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2021-04-30 14:04王诚俊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摘 要】随着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高中班主任无法准确把握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机和方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中生的心理成长,班主任需要扮演好以下四种角色: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者、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学生心理情况的沟通者、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角色定位;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5-0039-03

【作者简介】王诚俊,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一级教师。

根据南京市教育局印发的《2020年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任务清单》要求,为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系,各中小学均需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市心理示范联盟校率先开展心理网格化管理试点,建立“校级领导—心育中心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四级心理防护系统。从这一系统的架构不难看出: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方面,班主任需要“承上”,即在领导小组的专业指导和统筹安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启下”,即在一线面向学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中班主任时常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首先,不清楚何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过度依赖学校的布置,如进行班级学生的心理普查等,这就导致工作的开展缺乏连续性。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预防性工作,更应融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单独的谈心谈话,还是班会课,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契机。其次,不清楚如何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面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时,班主任常常会陷入“多做担心”与“少做自责”的两难境地。具体而言,班主任想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又担心方法不当,使学生本就不稳定的情绪变得更加不可控,于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当感受到自己没有尽全力,尤其是看到学生意志消沉、持续出现行为偏差时,班主任又容易产生自责的情绪。上述两方面的困扰源于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角色定位。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究竟需要做什么?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班主任是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者

班主任既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又是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有着观察学生心理状态的角色优势。高中生异常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各个方面,如:长期迟到或不来学校、上课睡觉、与同学矛盾不断、不吃午饭、不明原因地流泪、拒绝沟通、成绩突然波动、手臂上出现划痕等。班主任可以通过一对一谈心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更直接的观察,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利用好外界信息能实现有针对性的观察,以下四种外界信息值得班主任认真参考:来自学校心理普查结果的反馈;来自家长的反馈;来自任课教师的反馈;来自班干部的反馈。在这四种信息的相互印证中,班主任可以基本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名单。

二、班主任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

从观察者到发现者,考验的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储备。在现实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往往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首见人,需要具备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评估的能力,但这恰恰是让很多班主任感到力不从心的环节。因为无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初步评估,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一旦班主任在班级中发现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就与心理健康教师联系,把学生送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这一情况多见于年轻的班主任。身处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状态本就不稳定,加上学校资源有限,如果把每一个不稳定的学生都交给心理健康教师处理,不仅会增加心理健康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还会使真正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帮助。二是无论学生是何种心理状态,班主任都觉得是正常的,学生自己能调节,不需要外界的帮助,这一情况多见于年长的班主任。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学生持续出现情绪或行为偏差时,就已经向外界传递出无法自行调节的信号,此时班主任需要接收到这种信号,利用好校内外的心理资源为学生提供帮助。为了培养班主任区分正常心理状态与异常心理状态的能力,南京市从2019年起推出了多项举措,包括实施“南京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要求40周岁以下班主任及入职5年内的教师全部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班”线上培训。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助于班主任扮演好学生心理问题发现者的角色,作为高中班主任,尤其要处理好教育教学与自我学习的关系,积极参加各项心理培训。

三、班主任是學生心理情况的沟通者

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班主任还需要做什么?这是厘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界的关键问题。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心理辅导范畴之内,可交由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心理辅导范畴之外,则需将学生转介到医院,由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班主任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沟通:(1)与学校的沟通。班主任需要将学生的特殊情况上报给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便更新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好后续的跟进工作,如学生是否要休学等。在上报时,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2)与家长的沟通。有些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状况,因此班主任的及时反馈很重要。只有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保持家庭、班级心理环境的一致性。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觉得孩子只是在“闹脾气”“使性子”,是班主任小题大做了。此时,班主任就需要对家长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改变家长固有的非理性观念,使孩子能够获得专业的帮助。(3)与学生本人的沟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需要获得班主任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资源。沟通是关注最好的载体,一句“最近感觉怎么样?”或者“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吗?”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学生沟通的过程,既是陪伴学生的过程,也是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过程。

四、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取向而非问题取向,因此,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发展是这一工作的核心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发展时,产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也会降低。班主任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引导者。为了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班主任可以依靠以下两个抓手:首先,以自己的心理发展带动学生的心理发展。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在面对不同生活事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班主任和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面临着相似的事情,因此有着最佳的教育契机。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分享面对同一事件时的不同想法和处理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处理方式。其次,利用好班会课的主阵地。班会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平台,与一对一的谈心相比,它能服务于更多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更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防性。高中心育主题班会课一般围绕以下6个主题展开:适应、学习、情绪、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生涯规划,根据年龄特点和班级特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本班学生当前阶段共同的心理需求或心理困扰,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班会设计。在心育主题的班会课中,班主任的引导性一方面体现在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另一方面表现为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聆听与表达,从而实现心理发展的同伴引导。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