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珏 张若溪
【内容提要】2021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航天领域的国际传播受到海外媒体、公众和专业机构的广泛关注。总体来看,由主流媒体与专业机构搭建的多维度国际传播矩阵雏形初现;同步直播和多模态话语体系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航天事件为核心的多圈层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贯穿于叙事体系之中,使中国的航天故事更加丰满、生动。随着太空竞争的加剧,加强我国航天领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传播顶层设计的需求更显迫切。航天事业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设、高专业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以真实性为基石的太空叙事话语权的建立值得重视。
【关键词】航天事件 对外传播 航天传播 中国故事
近年来,世界各国将太空资源和太空开发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机遇。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统筹谋划,再接再厉,推动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①我国的太空探索实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展开,是中国为人类太空发展和太空治理方案探索做出的努力。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传播是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太空故事,也是从中国视角讲述人类的太空探索故事,更是在向浩瀚宇宙探寻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征程中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度阐释和理解。
一、2021年航天事件对外传播回顾
2021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月球探索方面,2020年底嫦娥五号成功返航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完成;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持续刷新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纪录。在空间站建设方面,“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州十二号、神州十三号相继将6名宇航员送入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在深空探索领域,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开始对火星的全球性探测任务;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超过100天。
在我国传媒、航天等领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历史性的过程和瞬间得以第一时间展现在我国和全球公众面前。从祝融号的自拍照片、扣人心弦的太空行走,到堅定清晰的“北京明白”、宇航员们的太空日常,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与宇航员们亲切的地空通话,随着多主体参与的多主题、多视角、多形式内容持续输出,国际传播空间里的中国太空故事逐渐生动丰满起来。
(一)主流媒体+专业机构:共筑多维度传播矩阵
2021年,我国主流媒体的航天事件传播全面铺开,专业机构先后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主流媒体与专业机构相互呼应的多维度国际传播矩阵雏形初现。
一方面,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为代表的国家级对外传播主流媒体围绕重大航天事件开展了多语种、多样态传播活动,通过自有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实现面向全球公众的、覆盖重大航天事件整体进程的全面报道和传播,成为海外公众和媒体了解报道我国航天事件的主要信源。例如,新华社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呈现如何收集、返回月球样本的动画视频在优兔获得超过40万人次的观看量和近7000人次点赞。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官网和优兔开设的“太空中国”栏目,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报道。这一系列内容受到数十万海外公众的持续关注,还被多国媒体广泛转载,获得良好的二次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国家航天局、祝融号、中国太空空间站先后在海外社交媒体设立官方账号,以专业化的第一人称视角发布相关重大项目的进展信息,逐步建立起与各国主流媒体、航天主管机构、研究机构、航天爱好者之间的社交关系网络,形成以航天专业技术为主线的垂直领域传播体系,扩散效应明显。例如,祝融号火星车的官方推特账号(@MarsZhurong)于2021年4月开通,已有1.5万关注者,朋友圈成员包括欧洲航天局、美国航空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广播公司等。2021年6月2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祝融号在火星上行驶的4K视频迅速被英国广播公司、《华尔街日报》、《太阳报》等海外媒体以及天文学家斯科特·曼利等行业知名博主引用、转发。该视频在优兔平台的累计观看次数突破500万人次,用户纷纷用“令人惊讶的、酷、祝贺”等词语表示赞叹和肯定。
(二)同步直播+多模话语:构造国际传播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②。航天事业关系人类未来,太空探索充满未知和不确定。这使得航天事件天然具有跨越国界的吸引力。2021年,我国通过同步直播和多模态话语体系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航天事件为核心的多圈层传播。
同步直播最大限度地压缩了不同国家公众之间、公众与宇航员乃至宇宙之间的时空距离。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的直播实现了全球观众的同时在场、同步参与和互动,从而形成跨越时空的传播沟通场域。中国新闻网选择神州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发射、与天和天舟组合体交会对接、返回地球三个重要任务节点在优兔平台进行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分别为13万人次、37万人次和35万人次,为同主题新闻视频观看量的7倍多。在神州十二号返回地球的直播留言中,大量用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跟随直播进展从期待到紧张,再到激动的变化过程。
航天事件的国际传播有着很高专业度要求,既要准确传递和阐释所涉及的航天专业知识,还需要兼顾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科技素养和媒介素养观众的接受能力。我国的航天传播已经开始探索基于细分化的传播语境,结合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手段,建构多模态话语体系,以统筹考虑面向一般公众的普及性传播和面向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塑造。2021年9月中旬,祝融号与地球暂时中断通讯,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的短视频“技术故障:为什么中国的火星车失联了”结合主持人讲解和三维动画演示,介绍了祝融号短暂“失联”的原因、工作原理及火星合日、地火通讯的相关知识。该视频不仅准确、专业地完成了解疑释惑,还引发人们对“火星车休假”话题的讨论。10月,我国学者连续发布针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美国和前苏联月球采样任务的空白,为月球演化认知提供了科学证据,首篇研究成果刊登于美国《科学》杂志,获得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博物馆、科技馆及各类展览则成为航天事件线下传播的承载主体。2021年2月,月球样品001号入藏国博,40多件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也被展出;7月,上海天文馆正式开放;9月,第十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的700多家企业参加。相较于媒体传播,展览、展馆、博览会更具稳定性,能够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具身体验营造具有同一性的、连续性的特定场景,使航天事业的精神内涵附着于物质现实、共同体验和共同记忆之上,产生更为长久的传播效果。
(三)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形成立体化传播视角
我国发展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③航天事业的对外传播实践正是在这一整体思路下展开,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贯穿于叙事体系之中,以新形式、新表达更加充分地展现中国的航天故事。
在神舟十二号、十三号执行任务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的《太空日记》系列节目展现了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发布的《女性宇航员的太空生活》《中国空间站是如何为第一位女性宇航员做准备的?》系列报道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同时,充分阐释了女性在执行太空任务中的优势。王亚平完成第一次出舱任务和太空行走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等我国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在自有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新闻,被英国广播公司、“今日俄罗斯”、《印度时报》《联合早报》等海外媒体累计转引超过1200次。
真实全面的信息传递也为澄清谣言、治理网络虚假信息提供有力支持。2021年11月2日,法新社事实核查小组以中央电视台对《核对货运飞船物品 在轨工作展开》的报道为依据,对社交媒体平台流传的有关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太空烧烤的图片和虚假信息进行了澄清。
二、2022年航天事件对外传播的思考
2022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持续深入,航天领域的国际传播将在我国争取太空叙事主动权和太空治理话语权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航天事业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
历史上,苏联首次载人宇宙飞行、美国载人登月飞行等航天事件的广泛传播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传播备受重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航天航空局已经将积极开发自有媒体组合、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开展展馆和活动运营、提供各种教育场景资源支持等线上线下传播活动列入机构的主要业务。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天空科技、深空探测被列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与国际领先航天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声誉和国际认知度。航天事业的国际传播具有技术门槛高、涉及领域广的特征。因此,我国有必要将航天事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航天强国发展战略构想之中,从航天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出发,提出国际传播顶层设计,为相关行业机构和个人提供行动指引,包括中长期愿景、阶段性目标、重点工作、参与主体、实施路径等。
(二)建构航天对外传播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航天事件的话语体系受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争的影响,在作为科技创新报道的同时,常被置于政治、军事语境之中。例如,俄罗斯将维护太空安全和太空力量平衡作为国家安全考虑的首要问题,美国将其太空战略定位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日本2008年解除航天不能用于军事目的的禁令。④这种国家导向直接反映在海外主流媒体对航天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为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基于这一思路,我国将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确立为“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⑤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逻辑与愿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尤其需要摆脱既有航天领域国际传播框架的桎梏,建立与中国航天精神、航天理念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框架。例如,我国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航天器命名方式在促进中国航空理念国际认知方面显现出积极作用。2021年发射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寓意为“太空和谐”。半岛电视台在报道该新闻时,标题中直接使用“天和”(Heavenly Harmony)⑥,表明海外媒体已经能够理解这一名称的寓意。未来的航天传播可以更多地尝试科学叙事与故事敘事、技术术语与生活用语、中国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叉结合,在更加广阔的文化、经济、社会框架中进行议题选择、议程设置,建立起更加宏阔的、关照人类共同未来的航天事业国际传播语境。
(三)建设多主体参与的高专业度全媒体传播体系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⑦在世界范围内,航天话题的讨论呈现出传播场景、传播主体和互动方式三个层面的多元化特征。主流媒体、专业机构、专业媒体、专业博主相互关联,构成最具影响力的传播主体核心圈层,专业性传播主体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组建了新闻办公室和独立的社交媒体团队,并在每一个下属中心设立新闻办公室和社交媒体主管职位。该机构已经成美国航天传播最重要的内容生产商和供应商,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超过500个,形成稳定的在线社群,官方账号位列推特最受欢迎的账号前100位。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航天事业国际传播的选题策划、内容生产以及全媒体传播运行相对成熟;航天专业机构的新闻办公室建设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运营工作已经启动,并在发布航天器回传信息方面取得显著传播效果,但专业媒体和专业博主这两类传播主体的建设则有待重视。专业媒体方面,可尝试在加强《中国航天报》、中国航天新闻网等专业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技术建设网络电视台、中国航天素材资源库,设计能够模拟玉兔号、祝融号、中国空间站宇航员视角的移动应用,为全球公众提供沉浸式观察地球和太空的中国视角。专业博主方面,可以尝试从航天员、天文馆讲解员、科学家、科幻小说作者、航天爱好者中发掘具备国际传播潜力的人才,通过打造人工智能航天员、航天器形象虚拟人物形象等方式填补空白。
(四)建立以真实性为基石的太空叙事话语权
我国航天事件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既有国际舆论格局和虚假信息双重挑战。例如,在《纽约时报》题为《她正在打破太空的天花板,却面对着地球上的性别歧视》的报道中,将我国媒体报道的为女航天员准备化妆品、卫生棉等细节歪曲为文化传统中固有性别歧视的体现。部分西方国家的媒体出于政治立场、思维惯性、价值逻辑等原因,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性传播、片面夸大或有意曲解,强化国外公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误导他们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专业性和价值取向的理解,进而对我国太空叙事话语权的建设形成阻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⑧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信息的真实性是太空叙事话语权建构的核心基础。航天事件国际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涉及时效性、客观性、准确性三个维度。时效性即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渠道,在航天任务准备、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布信息,让事实说话,让真实信息走在虚假信息之前。客观性即以科学逻辑作为传播的叙事基础,开发“航天器新闻”等新的传播方式。准确性即事实呈现准确无误和表达方式准确恰当,可充分运用以用户画像为基础的信息推送系统,实现信息接受者与信息形态、渠道的精准匹配和直接送达,减少信息传播层级,提高跨文化传播中受众信息理解的准确度。
结语
随着世界各国对太空发展投入增加,太空竞争、太空话语权竞争更加激烈。2021年,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传播伴随着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而受到全球关注。要建设航天强国,就需要与航天技术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2022年,因应航天事业加快发展,加强我国航天领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传播顶层设计的需求也更显迫切。其中,航天事业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建设、高专业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以真实性为基石的太空叙事话语权的建立尤其值得重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化时代世界性通讯社的权力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FXWB027)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CUC210B006)。
王润珏系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若溪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习近平:勇攀科技高峰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people.cn/ article/32034091,2021年2月22日。
②《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941696,2018年4月22日。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中国的航天》, 国家航天局官网,http://www.cnsa. gov.cn/n6758824/n6758845/c6772477/content.html,2016年12月27日。
④《学术前沿》编者:《太空战略:现状、趋势与大国竞争》,《人民論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16期,第4-5页。
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中国的航天》, 国家航天局官网,http://www.cnsa. gov.cn/n6758824/n6758845/c6772477/content.html,2016年12月27日。
⑥Heavenly Harmony: China to launch space station core module,半岛电视台官网,https://www.aljazeera.com/economy/2021/4/28/heavenly-harmony-chinato-launch-space-station-core-module,2021年4月28日。
⑦《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 people.cn/article/32120102,2021年6月2日。
⑧《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people.cn/ article/30245212.,2018年8月23日。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