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数据、云平台、智慧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达到新的高度,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更新升级。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履行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下,如何促进高职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塑新时代教师角色,在建设课程资源、变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等方面发展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增强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亟需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1.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经过几轮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跨越,智慧教育呼之欲出,对职业教育也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职业教育本身看,信息技术将对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模式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与重构。教育的变革需要教师不断转变与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更要关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升个人信息化教学素养与专业技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技能改进教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变革。
2.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动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全新的特征,教育发展也将具备全新的特征与生态。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信息量与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一个向导式的角色,引导学习者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教师职业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发展带来的挑战,从观念、能力以及发展手段方面适应变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自我成长,以个体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革新。
3.高职院校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体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决定了发展的方向。在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条件下,教师应及时适应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自我发展,这是学校资源积累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系列教学成果,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奖项,更体现为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对学生的长期影响。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接触、掌握能力,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水平,将会在学校发展中成为一种积极向上、引领向前的学校文化,并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
为了解探索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从而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建构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模型。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8年9月采用问卷星的方式对相关高职院校254 名教师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基本现状,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四个维度[1]。这四个维度的具体栏目设计是以相关文献梳理和研究、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TPACK框架量表[2]为依据。调查发现,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普遍不高、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机制不完善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薄弱。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理念,但其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偏薄弱,平均分值分布在3.004 分至3.857 分之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发现,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不足,大多采用讲授法、使用PPT 授课;针对专业特色,使用网络平台、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能力不足。
2.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统计数据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发展不均衡。男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稍高于女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教龄在5年到10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最高,而年龄较长的教师普遍存在信息化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职称方面,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集中在职称为中级、副高级别的教师群体。
3.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机制不完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研院校72.8%的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层面上,“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平均分为4.128 分,说明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参培教师普遍认为相关培训存在培训时间短、内容重复、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不完善的发展机制阻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基本框架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受到普遍关注[3],这也是笔者提出“导-训-研-赛”一体化模式的重要基础。
2006年,Mishra 和Koehler 在Schulman“学科教学法知识架构”(Construc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能力”(Technology Competency),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21世纪教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为此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4]。TPACK 框架首先包含三项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技术知识(TK)和教学法知识(PK),这三大要素构造的基础层次体现了教师知识获取能力。由基础层次中的知识两两结合就形成了进阶层次的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三种整合知识,体现了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而将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三者整合所形成的TPACK 知识构成,则是高级层次的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最高层次[5]。
从TPACK 框架的层次分布可以看出,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由独立分布到整合一体的过程,TPACK 框架的三大核心要素和四类复合型要素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中,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合理要素有效整合于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促进信息化环境教学的最优化。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贯穿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参考《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等相关文件,借鉴“教学思维认知”“教学实施”和“持续发展”TPACK三个能力维度[6]的划分,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细化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实践”四个层面(见图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依赖于行动的实践过程。研究针对“意识与理念”“技能与素养”“研究与发展”“应用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能力四个内涵,建构“导—训—研—赛”一体化发展模式(见图2)。这一模式注重以理念开拓为主的学习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研为主的对话交流和以教学大赛为主的锻炼提升。即通过系统化多维分层培训的引“导”——增强意识与理念,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学等实“训”——提高技能与素养,通过组建复合型教科“研”学习共同体——提升研究与发展,通过搭建大“赛”平台、促教促改促发展——升华应用与实践。“导—训—研—赛”四个环节融通共进、相互渗透、互为因果,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图1 TPACK 框架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
1.导:开展系统化多维分层培训。根据系统化多维分层培训以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的设计,高职院校循序渐进地实施“分层、分类、分步”培训,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集中学习、外出培训等渠道,引入相应的考勤和考核保障机制,鼓励和督促教师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等信息和知识,促进教师更新教学意识与理念,拓宽教学视野,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2.训:建设课程资源库和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资源库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训”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的抓手。笔者所在学校将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作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的基础,由校教务部门发布全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分批分期建设规划,要求系科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各系科对照相应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规划和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给予经费的支持和考核政策的激励,以教研室为单位,教师全员参与,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课程教学特色、核心资源和拓展资源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次、多介质、可视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校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搭建平台,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实践应用是教师发展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如笔者所在学校2018年引进“智慧职教云平台”,“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实践应用一方面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帮助教学突破时空局限,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
3.研:组建复合型教科研学习共同体。首先,学习共同体通过常规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协作教学实践、共同教学创新等形式,以专题为导向,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重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创新、信息化教学评价优化等层面,诊断和解决具体课程信息化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其次,学习共同体通过开展各类信息化课改、教改、教学实践等课题研究等途径,从理论依据、路径设计、实践措施、建设效果等理论与实践契合的层面分析和研究信息化教学,一方面为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内化信息化教学技能和素养,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知行合一。
4.赛:搭建大赛平台促教促改促发展。为驱动教师全员参与信息化教学比赛,职业院校应当引入相应的政策,将信息化教学比赛作为信息化能力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如笔者所在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协助系科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3年比赛计划,每年至少申报1-2 个参赛课题;搭建大赛平台,协调组织“校赛、市赛、省赛、国赛”进行层层选拔,这些举措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成绩稳步攀升,2017-2020年度共获得国赛一等奖2 项、二等奖2 项,省赛一等奖11 项、二等奖12 项、三等奖12 项,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多人获评“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个人”。
1.以“导”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教育信息化需要理念先行,以理念的催化和增强发展信息化认知、催生信息化实践行为。伴随“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需要紧随时代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反思等知识,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2.以“训”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系统化多维分层培训的“导”帮助教师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何将信息技术知识迁移、应用、融合于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生成和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和素养有赖于课程资源库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训”。
3.以“研”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发展。教学研究是一个从理论高度解决教学问题的探究性活动,有效反哺教学实践。高职院校贯彻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教研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建的理念,积极组建以课程资源库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依托的“传帮带”教科研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发展能力。
4.以“赛”升华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实践。教学大赛是检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教促改促发展、升华信息化教学应用于实践效果的重要机制。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历练一方面帮助教师以赛促思,认识和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在“认知——冲突——反思——内化”的过程中注重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以赛促教,将获得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实践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
1.实践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模式。根据上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结论,目前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比较薄弱,与国家智慧教育发展对教师职业能力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成果中,尚未出现归纳总结为模式之类的成果。而本文所构建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基于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发展规律,并综合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所包含的各个板块内容,从而构建出来的一种新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具有明显效果,以期可以作为一种范式在同类兄弟院校中推广。
2.拓展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路径。在“导—训—研—赛”一体化发展模式中,四个模块相互独立但又互为整体,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理念、到信息化教学技能素养、到信息化教学研究、再到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又获得了新的教学理念,构成一个闭环回路,这是一条层层递进、持续更新的路径,从而实现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3.探索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质不断清晰,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是重要的途径与手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把握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机遇,是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实现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既把握了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也充分认识了高职院校发展问题的本质所在。“导—训—研—赛”一体化发展模式结合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特征与现实条件,集中了当前丰富的资源、科学的模式以及便利的条件,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嵌入到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进程中,从而探索了以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路径。
信息化教学能力既是信息时代和智能社会背景下教师发展的核心内涵,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趋势,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发展问题,更是高职院校组织变迁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以TPACK 为框架而开展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探索,其“导—训—研—赛”一体化发展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检验,但本研究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创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提供可行性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