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全脑)联合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

2021-04-20 13:26梁娟
系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厄洛全脑生存期

梁娟

聊城市传染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东聊城252000

在临床中脑转移瘤属于一种常见的肿瘤,在脑转移瘤患者中有很多都是原发于非小细胞肺癌[1]。在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脑转移也具有越来越高的检出率,肺癌患者一旦合并脑转移往往病情发展迅速,而且具有较差的预后效果,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仅仅只有一个月左右的中位生存期,因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2-3]。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全脑放疗的方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局部复发率,然而却很难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现在临床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厄洛替尼治疗该病,其不仅可以较好地控制肿瘤的进展,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对此,该文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并研究了采用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单一组中17例女,24例男;年龄最大值为82岁,最小值为51岁,平均年龄为(68.2±3.1)岁;按照肺癌类型划分,其中包括28例腺癌,3例鳞癌,5例腺鳞癌,5例其他。联合组中16例女,25例男;年龄最大值为83岁,最小值为53岁,平均年龄为(68.9±3.2)岁;按照肺癌类型划分,其中包括29例腺癌,3例鳞癌,3例腺鳞癌,6例其他。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获得该单位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后,该研究得以展开。纳入标准:①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且经过核磁共振或者脑部CT等影像学诊断为脑转移,具有幻嗅、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和头痛等症状的患者;②对该次研究知晓同意,且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确认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的患者;②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具有相关药物禁忌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全脑放疗治疗单一组,具体治疗方法为:选择Clinac数字化数控直线加速器作为治疗仪器,采用6 MX的能量射线,通过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单次放疗的剂量设置为3 Gy,每周治疗5次,共计进行2周的持续治疗。总放疗剂量设置成30 Gy/10 Fx[4]。

在此基础上,采用厄洛替尼 (国药准字H20090225)靶向治疗对联合组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口服,服用剂量为150 mg/次,服用1次/d,一共服用2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通过WHO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具体疗效评价标准如下:①完全缓解:患者的病灶在治疗后经过MRI或者CT检查发现彻底消失;②部分缓解:患者的病灶在治疗后经过MRI或者CT检查发现具有超过50%的体积缩小幅度;③稳定:患者的病灶在治疗后经过MRI或者CT检查发现具有50%及以下的体积缩小幅度,或者扩大幅度在25%及以下;④进展:患者的病灶在治疗后经过MRI或者CT检查发现具有超过25%的体积扩大幅度,甚至出现新病灶[5]。其中(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0%=总有效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主要包括肝功能受损、乏力、骨髓抑制和食欲下降等。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频数和百分比(%),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2 不良反应率

在治疗期间,联合组的不良反应率与单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1年生存率

在治疗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联合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一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

3 讨论

在临床中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具有很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该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增高[6]。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发病后随着病情的进展有可能会出现脑转移,目前临床中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比如外科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内科治疗、全脑放疗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必须要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7-8]。

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方法,全脑放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加快转移灶及潜在转移灶的消解;还能够有效破坏患者的血脑屏障,这样就可以加快脑组织对药物的吸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9]。不过,相关的研究显示[10],如果针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只是进行单纯的全脑放疗,往往只能够延长其3~6个月的生存期,如果患者具有较多颅内转移灶,或者高龄患者,则具有更差的效果,在治疗后,有很多患者很难有效控制局部病灶,并且由于病灶进展而最终死亡。

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开始广泛地应用靶向治疗,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的靶向治疗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明确致癌位点,从分子水平上进行药物设计,使药物能够与此位点结合,最终促使癌细胞凋亡,实现延缓病情发展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期的目的。作为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厄洛替尼是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靶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使患者的基因转入水平得以改变,进一步提升细胞增殖周期的稳定性,从而对癌细胞的生长及增殖进行有效抑制。与此同时,患者肿瘤内往往具有很多不完整的血管,而且肿瘤水肿也会破坏到血脑屏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全脑放疗结合厄洛替尼就能够对患者体内肿瘤血管的生成进行有效抑制,并且对肿瘤细胞蛋白质的表达进行调节,还可以对放射损伤的修复进行抑制,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1]。全脑放疗联合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厄洛替尼能够强化放疗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全脑放疗能够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加快机体对厄洛替尼的吸收。

在该次研究中,采用全脑放疗治疗单一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靶向治疗对联合组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的总有效率65.8%明显高于单一组43.9%(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率46.3%与单一组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1年生存率73.2%,明显高于单一组51.2%(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汤忠明等人[12]的文献报道:联合组的1年生存率76%明显高于常规组48%(P<0.05),基本一致,表明全脑放疗联合厄洛替尼靶向治疗能够将患者机体内的癌细胞有效杀灭,在控制肿瘤的转移、复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控制患者的病情,全脑放疗联合厄洛替尼靶向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综上所述,针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控制器肿瘤的生长,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而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厄洛全脑生存期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厄洛替尼致消化系统严重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期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对胃癌3年总生存期的影响
盐酸厄洛替尼片的临床应用概况
健脾散结法联合化疗对56例大肠癌Ⅲ、Ⅳ期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