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策略举隅

2021-04-18 23:25周琴
关键词:音韵儿童立场诗情

周琴

摘要:当前古典诗文入选教材的比例占到了课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古诗。古诗不仅在言语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大不同,其社会历史背景与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也有很大差异,给古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古诗教学应从儿童立场出发,引领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涵泳音韵,在多渠道理解中悟得诗意,在拓展延伸中探得诗情,在创意吟咏中记诵古诗。

关键词:儿童立场;古诗教学;音韵;诗意;诗情

打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典诗文的入选比例占到了课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古诗。古诗不仅在言语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大不同,其社会历史背景与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也有很大差异,给古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前,有关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层出不穷,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师都应从儿童立场出发,引领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涵泳音韵,在多渠道理解中悟得诗意,在拓展延伸中探得诗情,在创意吟咏中记诵古诗。

一、在自由朗读中涵泳音韵

古诗的一部分生命存在于它的音韵里,存在于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与语调里,而这仅凭教师讲解是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一开始,不要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就让他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读熟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古诗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带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帮助学生读准诗句,感受诗句的节奏,把握诗句的韵律。在此基础上,教学生“三步走”:读准古诗,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

第一步,读准古诗。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生字表、工具书,或是借助同伴、教师、家长的帮助,扫清古诗朗读过程中的字词障碍,把字音读准,读得字正腔圆。其次,要初步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或雄浑激昂、或缠绵悱恻、或活泼有趣、或悲凉忧伤……总之,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古诗的音韵,然后凭借后面的学习印证自己的体会是否准确,积累语感。

第二步,读出节奏。这是要求学生了解并能读出古诗常见的停顿节奏。一般而言,五言绝句有两种常见的停顿节奏,即“二二一”节奏、“二一二”节奏。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二二一”节奏,“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是“二一二”节奏。当然,也有一首诗里两种停顿节奏交替使用的情况。七言律诗的常见停顿节奏有三种,即“二二三”节奏、“二二一二”节奏、“二二二一”节奏。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就是“二二三”节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二二一二”节奏,“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二二二一”节奏。七言律诗中同样有两种节奏交替使用的情况,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样“二二二一”节奏与“二二一二”节奏结合的朗读,会更有声律美感,也更能立体呈现诗所承载的意境。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用斜线断句的方法,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第三步,读出抑扬顿挫。这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古诗平仄押韵知识的融会贯通,读出古诗的美。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让学生把握两点:一是知道一般普通话中一声、二声的字为古诗中的平声,三声、四声为古诗中的仄声,读时要注意平长仄短;二是明白古诗讲究押韵,一般情况下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奇数句可不押韵,偶数句一定押韵。将这样“通识性”的知识教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韵字,在朗读时注意将韵字读得饱满洪亮,古诗抑扬顿挫的味道就出来了。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他们读古诗时,要允许他们摇头晃脑地读,手舞足蹈地读,放松身心地读,读出古诗的有趣、好玩,拉近他们与古诗的距离,培养与古诗的亲近感。

二、在多渠道理解中悟得诗意

读完古诗,了解其意是必须的。古诗语言凝练,往往简单的几个字就能翻译成好几句话,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难点。古诗教学一定要依据学情,找准学生在翻译古诗、理解诗意时的“障碍点”,并据此探寻多种跨越障碍的渠道,让学生顺畅品得诗意。

(一)借助注释

古诗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如“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涕”指的是“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则是指“妻子和孩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了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特意给古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做了注释,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注释大概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这些特殊的字词,教师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看注释,或者让他们把注释抄在诗句中相关字词的下面,再连词成句。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便会在古今语句的切换中熟记关键字词意思,进而悟得诗意。

如教学《暮江吟》一诗,笔者让学生根据文中注释揣摩“吟”“瑟瑟”“可怜”“真珠”四个关键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学生就能大概理顺诗意;教学《雪梅》一诗,让学生将教材对“降”“骚人”“阁”“评章”“逊”五个较难理解字词的注释抄在对应字词的下面,细细品读,理解诗句就容易多了。

当然,教师也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额外增加一些詩句字词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二)借助“增补调换”

古诗语序往往与现代文表述有异。或是为了对仗工整,或是为了音律押韵,或是为了增强表现力,古诗有时会打破正常的语序,造成语序颠倒。如果仅仅根据诗句的字面意思顺序翻译,学生会发现语句不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其实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人从“竹喧”推测出“浣女归”,从“莲动”推测出“渔舟下”,把声响写在前面,这更能体现出山中的幽静,以及诗人山居生活的悠闲自得。对此,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启发学生通过“增补调换”理顺句子,精准把握诗意。

例如,《春晓》中“处处闻啼鸟”一句的语序应是“处处闻鸟啼”,只是因为平仄押韵的需要,诗人做了调换。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引导:“古诗中的有些字非常调皮,应该排在前面的偏要躲到后面去,应该排在后面的却又偏偏跑到前面去。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调皮蛋找出来,让他们排好队,这样,我们很轻松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啦!”对于这样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他们结合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猜测“春眠”“晓”的意思,借助“增”“补”的方式疏通了“春眠不觉晓”的现代含义;又顺着这样的思路,明确了“处处”“闻”“啼”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借助“调”和“换”的方式,知道“处处闻啼鸟”就是“处处闻鸟啼”之意,知道诗人有时为了押韵会灵活调整字词的顺序。

(三)借助图画

基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读图的心理特征,古诗中有些诗句经翻译之后,如果学生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不妨借助教材插图或是教师自己补充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望洞庭》一诗中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对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一些;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比较抽象,很难通过讲解让学生明晰其诗意。对此,我搜索了一幅与诗意较为贴近的洞庭湖山水图,学生一眼就看出“白银盘”是辽阔的洞庭湖面,“青螺”是湖面的君山,状似青螺。借助图画,用形象的感知印证较为抽象的诗句,相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一定会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借助想象

古诗语言凝练,诗中的许多意象都是点到即止,这就为教师启迪学生的想象留下了发挥空间。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诗意留白的切入点,启发学生想象,深入理解古诗。

例如,教学《赠刘景文》一诗,理解“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橙黄橘绿”时,我让学生依托“橙黄橘绿”,想象自己眼前出现的景物。学生极尽所能地想象自己所能看到的秋景,充分感受到了秋天丰收、喜庆的画面,领会了“一年好景”之“好”。

三、在拓展延伸中探得诗情

诗或言志或缘情,表达情感是古诗的本质属性之一。理解了古诗之意,并不代表也能洞悉古诗蕴含之情。此时,教师务必要带学生再向前走一步,通过多种角度的资料拓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探得诗人想要借诗传递的情感。

(一)补充背景资料

这里的背景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图片资料等。教材为了帮助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会提供资料链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现成的资料。有时,教师也需要领着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可以是古诗创作背景资料,也可以是体现诗人人生际遇的资料。

例如,教学《聞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我先告诉学生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其中蕴含着诗人的狂喜之情。那杜甫为何如此高兴呢?学生对此有疑问。此时,我及时补充安史之乱的资料,学生阅读后明白:诗人即将结束八年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真是欣喜若狂。借助这一资料继续深入探究,学生的理解就更进一层:在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生灵涂炭、疾苦深重,此时战乱结束,不仅所有人都将得到疗救,国家也会收复失地,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诗人也是为国家安定感到欣喜。诗人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和心理,是深厚爱国情怀的凸显。

(二)从一首到一组

精读完一首诗,拓展阅读延伸一首或多首诗,让学生品读,也能加深学生对诗情的体悟。

仍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教完之后,我让学生延伸阅读杜甫的《春望》,启发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让学生拓展诵读送别组诗,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深的送别之情,体会友人间真挚动人的情谊。

四、在创意吟咏中记诵古诗

小学阶段是背诵积累古诗的黄金期,有必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诵多积累。可背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如何让他们爱上背诵,值得教师深思。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给了我一些启发。该节目播出后,我发现班里的学生也喜欢上了经典文化,还在班上传唱。认真研究了一下我发现,该节目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经典诗词与音乐融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传唱经典诗词。

“和诗以歌”的表达形式,即是“吟咏”。“吟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将此解释为“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吟咏性情也”。将古人喜用的吟咏方式融入古诗教学,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古人的吟诵方式,而是用通俗流行歌曲的唱法,有创意地吟咏古诗。如,教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我让学生套用自己熟悉歌曲的调子吟唱这首诗。一时间,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在座位上跃跃欲试,唱得有模有样,很快就记住了这首古诗。之后,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竟然有一个平时最不爱背诗的学生主动要求吟唱,课后还对我说:“老师,唱古诗,真好玩。”可见,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的背诵会削弱他们学古诗的兴趣,而唱古诗则能让古诗背诵变得好玩和高效。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请音乐教师为古诗创编曲子;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上网搜索别人创编好的古诗吟唱,下载下来,放给学生听,听久了,自然就会唱了。坚持创意吟咏,学生就能在一咏三叹中体悟传统经典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产生学古诗的兴趣,更好地领悟古诗之美,并在持续积累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丁雪飞.“精专”教学古诗词:策略探究与课堂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8).

[2] 王旭.经典“咏”流传[J].江苏教育,2019(9).

[3] 何夏寿,周一贯.比较中知诗意,整合中品诗情——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录评[J].语文教学通讯,2019(3).

猜你喜欢
音韵儿童立场诗情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