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晓庆
摘 要: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相关人员的深入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梳理影响应用性科研工作开展的因素,包括学校领导层决策、课题获取方式、学校评价机制、个体特征和区域环境。促进应用型高校科研转型的对策为:“观念”与“行动”双管齐下、精准施策,构建“激励型”政策与“规制型”政策并重的评价机制,转变科研管理部门职能凸显服务意识,缔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开辟专项科研支持计划。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应用性科研;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4-024-06
2015年,我国开启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高校的工作。与之相伴随的关于应用型高校的学术研究也呈现白热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用型高校同样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从现有研究看,“应用性”作为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定位已成共识,并且科研的转型已成为判断地方本科高校能否成功转型应用型高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什么是应用性科研”“如何开展应用性科研”从理论思辨层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对科研转型的实践现状,即“转的怎么样”“影响转型的因素”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和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应用性科研这一变量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探索性研究,从访谈的一手数据资料出发,对影响应用型高校开展科研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为科研工作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被誉为自然主义研究范式下最具有科学逻辑的方法论,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所应用,它强调每个研究环节都应以研究规范作为评判准则[1]。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理论建构方法,扎根理论以概念作为分析单位,将访谈稿、文件中的字句、大意或者观察到的现象,从既有的脉络中提取出来,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概念,再对这些概念进行重新命名,使得它们能够被群组起来,进而对其进行重新分类,此过程中对句子或段落命名的过程即是“编码”[2],基本思想为“持续比较”和“理论取样”。
本文严格按照和遵循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实质,通过访谈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访谈对象主要为在应用型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同时由于科技处负责统筹学校整体层面的科研工作,故又对院校的科技处负责人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院校主要为转型期中的高校,范围涵盖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共10所20人,访谈时间共约13小时。后续访谈文本的整理以受访者原话为依据进行,并且此过程中不添加任何与研究者本人相关的语言。
二、研究过程
运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对整理后的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在编码过程中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编码的相关规定,按步骤认真、严谨有序进行,确保整个编码过程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也称为一级编码,指对获得的所有文本数据资料进行逐条分析并从语言层面和语境层面对其进行概念化,找出本语境中的本土概念,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概念;同时关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将表达意思相同的概念进行合并,并将形成的概念与原始资料不断比较分析,直到未有新概念出现为止,此过程最终生成了19个本土概念,如表1所示。
2.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又称为关联式编码,指通过聚类分析,对在一级编码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进行归类、抽象、提升和综合,把近似编码形成相对应的次要类属和核心类属,这一过程亦可视为主题词的提取过程,最终生成5个核心类属,10个次要类属,如表2所示。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又可称为三级编码,是指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3]。需要说明的是,核心类属必须具有统领性地位,能够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通过对各个主要类属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和反复分析后,最终形成的影响应用性科研开展的因素主要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学校领导层决策、学校评价机制、课题获取方式、个体特征和区域环境。
三、研究结果分析
访谈调研结果显示,试点高校的科研转型工作并不成功,多数还停留在“口号”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具体影响因素背后的原因探讨如下:
第一,“学校领导层决策”,主要指学校领导基于自身经历对学校整体科研工作发展方向的规定,是一种对学校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科研政策的顶层设计直接决定了科研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层对转型的概念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进而意识到科研转型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转型期中的高校学校领导层对应用性科研存在认知偏差,其思维惯性还停留在发展传统的学术性科研上,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转型活力,对科研转型工作形成了阻力。受访高校之一的被访谈者对此问题给予的回答是“学校所谓的转型仅是体现在各类文件名称上,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和原来一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虽然部分高校领导认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并且也付诸于实践,但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变革上,较少涉及到科研的转型工作”。
第二,“学校评价机制”。评价的本质旨在通过发现问题来提升工作质量,从应然层面上讲,学校制定的各种评价政策应该是有助于调动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校制定的科研评价标准、职称晋升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均涉及到科研内容。在如此多的评价政策下,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老师自然会权衡科研在不同类型评价标准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有选择性地开展活动。但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多数应用型高校现有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考核类型,设定的标准中并未体现科研的“应用性”特征,还是停留在“纵向课题为王”的时代。具体而言,在科研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中,即使存在少数高校重视老师与企业开展的横向课题,但是会明确要求科研经费的额度,只有那些额度较大的项目才会纳入到考核标准中,但一般占有的比例也会非常小。同样在职称晋升标准中,也少有转型高校将应用性科研活动作为职称晋升的标准之一,而职称作为教师学术能力的重要标识,是表征其学术声誉的重要载体,当其开展的应用性科研活动不能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时,其便不会从事该项活动。所以当转型高校现有的评价标准没有关注到新的科研定位时,各项评价政策的导向还是会局限在原有的既定标准中,由此产生的导向性直接体现在教师的科研行为上。
第三,“课题获取方式”,指教师获取课题或项目的途径,调研中提到的教师获取课题的三个影响因素分别为“关系”“个人职位”与“学校领导和科研部门帮助”。其中,“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个人职位,最后才是学校领导或科研部门的帮助。“关系”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表达人际关系的词语,蕴含的意思非常丰富,在本语境中中的含义为“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越广,其获得横向课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人际关系较弱的教师其获得横向课题的几率就越小”。“个人职位”主要指教师的行政职位,这一研究结果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已有证实,即那些担任一定职务的教师开展产学合作活动的机会较之那些没有职务的教师几率较大,原因在于其日常的工作与外界接触较多,获取的信息量较大,同时也会形成较为广泛的人际关系,因此获取横向课题的几率就较大。“学校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帮助”是一种帮助老师获取横向课题的重要途径,在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的是一种积极的作用,体现的是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第四,“个体特征”,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年龄”、“科研能力”和“科研观念”。扎根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的教师获取横向课题的几率明显大于年轻老师,原因在于“企业认为年轻老师个人经验有限,没有科研实战能力,故不愿意将项目交给年轻老师来做”。科研能力、科研经验越多的老师开展应用性科研活动的机会越大。同时,教师的科研观念受到教师学历和教师年龄的间接调节作用,即拥有博士学历学位的年轻老师日常的科研工作还倾向于沿袭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基础性研究,很难将观念转变到应用性研究上。
第五,“区域环境”,主要指转型高校所处的地理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概念,调研结果显示主要包括“院校环境”、“企业环境”和“区域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其中,“院校环境”即与应用型高校同处在一个区域内的其他高校,尤指研究型高校(主要指“985”、“211”高校),当区域内研究型高校越多时,应用型高校开展应用性科研工作的机会就越小。原因在于,受访者认为“研究型高校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科研能力,因此,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会选择那些实力较强的高校,而较少会去考虑应用型高校。”“企业环境”指企业在区域内的发展状况,应用性科研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区域内的中小型企业,但这类企业的生存压力在技术更新迭代程度不断加快和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非常之大,因此,其不会也不愿投入研发经费与应用型高校进行技术方面的合作,因为技术的研发周期要远大于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区域政策环境”指区域内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与应用型高校科研相关的鼓励政策,但实际调研中发现,基本上没有此类激励性政策,一定程度上对应用型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局限。
四、促进应用型高校科研工作转型的对策
伴随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大规模转型的今天,科研的转型是诸多转型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其区别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重要方面。因此,需要院校自身和教育管理部门同时发力,共同促进科研工作顺利转型。
1.“观念”与“行动”双管齐下,精准施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黄百强教授认为“转型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想问题,还是一个实践观念问题,即一个操作性的指导思想,如果仅仅停留在抽象思想,没有转变的实践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指导思想,即使变成应用技术型大学将来还会是一风吹盲目地发展”[4],因此观念和实践同等重要。所以,要切实开展应用性科研,首先,应用型高校的领导层必须要认识到科研转型的重要性,摒弃以往不重视科研、不懂科研的观念,制定保障应用性科研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制度“落地生根”。其次,落实转型工作,加强对转型期高校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及时纠正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同时对于转型工作出色、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转型经验的总结和宣传,为同类院校的发展树立可借鉴的标杆。可以说,不重视应用性科学研究,所有的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都是空话[5],地方本科院校欲达到应用型高校改革与建设的战略目标,需要“科研观念”和“科研行动”同时发力。
2.構建“激励型”政策与“规制型”政策并重的评价机制
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还处在摸索前进阶段,受制于转型前的师资水平和科研基础,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并不能有效促使其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此可以构建一种“激励型”政策与“规制型”政策并重的评价机制。“激励型政策通过物质、精神奖励等措施激发老师从事应用性科研的积极性,规制型政策则从行为强制的角度要求教师必须从事应用性科研。比如,可以将体现教师个体学术影响力的职称制度设置为“规制型”制度,进行职称评定是每一位老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目标,依据这一特点,学校在制定职称晋升制度时,可以将从事应用性科研作为老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而科研绩效制度则可设置为“激励型”制度,鼓励老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成果的类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转变科研管理部门职能,凸显服务意识
西方高校并没有科研管理这个概念,他们都说科研不能管理,只能提供服务。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和研究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和评价服务,常规业务主要是帮助科研人员获得行业企业科研项目以及各种基金会科研项目,落实学校配套资金,开展各种科研信息咨询[6][7]。应用性科研的特征也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要从以往注重“管理”的职能向“服务”转变,将自身定位于学校科研工作的“服务者”,实施“走出去”科研服务新模式,在分析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与区域内相关中小型企业的联系广度和深度,调查企业技术需求,形成企业技术需求报告,帮助学校老师寻找企业合作伙伴。
4.缔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能力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技术的复杂性程度越来越深,技术背后涉及的知识也体现出多元化和交叉性特征,传统的单一学科性知识已不能解决当前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应用性科研,不论是在技术研发还是技术实践过程中,都需要运用到大量不同学科的知识。而实践中,老师个体的知识较多体现为单一维度的专业性知识,解决问题的难度较大,此外横向课题面对的风险成本较高,更注重结果的价值性,此时形成不同知识学科体系的科研团队就尤为必要。缔造科研团队,除了需要具备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团队成员的结构,一是年龄结构,需要涵盖老中青三种年龄结构的人员,这对于提升年轻老师的科研能力,转变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的科研观念同样重要;二是人员结构,除了应用型高校本身的老师之外,还需要有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便于及时解决问题,尽快产生具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5.加強顶层设计,开辟专项科研支持计划
应用型高校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支持和发展应用型高校上的责任与使命。综观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较好的国家,如,德国科技部设有专门的支持应用型大学进行科研活动的款项,FH-Profund,FH-Implus等,设立的中小企业创新专项只能是应用型高校和中小企业合作申请,以利于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8]。由于地方本科高校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的是学术型大学科研的发展路径,开展应用性科研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专项科研计划,并明确要求该计划必须是应用型高校与企业联合申请;另一方面,每年预留一部分经费额外支持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具有较大市场价值的科研项目。如此,不仅激发了应用型高校开展应用性科研的积极性,对于增强应用型高校与地方高校的科研竞争力也具有极大帮助。
综上而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科研的转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认识到科研转型的重要性,从观念落实到行动,进而逐步实现科研工作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薛晶心.扎根理论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6):85-88.
[2]王璐,高鹏.扎根理论及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 32 (12) :10-18.
[3]许祥云.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59-66.
[4]高峻岭,王妍莉,马启龙.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99-103.
[5]张保生.论高校科研组织与发动[A].中国政府大学人文论坛(第2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刘海峰,白玉,刘彦军.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69-74.
[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2013-12-10.
[8]许方舟.德国如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工程人才——访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丁永健[J].世界教育信息,2016(6):29-32.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with Grounded Theory
LIAN Xiao-qing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personnel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using grounded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s, exploratorily comb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cluding school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project acquisition methods,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s surroundings.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joint concepts and action, promoting precise policies,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that emphasizes both incentive policies and regulatory policies is established,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enhance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strengthens top-level design and develops spe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plans.
Key Words:Applied Universities; Applied Research; Influencing Factors; Grounded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