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术丹
(内蒙古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毛入学率接近50%,然而一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却在下滑[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随着“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的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提高人才质量的本科教育政策。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本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人才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高校本科教学效果的改进与提升。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学计划、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有很多,从主观方面来讲,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了解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教学效果,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从全国高校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民族地区相对落后,民族地区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本科教学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从学生和教师这两大教学主体的视角对民族地区高校本科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这两大主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明确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为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本科教学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首先,关于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具体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众多学者从某门具体课程出发,结合课程的特性探究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李洋分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2];王建华等通过调查问卷,以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3];朱政分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影响[4]。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研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机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方面更有效[5]。MOOC、SPOC、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6-7]。再次,关于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就高校本科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三个视角进行了研究[9]。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教学资源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主导者,其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专业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反应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其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10]。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就高校本科教学效果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多以教师、学生等某一单一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而教学效果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直接参与主体的复杂问题,有多方面的驱动因素,驱动机制是非因果对称的。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教学条件、教师、学生等各项教学资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对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从教师和学生双视阈,结合民族地区的教学情况来分析教学效果的多重驱动因素,并利用fsQCA的方法探讨各要素之间如何进行匹配实现“殊途同归”教学效果的联动机制。
本文基于Mckeachie、Elaine等、孟庆茂,刘红云的研究,选择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三个方面作为教师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学生作为教学参与主体,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文学舟等、Marsh、金童林等 的研究,选取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作为学生层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基于此,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本科教学效果驱动机制模型如下:
图1 民族地区高校本科教学效果驱动机制模型
1.教学方式(TM)
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了高校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高教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民族地区高校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开始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开始探索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这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
2.教学能力(TA)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进,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按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授,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结合具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尤其是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受到语言、前期教育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如何能让每个学生接受掌握每堂课所学的知识,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触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
3.师生互动(TSI)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忽略了知识接受主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提高教学效果,要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师生互动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更强调学生的参与,上课过程中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课堂上的互动,课下学生积极与老师沟通进行互动对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巩固也会促进高教学效果的实现。“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学习习惯,使得师生互动更不易开展,加之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障碍也会降低学生跟老师的互动频率,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提高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学习态度(LA)
态度决定了行为,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多年的学习经历大多形成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不再需要努力学习的观念,这是由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决定,所以,上了大学之后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完全的转变,不再像中学那样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稳定、积极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通过研究,学者们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盲目学习型、积极学习型、消极学习型、厌恶学习型等,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2.学习动机(LM)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的求知性动机还是被家人要求的被动性动机,亦或是为了取得相应证书而进行的个人发展动机等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自主学习能力(AL)
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学生自身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自身学习的能动性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就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涉及的变量有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师生互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七个变量。量表的形成主要根据Mckeachie、Elaine、孟庆茂、刘红云、文学舟、Marsh、金童林等学者们已有的研究结合本研究进行的修订。所有量表均采用Likert-5评分法进行测量,1~5表示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
目前,研究要素的匹配关系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构建一个新的指标,二是分析模型的调节效应或交互效应,三是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QCA是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超越了定性与定量的划分,综合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主流研究方法的优势来处理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因果复杂性问题。文章选择fsQCA方法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本科教学效果的前因组态,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本科教学效果是一个具有复杂前因条件的问题,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强调“净效应”,很难解释多重并发因果。第二,导致教学效果较好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不同前因条件的组合可能导致同一结果,而传统的回归研究方法无法解释“殊途同归”的效果。第三,教学效果存在非对称性。
以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按照QCA对中小样本的选择原则为15-20,根据QCA对研究样本的数量要求,样本应包含可能导致特定结果的前因组态的所有情况,选择内蒙古、宁夏、青海3个地区17所高校。课题组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02份,回收率75.5 %,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79.47 %。
由表1的信度效度分析可知,教学方式(TM)、教学能力(TA)、师生互动(TSI)、学习态度(LA)、学习动机(LM)、自主学习能力(AL)、教学效果(TE)的Cronbach’s系数和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检验结构效度,KMO均大于0.7,累计方差贡献率值最小为58.4%,各题项因子负载均在0.6以上,所有变量平均萃取方差(AVE)均在0.5以上,说明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表1 信度、效度分析
采用fsQCA方法分析之前,要先对测量的变量进行校准,即将变量转化为集合。本研究通过李克特5点量表获得相关数据,采用直接校准法将前因条件和结果校准为模糊集隶属分数,交叉点的校准标准为均值,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师生互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完全隶属校准标准为“均值加上一个标准差”,完全不隶属的校准标准为“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各变量的校准锚点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的校准锚点
在进行组态分析之前,需要对各前因条件的必要性进行检验。首先对各因素是否作为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进行检验,对每个条件中不能单独作为必要条件的进行充分条件分析。在QCA 中,当结果发生时,某个条件一直存在,那么该条件就是结果的必要条件。一致性是衡量必要条件的重要标准,当一致性水平超过 0.9 时,该条件可视为结果的必要条件。采用fsQCA 3.0 软件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本科专业教学效果高低的必要条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单项前因条件的一致性水平均未超过0.9。因此,不存在影响教学效果高低的必要条件。
表3 必要条件分析
采用fsQCA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高教学效果的组态有3条路径(H1、H2、H3),低效果有2条组态路径(L1、L2),如表3所示。高教学效果无论是单个组态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水平均高于最低标准0.75,其中高效果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849,覆盖率为0.75,低效果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843,覆盖率为0.504,与组织和管理领域的QCA研究基本持平。根据简约解和中间解可知,在高教学效果组态中,师生互动(TSI)和自主学习(AL)为核心条件,教学方式(TM)、教学能力(TA)、学习动机(LM)、和学习态度(LA)为边缘条件,表3中的前3种组态为高教学效果的充分条件组合,后2种组态为低教学效果的充分条件组合。从组态结果来看,影响教学效果的条件变量的存在与缺失将会导致教学效果的高低之分。
表4 教学效果组态分析
在高教学效果组态路径1中,无论教学方式这一条件变量是否出现,从教师的视角看,在课堂上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从学生的视角看,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核心条件,加上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这两个边缘条件,即使教师不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也会导致较高的教学效果。在组态路径2中,出现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这两个核心条件,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学习动机这三个边缘条件也存在,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一条件变量是否出现,也会导致高教学效果。组态路径3中,即使教学方式和学习动机这两个变量不存在,只要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两个核心变量出现,教学能力和学习态度两个边缘条件存在,就会导致较高的教学效果。由此三条高教学效果的组态路径可知,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师生互动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存在这两个核心条件,再辅之以其他的一些边缘条件,就会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视角看,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发挥自身学习的能动性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等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视角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都属于非核心条件,而师生互动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核心条件,在课堂上以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将会弥补教师以及学生的某些其他要素条件来实现高教学效果。由低教学效果组态的两条路径可以发现,缺乏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能力,或者即使师生互动这一条件出现,而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的情况都会导致低教学效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本科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文章以民族地区本科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从学生和教师双视角探讨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师生互动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对高校本科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师生互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组态路径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在这六个因素中,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即使其他某些要素缺乏也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不会导致较高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民族地区高校本科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1.从教师的视角而言,师生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变量,教师要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说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的本质,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进行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族地区高校本科教育中师生互动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但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改变照本宣科的陈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从学生的视角而言,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变量,因此,要不断提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民族地区本科高校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利用各种途径、资源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相对于知名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外力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
3.从综合视角而言,学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所下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要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