国假借维护地区秩序之名、实则奉行扩张国家利益之实,悍然发动或武力介入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多场地区冲突,对当地原有的地区秩序、社会基础建设、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掣肘。“他们虽然失去了所有,但是拥有了自由”,这是美国为自己的暴力和私利辩护的典型言论。滥施暴力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重建和平、再度发展之路希望渺茫;而美国自身却在石油资源、军事投射能力、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打压多元文明等方面获得了重大利益。而作为世界和平的忠实维护者与全球发展的推动者,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解决国际矛盾的时候不会率先采用发动战争、制造冲突等暴力手段。和平是中国对内、对外双重的追求,在和谐共生中谋求普遍发展。

从经济发展看,中国进步(progress)而美国退步(backward)。中国经济经过40来年的迅速腾飞,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的势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然降临和面临美国穷追猛打的经济压迫下,伟大的中国人民仍能克服艰难险阻,使国家成为了2020年世界上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框架下,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正拥有更多本属于自己的国家话语权,经济中高速发展更是呈现不可逆转的势头。相反,美国近年来经济不断出现高债务、贫富悬殊、危机不断的迹象,疫情期间更是靠货币量化,勉强维持国内经济的现状,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饮鸩止渴,一场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大的“灰犀牛”正迎面走来。

从疫情防控看,中国在康复(recovering)而美国仍身患疾病(disease)。中国有效地调用社会制度与治理效能优势打赢疫情阻击战,而美国的防控不力却导致疫情蔓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卫生健康状况造成伤害。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在中国暴发,美国本来有一定的缓冲期制定应对疫情来袭的有效方案。但美国政府初期不作为,不戴口罩不会感染等反智、反科学主义言论频频出现,导致美国错过了疫情防控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美国将自己的治理责任转嫁给中国,不断就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问题制造谣言,并将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与对国际社会的帮助指责为“大国权力野心”与“地缘政治算盘”。而中国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在疫情暴发之初及时采取行动,迅速将其控制,更通过中欧班列等国际合作积极支持全球抗疫,成为世界疫苗与其他疫情物资的主要提供国家,超越政治分歧与国际博弈,为维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秩序(order)井然、而美国混乱失序(disorder)。自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以来,中国依靠自身制度的优越性,统筹各方,合理调配资源,早早地控制住了疫情,使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而美国在疫情暴发之初,政府忽视疫情严重性,掩盖和欺骗民众疫情的真实性,并没有严格按照防疫规定去要求民众佩戴口罩,致使疫情在美国迅速蔓延,医院超负荷运转,70多万人死于新冠肺炎。中国在疫情稳定下来之后便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经济平稳运行,社会秩序稳定,并开始逐步推行疫苗接种计划。而美国社会自身由于历史原因,加之存在大量种族问题、警察暴力执法问题、枪支泛滥问题,美国社会在疫情还没有得到稳定控制之时,又陷入社会失序的动乱。人民上街游行示威表达对政府的不满,最后又演变成为极端行为,陷入恶性循环。

从人民心理看,中国活力(vitality)涌现而美国焦虑(anxiety)丛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众更为积极向上,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而美国民众更多的则是焦虑情绪和消极心态。自2020年以来,疫情之下的美国社会受到多番冲击:“弗洛伊德之死”诱发“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歧视与反歧视亚裔引发种族矛盾加剧、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导致通胀加剧、疫情防控不力经济生产迟迟不能恢复带来大规模失业、前总统特朗普推特治国导致“白宫失守”等等。美国社会失序给民众带来的是社会焦虑与不安心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降低。对外,民众不确定后疫情时代的美国能否维持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与领导力;对内,疫情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危机与社会对立问题。美国是什么、美国在哪里、美国将要走向何方的三重不确定性会加剧社会的负面情绪。

从未来预期看,中国富有希望(hope)而美国陷入停滞(stagnation)。美国虽然仍是世界强国,但将陷入停滞;发展的希望在中国这边,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世界通行方案。美国面临发展的结構性矛盾: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发展动能不足,长期以来的较高国内生产总值依赖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发达的金融资本,产业空心化严重,经济泡沫虚高,在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新增长点的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美国没有绝对的实力,也缺乏意愿形成开放、自由的国际经济多边合作机制,打造更普惠、多元的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激化社会矛盾,社会凝聚力不足。疫情下6000万美国人失业,而亿万富豪资产增加了8450亿美元。一个分裂的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重任。相比之下,疫情后的中国经济稳定恢复,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非一元线性的、更加多元的发展道路、制度安排与治理模式,促进普遍繁荣与共同发展。

三、打破“词汇陷阱”,重新塑造世界的美国观

眼下的美国,不再是以前世界所认识的美国。无论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抑或政治结构。现在的美国,甚至与2008年拜登当选副总统时的美国都截然不同。美国社会价值理念与利益诉求的深刻分化,使得美国人自身对民主政治的认同感都在急剧下降中。

有问卷调查显示,74%的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认为“出生在民主国家”是“必要的”,而这一比例在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美国人中仅分别为62%、58%、50%、43%、31%。②现实情况是美国代际之间的民主认同正在递减,否认民主制度的人数不断增多。

在这样的前提下,拜登政府仍深陷意识形态窠臼,无视中国发展路线的特殊性,生搬硬套地采用过时的普世价值概念,为中国预设了一个又一个“词汇陷阱”。其言行很难对国际秩序的合理演进有所建树,但客观上达到了抹黑我国形象的效果。

为扭转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劣势地位,本课题组建议,我国运用更多的宣傳工具,在外交辞令上跳出西式话语的思维枷锁,淡化观念形态的对立色彩,从美国式微的现状入手,以我国的“包容”“团结”“和平”“进步”“康复”“秩序”“活力”“希望”,对冲美国的“排斥”“分裂”“暴力”“退步”“疾病”“失序”“焦虑”“停滞”;通过使用人类普遍认可的美好词汇,引导世界各国民众与时俱进,重新认知现在的美国与中国。

炮制负面形象简单,重塑正面形象不易。破除西方“词汇陷阱”,我方恐怕还需要知晓两大原则:

第一,以持久战的战略心理,看待西方“词汇陷阱”。尽管美国的所作所为很难赢得我国民众的敬重之意,但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会是世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我国依然任重道远。不得不承认,在未来20至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美国在国际话语权上仍然占优势,所谓“民主”“自由”等话语惯性将会延续,我方不能奢望在短期内完全化解。未来十年恰逢我国在经济上赶超美国的关键窗口期,战略机遇不可错失。一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许多“词汇陷阱”的功效会大减。

第二,威武与谦逊结合,润物细无声式地破解西方“词汇陷阱”。虽然西方发展理念和道路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但西方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流传广度及渗透深度超过其他文明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方应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但中国的机遇在于,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看透西方的虚伪,对此,我方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在国际场合批驳美国,体现中国威武与顽强的斗争性,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折服中国国威。但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其他朋友,中国对外传播话语应略微中和、收敛、克制,切勿给其他国家留下一个“中国就是21世纪的美式霸权的重复”之印象。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我国不畏西方污名化行为的自信与底气所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创新力与辐射力逐步增强,中华文明必将迎来伟大复兴。当我国以实打实的文明成果,推动全人类的发展进程,并赋予现代化全新的内涵时,我国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将不证自明,西方“词汇陷阱”也将不攻自破。

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胡倩榕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相关数据可参照盖洛普民调官网:https://www.gallup.com/home.aspx

②Roberto Stefan Foa & Yascha Mounk, The Democratic Disconnect, Journal of Democracy, July 2016, Vol. 27, No. 3.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美国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