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改革探索

2021-04-28 21:13赵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赵奎

摘  要:实施“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从党和国家政策层面及学术研究层面对“课程思政”进行梳理,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改革中存在建设主体运行体系不完善、建设客体参与程度不足和建设载体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应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客体力量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载体内容。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4-075-05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较为系统、科学地诠释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育人的价值根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情境下教育理念创新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弘扬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和民族复兴工匠精神等意义深远。

一、“课程思政”政策及研究状况

(一)党和国家政策层面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1]。文件中虽没有明确提到“课程思政”概念,但强调课程和教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是着手启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雏形版。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为构建高等教育“大思政”格局提供了方向指引,是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版。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阐述要形成以“课程育人”为首的“十大”育人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把知识传授、学习成长和价值引领結合起来[3]。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是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正式版。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这与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三个目标高度契合,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奠定法理基石,是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化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时又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基本要求[5],为深入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同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把“课程思政”的各项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重申所有任课教师都肩负立德树人职责,所有课程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有课堂都成为育人主渠道的教育理念。至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拉开帷幕,上述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实施“课程思政”战略任务的重视程度和推行力度,为高校全力贯彻执行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学术层面

1.“课程思政”的内涵

何为“课程思政”?梳理近五年的研究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大致有两种:一是把“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活动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怀去唤醒、激发渴望获得知识和追求真理的人,而知识的积累、人格的修炼、精神的塑造等绝非一日之功,因此教育理念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6]。基于这种理念,高校要深度挖掘课程中的知识元素、育人元素和价值元素,使之有效整合形成内在统一,实现全方位、全员育人的通识教育改革目标[7]。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程思政”属于一种课程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教师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体现“大思政”教育发展格局[8-9]。有学者进一步从专业课程视角探讨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提出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实现有形专业知识和无形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10],而专业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要在协同育人的共识下打造高质量、集成化的“思政+”专业课程,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称重墙”和“专业柱”作用[11]。

2.“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无论是基于理念观还是课程观,高校推行“课程思政”工程绝非偶然,相反,恰恰反映出新时期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时代心声,推行“课程思政”是时代和现实需求双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时代需求表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和育人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深刻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等教育全局。现实需求表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及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深感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责任重大,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民族复兴、国家长远发展,人才实力强弱的标志不仅是数量多少,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方向和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源于学校日常教育和基础培养,高校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育人理念,因此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战略正当时。

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特征,产教融合的前提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应精准对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融入地方性知识和文化,在课程知识传授中体现专业发展的服务导向和价值导向,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吸引力和认同感[13-14]。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指引,“课程思政”成为落实培养人才的具体途径,基于协同育人视角,首先应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践课“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联动机制[15],系统设计“课程思政”递进教学路径,实现学科理论层面、专业结构层面和实践创新层面的互融互通,达到理学一体、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此外应基于专业课程群的思政教育格局,围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总目标,进行课程标准、教育载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考核与效果评估等要素整合,增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16]。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运行体系不完善

党和国家政策层面对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战略已作出了原则性、方向性部署,但具体落实到各地高职院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因为“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与价值的培育,提高政治站位是保证建设成效的前提。而当前部分院校还存在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仍然把“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补充和泛化,“两张皮”和“孤岛”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方面相对滞后,责任考核主体不明确,多部门合力推进效果不显著,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加强“课程思政”主体建设刻不容缓。

(二)“课程思政”建设客体参与程度不足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无论是课堂式的“漫灌”教育,还是个性化(针对性)的“滴灌”教育,总是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思”“悟”,教育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和主动地位,学生则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在理论教学中缺乏对知识传授的领悟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价值认同较为浅显,无法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衔接。大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客体,是立德树人的服务对象,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应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即“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启发性原则和隐性教育功能,从思想观念和行动上把大学生纳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达到“课程思政”建设应有的成效。

(三)“课程思政”建设载体内容不丰富

“课程思政”建设载体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载体“体量”大小影响甚至决定了建设主体“容量”多少和建设客体“质量”好坏,教学资源库和师资团队则是“课程思政”建设载体的核心部分。对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缺少“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核心课程,其他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很少。虽然“课程思政”理念已得到高校教师的认同,但由于院校办学特点、学科属性不同,加之教师自身专业局限,对“课程思政”专业知识体系的凝练、转化能力不够,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教学资源整合有待提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不能把“课程思政”的“盐”有效融入学校日常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汤”中去,这样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载体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四、优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责任

实施“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首先,高校党委要认真解读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有关“课程思政”专题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层面要组建“课程思政”专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岗位责任分工,按照立足学校实际、服务地方经济、对接产业发展、融入育人文化、形成专业特色的思路,科学制定学校“课程思政”总体建设规划,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为抓手,夯实“课程思政”基本制度保障。其次,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建立从学校、二级学院、教师三个层面的纵向绩效考核评价监督体系,以目标导向逐级推进,强化上下执行力度,打造育人命运共同体,搭建学校主导、教师主体、学生融入和企业联动的横向协同育人平台。“课程思政”核心是育人理念,关键是育人路径和方法,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企业作为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桥梁和纽带。

(二)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客体的力量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教育中则表现为“以生为本”,“课程思政”强调立德树人正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教育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应通过自身参与来感知和体会教育的真谛。首先,大学生要从思想上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人翁”意识,化被动为主动,摒弃学而不用则为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求学、求知作为修身、立身之本,深刻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参与者、建设者,更是最终的受益者。其次,要从行动上争做“课程思政”教育的“先锋”,在课堂教学中主动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分享知识传授中的收获与感悟,让教师帮助自己纠正主观认知的偏见和误区,端正学习动机,提高理性认識,在实践教学中乐于投身其中,增强对岗位工作和职业发展的认知,理论联系实际,对照标准找差距,弥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短板,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

(三)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载体的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载体质量是保障其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石,教学资源库和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载体建设的一体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高质量建成一批标准化教学资源库。当前各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度不一致,但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教学要求、规范、内容等方面具有共同性,课程是实施思政教学的基础性素材,在保证课程结构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深度挖掘课程知识中的育人元素,设计出德育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融入企业经典案例、传统优秀文化,精心编写有特色的示范育人教材。课堂是教学育人的主阵地,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发挥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让专家学者、企业名师、行业劳模等优质教育人才参入进来,营造生动的“课程思政”大课堂氛围,多元化展现立德树人渠道。其次,铸就一批骨干示范教学团队。“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学团队的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发挥老中青和传帮带作用,每位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宽广的社会实践阅历,缜密的逻辑思维构架,深厚的人文情怀积淀,才能把“课程思政”知识传授的深度、能力培养的力度和价值引领的温度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以沉稳的扎实学识回应学生,以博大的仁爱之心教育学生,让“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成为检验教师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试金石。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L].2004-10-15.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L].2017-12-04.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18-12-29).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6.html.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8(001).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8]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9]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10]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11]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13]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72-76.

[14]张婷,侣玉杰.地方性知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53-54.

[15]平静,徐飞跃,王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11):88-93.

[16]方志贤,袁锦贵.协同效应视角下基于专业课程群的课程思政系统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61-64.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ZHAO Kui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ourism,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s the focus of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nalysis of CPC and national policies and academic level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eform system is imperfect, the degree of object participation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course content is insufficient. In the next step, the reform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ubject, integrate the object force,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Morality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al Reform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