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法旺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同化新知识,便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容易使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中,能为学生提供支撑起思维的表象,唤起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激发起学生深度探究、深度讨论、深度思考、深度辨析、深度体验的数学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真正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情境;深度学习
有效的数学情境能建立起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资源。因此,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构建数学成功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使学生真正地实现深度学习。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呢?在这方面,我们的数学老师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一、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增强学生深度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做了重要论述,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从而打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抵触心理与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出示三个玩具“纸风车”“竹蜻蜓”“哨子”,请三位同学们来玩一玩。第一位同学玩“纸风车”,风车不停地转动。第二位同学玩“竹蜻蜓”,让它在空中旋转着飞舞。当第三位同学在吹哨子时,提出,你能根据前两个玩具的运动方式,创造哨子的新玩法吗?然后教师示范玩法,在哨子绳子的中间打个结,然后手握着结,让哨子开始旋转。接着让学生玩。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三种玩具的运动,想一想,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它们运动之后产生了什么图形?从而引出新课——《圆的认识》。
通过玩具的旋转发现了圆形,同时也发现了圆产生的过程,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关注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辅助数学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自然、亲切、真实,而且会产生深度的探究、学习欲。
■二、创设有效交流情境,激活学生深度讨论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学是一种在师生之间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从而实现精神互通,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表达,也要善于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能主动、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舞台。
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那为什么电视上标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来解答这个问题。生一描述:生活中用12时计时法方便,24时计时法,还要算一下,其实电视里也可以标晚上7:00的。生二描述:如果是外国人,看不懂听不懂中文怎么办?生三描述:那就中英文都标上。生四理解:这样就太麻烦了。在学生的多番讨论下,教师小结:24小时计时法,更加简洁、明了。
在人的思维层次上,讨论、争论、辩论属于高阶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老师的一个追问,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机会,为他们留下了思维自由挥洒的空间。我们不难发现,本课的难点就是在学生深度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深度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也有这样的需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曾有一位教师以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有一天,猴王给大家分饼,每只猴子2天吃8块饼。一只小猴子不满意,觉得太少了,于是猴王分给它3天吃12块饼。小猴子还是不满意,猴王分给它4天16块饼。这时,小猴子满意了。可是猴王和其他小猴子都笑了。
故事结束,教师提出问题,猴王和其他小猴子为什么笑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是感兴趣的。生一描述:是笑那只小猴子贪吃。生二描述:是笑那只小猴子太笨。生三描述:小猴子一点也不懂数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算算每一种给法的每天的平均数。得出结论:饼的总数在变化,但相应的天数也在变化,而每天给的饼是一樣的,其实一点也没多给。接着,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猴王和其他小猴子都笑了”来引出新课,这一问题也是《商不变的性质》一课的教学关键所在,正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能唤醒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四、创设有效操作情境,促进学生深度辨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利用动手操作去解决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难题。
如在教学《什么是面积》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教师以涂色比赛引入新课的教学,出示大小悬殊的两个长方形,请两位同学给长方形涂色,比一比谁快?当第一位同学涂完后,教师宣布该同学获胜,其他同学不服气,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一位同学涂得快?同学们回答,因为这个长方形小,所以涂得快。教师适时引出结论看来平面图形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平面图形,比一比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比对数学书封面、练习本封面、课桌面、黑板面等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什么是面积》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由长度到面积,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次扩展,如何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含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课伊始,教师有意创设了涂色比赛这一活动情境,并有意宣布先涂完的学生为胜者,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争论。这样设计,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学习数学,以动促思,以趣激思,从而引导学生深度辨析。
■五、创设有效应用情境,加强学生深度体验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体会圆心及半径的作用时,笔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已经证明了墨子说的话“圆,一中同长也”是正确的。为什么墨子只用圆心和半径来概括圆的特征呢?圆心和半径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来思考这两个问题?
游戏一:请一位同学用这个哨子旋转出一个个小圆,使这个圆不断地变小或变大。
游戏二:请一位同学用这个哨子旋转出三个大小相同的圆,要求第一个圆出现在第一小组面前,第二个圆出现在第二小组面前,第三个圆出现在第三小组面前。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发现。最后小结:圆心作用就是确定圆的位置,圆心的位置定了,圆的位置也就定了。半径变长了,圆就变大了;半径变小了,圆就变小了。
在实施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圆心及半径的作用,通过创设一个个不同的圆,让学生发现圆心及半径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圆心和半径的作用的认识,从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通过活动、观察与思考,体验圆心与半径的重要作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自我需求的活动。在这样的师生活动中,促使学生深度探究、深度讨论、深度思考、深度辨析、深度体验,只有这样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