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课程建设中课程矩阵的开发研究

2021-04-16 08:15
职教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矩阵应用型

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用型高校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出特色,重要的是聚焦到应用型高校内涵发展上,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应用型课程建设始终。课程三级矩阵的开发与实施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从课程矩阵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出发,分析课点的内涵,重点阐述课程矩阵的开发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项目任务目标保持一致性的路径,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课程矩阵概述

有别于传统学科逻辑的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强调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研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与企业需要、学科发展以及学生需求,对国家职业分类、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对专业人才“画像”,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提炼核心能力。同时,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归纳、整理出专业知识点、技能点和态度点,整合成相关课程,构建出应用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一般而言,传统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难以评价专业、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应用型课程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产教实现内涵式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为学生创设实践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课程矩阵能够较好地解决此问题。基于各级目标自上而下逐层分解与实现而开发出课程三级矩阵(专业层级、课程层级、项目层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三级矩阵的开发,有助于梳理出各门课程对本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有助于教师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助于师生明确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矩阵开发的相关理论

(一)整体性理论

整体性是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1]。人才培养是一个整体性、系统化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是核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起点和归宿。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所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学科特点以及学生需求,进而分解为可测量的毕业要求,刻画一级矩阵(课程体系矩阵);教师根据毕业要求,进一步分解为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情,依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项目并实施,刻画二级矩阵(课程单元矩阵);学生则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产出标准进行学习,并接受测量。因此,学校教育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门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设计、实施到评价实现闭环,有效达成人才培养效果。

(二)反馈性理论

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是由控制系统输出信息,又把其作用结果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2]。演绎到应用型课程建设中,课程开发过程作为一个反馈系统,控制对象为课程矩阵开发的主要要素与主要环节,控制器为课程开发的流程与原则,各种实施评价过程为反馈装置。反馈作用可以理解为课程教学输出信息及预期产生的学习效果与实际取得的效果信息进行比较,取得偏差有效信息后,专业教师团队利用这些信息确认、增减、转变知识和技能,甚至重构课程结构、学习情境,对课程建设质量起到修正调控作用,从而使整个课程矩阵开发系统达成目标结果[3]。

(三)交互效应矩阵理论

交互效应矩阵理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引入我国并运用于航天技术和教育系统工程理论领域,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控制理论,主要用以解决和处理一些运用经典数学的方法难以解决的模糊信息问题[4]。

交互效应矩阵理论应用于课程的三级矩阵的构建中,有效梳理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课程教学目标与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项目任务目标与课点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应用型课程建设,使用课程矩阵自上而下设计课程,确定每一模块对其目标支撑程度,自下而上实施教学,确定每一目标的实现程度,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

三、课程矩阵基本概念

(一)课程三级目标

为了更好说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单元(门课)、项目之间的关系,文章引入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任务目标三级目标。其中:培养目标是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任务所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教学目标是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预计的学习结果;任务目标是项目的任务目标,是项目具体任务所需达到的标准或要完成的成果。

(二)课点

课点是课程的最小单元,是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之一或者为三者任意的集合,包含数量、质量、序量三个要素。三个要素是在一定范畴和一定条件下的量,数量是目标所需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多少的问题,质量是目标所需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的深浅或者难易程度的问题,而序量则是目标所需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的结构问题。

(三)课程矩阵

在数学中,矩阵(Matrix)是一个按照长方阵列排列的复数或实数集合,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5]。从数学角度,体现出“各类对象之间关系的矩阵表示”数学思想。矩阵就是一种支撑关系,横纵坐标之间的支撑,课程矩阵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梳理、设计,横行和纵列(内容与目标)关系的形象表示。

课程矩阵分为课程体系矩阵、课程单元(门课)矩阵、项目矩阵。

一级矩阵:即课程体系矩阵,表示毕业要求与课程单元(门课)之间的关系,是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保障专业所设定的毕业要求都有相应教学活动来支撑。可以判断所有的毕业要求(细化至指标点)是否都有相应的支撑课程。

二级矩阵:即课程单元(门课)矩阵,表示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项目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出项目、学习模块或者学习情境,明确对教学目标的支撑,通过课程单元矩阵,可以判定大纲中需要补充或更新的内容。

三级矩阵:即项目矩阵,表示任务目标与课点之间的关系,是课点对任务目标(任务目标是对教学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或者是分阶段的实现)的支撑,用以判定项目选择的合理性。

四、课程矩阵开发的原则

课程矩阵开发既要“前思后想”,又要“横看纵观”。为保障课程各级矩阵的开发围绕教师可操作,文章从课程各级矩阵的目标、课点内涵、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产出方面提出4 个开发原则:

(一)各级目标一致性原则

在设计三级矩阵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考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的关系。目前对专业目标培养的阐述一般为“培养具备……能力,能够在……的人才”,虽然这样的表述系统性较强,但是培养目标很难有效落实于课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到课程教学目标再到任务目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需要对专业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从专业培养目标,分解为毕业要求,细化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从指标点中提炼出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任务目标。各级目标的设置始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需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二)课点内涵构建层次性原则

课点作为课程体系的“素材库”,由数量、质量、序量三个要素构成。名称相同的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或在不同层次学校(中职、高职、本科等)开设时,因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程度不同,其所需课点的数量、质量和序量也会不同。如开设在会计学、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会计》,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基础会计》课点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尽相同。毋庸置疑,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所需课点的数量、质量及序量要高于同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因此,课程矩阵开发中,要充分考虑课点所服务的对象,选择适合其专业、适合其人才培养层次的课点数量、质量、序量,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重构必要性原则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同于传统学科逻辑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单纯的学科知识讲授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课程的建设需要结合学情、课程性质,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对课程内容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重组,寻找一种适合学生系统性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或者载体,如项目、学习情境、专题等,将态度、知识与技能嵌入其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

(四)学习产出标准可测量原则

心理学讲“跳一跳摘桃子”,强调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太高,连跳数次仍然摘不到桃子,学生会认为努力也是白费劲儿,最终丧失信心;目标太低,无须跳就能摘到桃子,就使学生失去了跳的动力,不利于发掘潜能。也就是说,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有效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存在异质性,学生入学分数、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差异很大,因此,在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矩阵开发中,明确学习产出的层次,务求学习产出标准可测量。首先,设置基本达标式的考核标准,这是任何基础学生都需要达到的标准,进而根据学情异质性分设初级、中级、高级等多层次的学习产出标准,即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更高一层的成果有所差别,任务目标的难度也有所区别。学习产出测量标准表述时不能系统地概括,描述应具有可引导、可测量、可操作性,让学生学习有方向,产出可测量,评价有抓手。

五、课程矩阵的开发方法

专业是课程的组合形式,课程的构成要素为知识点、技能点和态度点,所以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课程来实现,需要课程来传播学科知识。开发课程矩阵的初心和使命是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所决定的,只有制定出科学的课程矩阵这一课程教学的“设计图”和“施工图”,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矩阵开发的流程

开发课程三级矩阵首先从课程体系矩阵开始,明确每一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其次,进行课程单元(门课)矩阵开发,明确每个项目对门课教学目标的支撑作用;最后,进行项目矩阵开发,明确每个课点对项目任务目标的支撑作用。将人才培养目标逐级、逐步细化,最后落实到每一节课。各级目标自上而下逐步分解,形成“伞状”。

课程三级矩阵开发流程图(见图2)中左侧三层目标与右侧三级矩阵对应关系,每一层级矩阵支撑其对应目标的实现。每一层级矩阵具体的开发过程,后文中会详细阐述。

(二)各级课程矩阵的开发

课程三级矩阵的开发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自上而下进行目标分解为课程教学目标、项目任务目标,自下而上逐步完成各项目标,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体系对各门课程的核心要求(态度、知识、技能),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及产出标准,能够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有效支撑课程体系目标要求。

1.课程体系矩阵。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采用“培养在……领域,具备……能力的人才”的表述方式,目标至多细化至毕业要求,难以将目标落实到课程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将毕业要求(12 条标准)分解为指标点,这样能有效地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并且通过客观合理的方法判定其是否达成。应用型课程体系矩阵的开发可参照专业认证12 条标准分解方法,将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分解为毕业要求,细化毕业要求为指标点,明确每个指标点所需课程,研讨课程对每个指标点的支撑程度,其中★为高度支撑,☆为一般支撑(不同高校可依据学校自身情况对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程度设定权重)。课程体系矩阵见表1[6]。

2.课程单元矩阵。课程体系矩阵明确了每一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单元矩阵就是将毕业要求分解细化到每一门课程,通过每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矩阵中的毕业要求。

构成课程单元矩阵中的基本要素有矩阵名称、毕业要求、教学目标、项目、课点。课程单元矩阵设计主要有以下步骤:

(1)从一级矩阵提取本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点,如表2中的毕业要求1.1 指标点,明确本门课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务必与一级矩阵的毕业要求保持一致;

图2 课程三级矩阵开发流程

表1 课程体系矩阵示例

(2)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分解出本门课的教学目标,如表2,将毕业要求1.1 分解为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 等;

(3)重构教学内容,选取项目,明确支撑项目达成所需课点。

应用型课程按照“四真”(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要求,“三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任务课程化、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设计[6]。项目式教学是学生高阶学习的一个有效形式,教师可以按照课程性质、学情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项目的选择可以依据行动逻辑(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7]。如《财务中EXCEL 表的应用》一课,可以根据企业类型为载体,分成服务业、商品流通业、工业企业的业务处理3 个项目,服务业重在销售,商品流通业重在供销,工业企业重在供产销。通过不同项目的设置,运用EXCEL 表处理企业业务,难度由浅入深。这里的项目为统称,在具体设计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课程类型或性质,采用学习情境、专题等形式。

课程单元矩阵设计中,项目尽可能覆盖该门课知识点、技能点与态度点。对于未能涵盖进来的课点,需单独进行设计教学,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表2课程单元(门课)矩阵[6]所示。

表2 课程单元(门课)矩阵示例

3.项目矩阵。课程单元(门课)矩阵明确了各个项目对门课教学目标的支撑作用,以及课点对项目任务目标的支撑作用。课程每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细化课点的具体内涵,需要借助项目矩阵的设计与实施来实现。项目矩阵的设计从以下步骤开展:

(1)根据项目需要,分解教学目标为项目的任务目标。可借鉴OBE、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设计理念,按照四真原则、三化方法,将项目按照一定逻辑(工作步骤、工作程序等)进行分解,明确每一行动逻辑点下的目标,称为任务目标。

(2)细化课点为知识点、技能点、态度点。课点可为某一知识,或为某一技能,或为某一态度,或为其中的组合。课点中的知识与技能的确定从专业培养层次、培养规格、毕业要求出发来确定其深浅、多少及次序来分析、组合。课点中的态度点,则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学中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知识、技能,课程思政要避免“插播广告”“贴标签式”的课程思政,而是要找到、讲清、描述出知识、技能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育人点,达到育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设计每个课点的学法、教法。课点梳理出来后,教师要依据课点数量、质量、序量三个要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推荐适合不同学生的学法,谨防落入纯知识点讲授的“窠臼”,具体来说应该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综合运用讲授式、体认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学生也要综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如知识性内容可由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学习,技能性内容可以采用项目作业进行输出式学习,学科前沿由老师引领讲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制定学习产出测量标准。学习产出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新理念,一般用于表述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将专业培养目标分解至每一阶段目标,分解至每一门课程中。在这里,课程项目的学习产出主要指学生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课点数量与质量和学习成果。

应用型本科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明确可测量的课点数量与质量和学习成果,也就是学习产出。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本项目、本门课目标,要设计有效的产出测量标准,以检验课点学习、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完成效果。设计时首先要有明确的考核对象,考核对象可以以课点为单位进行考核,也可以以任务目标为单位进行考核,各门课可根据自身课程性质进行选择;其次产出测量标准的内容能涵盖其所涉及到的课点,将课点融入任务中;三是对考核对象所要达到的标准描述清晰、可测量。

表3 项目A 矩阵示例

产出测量标准中,知识点可以参照布鲁姆认知模型中的阐述;技能点建议采用“动词+名词”形式;学习产出一般可从“行为、条件、标准、结果”四个维度进行描述,内容描述不能太笼统、太抽象,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8]。具体表述可参照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下发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项目矩阵如表3所示[6]。

综上所述,应用型课程开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而课程三级矩阵的设计是开发应用型课程的有效途径。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为毕业要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而在教学中自下而上逐步实施,通过持续的学习产出测量而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课点重组的课程三级矩阵,既优化了课程内容,又再造了教学流程,既没改变学科系统性、完整性,又遵循行动教学体系,是能够使所有课程发挥作用、所有教师履职尽责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矩阵应用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矩阵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