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娟
【摘要】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身学习效率的基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时,便可以在各个自主学习环节应用这种能力,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数学 小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6-0128-02
在新课标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被明确提出的重点。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身学习效率的基石。但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状况却并不良好。由于家长过于关心学生成绩等原因,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常常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讲解。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弱也是阻碍他们独立思考能力成长的因素。所以,教师需要关注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活动的设计与优化。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独立思考,便是指学生在学习、解题的过程中,能够自主调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对新的知识或者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可以提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效率。当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时,教师布置的课前以及课堂思考问题,就能够被学生较快地解决[1]。教师也就快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与学习进度。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发生积极转变。对小学生而言,兴趣与成就是支持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在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时,他们便可以在各个自主学习环节应用这种能力,然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之后,他们便会得到来自自我的激励。
二、目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的培养问题
(一)教师教学活动讲解性较强
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最理想的状态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进行优质的教育。但在现实中,家长、学校、社会往往会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掣肘因素。大部分教师都对新课改等教学理念有所了解,所以会应用合作学习、实践结合理论、翻转课堂等教学策略,在这些策略中,学生是主体。而在许多学生家长的视角中,由于他们没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所以他们会认为开展这些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在偷懒。或者,许多家长也不会关注学生的素养、能力发展,而是只关注学生每次考试的分数[2]。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部分教师便会放弃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应试、解题等能力。
(二)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较弱
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影响独立思考培养活动开展效率的重要原因。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教师引导甚至主导的,小学生会形成依赖教师的习惯。而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会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会直面“思维困境”,并在遇到“思维困境”之后产生挫败感。如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有效发展。而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便需要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措施。
三、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开展引导提问活动,传授学生思考方法
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看作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独立部分,第二个部分则是思考部分,并且思考应当在独立之前。所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拥有思考的基础。基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前提,教师在传授学生思考方法时,不应该采用讲解、分析的方式,而是应当使用引导提问的方式。在引导性提问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与思考的指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思考。并且,在应用这一策略时,教师还可以逐步减少问题的引导内容,逐步增强学生思考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中的思维方法有很多,例如逆向思维方法、对应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方法、联想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还适用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在结合各章节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不同思维方法的教学。在传授思维方法时,教师需要抓好思維方法与章节知识的相适性,避免强行教授思维方法的问题出现。例如,在教授给学生假设思维方法时,教师便需要结合生活应用题等内容的教学。题目如下:两根电线共长24米,第一根长度的1/3+第二根长度的2/5等于8.6米,求两根电线的长度。在这一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要求解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难点。之后,教师展示假设思维方法,让学生找到这一方法的应用方式。如此,教师便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假设思维方法。
(二)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训练学生思考能力
在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便是“独立”二字,即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习惯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而不是在教师或者同学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与思考方法的传授过程相似,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教师同样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教师首先开展的教学活动应当在题目或者任务信息中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和方法,然后逐步减少题目与任务中的引导与指导信息。借助这种策略,教师便可以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意愿,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在各章节的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各种思维方法教授给学生。在学生了解相应的思维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设计自主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自主应用相应思维方法的能力。首先,教师需要要求学生之间禁止交头接耳,避免学生相互请教。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具有较多提示内容的题目。比如,在教学完数形结合思维方法之后,教师明确指出:“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而题目内容为递增的正方形格子,要求的是第X个图形中有多少个格子。在这一问题之后,教师便可以提升难度,直接展示数学式“1+3=22、1+3+5=32”,然后提问“1+3+5+7+9+( )=( )”。这一问题的难度相对较高,但只要学生进行绘图,也能较快地得到答案。并且,在这一问题展示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做出限制,限制包括学生不能交头接耳相互讨论,还包括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答完问题。在前一个问题的示范以及这一问题规则的激励下,学生会较为认真且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尝试以画图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三)开展数学竞赛活动,提升学生思考动力
学生的积极性是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要点。基于教学方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教研成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数学竞赛活动,以游戏以及竞赛的形式包装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过程。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训练形式,游戏形式是一种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思维能力训练形式。在应用游戏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采取更多的教学策略,提升游戏训练活动的有效性。
在开展数学竞赛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将竞赛的主体设置为小组,为之后的小组总结构建基础。并且,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容易取得效果。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讲明游戏的规则,即教师在布置题目之后,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布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则,那么参与交流的学生便不能从那一轮的游戏中收获分数。在规定的时间之后,教师先引导各小组交換草稿纸,然后再公布答案,让各小组交换批改,并得出每个小组的分数。如此,教师便可以记录下得分排前三的三类小组的名称,并对这些小组进行表扬。如此,教师便可以抓住学生看重集体荣誉的特点,有效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力。
(四)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引导分享思考经验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较为个体化的思维能力,这就导致在经历相同的学习活动之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存在较多的不同。所以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小组交流活动,以这种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经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方式。与教师直接讲解多种解题思路的方式相比,学生的相互分享与交流更符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即讲解的学生可以梳理自己的思路,而接受的学生也可以将新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相对比。
在教学、训练、游戏活动之后,教师便需要开展总结分享活动,以总结分享活动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活动中,教师需要减少对学生交流内容的直接干涉,但是需要增加对学生交流过程的监督与引导。比如,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思路以简要的方式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在小组中轮流发言。在学生相互介绍时,教师需要着重关注性格内向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避免他们在这一环节中沉默。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还需要提示学生相互提问,学习他人的良好思路和方法。如此,教师便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独立思考所得,发展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重点。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首先便需要改变自己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态度,不能以敷衍的态度开展相应的培养教学活动。在设计与开展培养活动时,教师则需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循序渐进性。教师需要先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方法,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训练、引导。最后,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经验的共享。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率地开展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活动。
参考文献:
[1]何庆林.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6(8).
[2]黄成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