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社会体验活动的线性思考与实践

2021-04-13 07:42:06王璐璐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中班幼儿

王璐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体验活动”在幼儿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推广。因其不仅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幼儿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相关经验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笔者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探索如何将中班幼儿的社会体验活动与班级游戏性区域活动中“模拟小社会”的创设相结合进行有规划、有思考的线性开展,摒弃传统体验活动中所呈现的“走过场”“形式化”等弊端,让社会体验活动真正成为幼儿习得各类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班幼儿  社会体验活动  线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126-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目标定位的偏颇

在幼儿园社会体验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社会体验活动的目标定位往往显得肤浅且单一,仅仅从认知的角度,为了幼儿能够认识身边的诸多资源而开展活动。但并未真正意识到真正有意义的体验应是源于幼儿生活而最终服务于幼儿生活的一种有始有终的线性体验活动。

(二)形式呈现单一、僵化

由于目标定位的简单化、肤浅化,也直接导致教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并未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斟酌,甚至会出现无目标、无规划现象,活动所呈现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无一例外的是教师带领着幼儿在目标场地参观、听取讲解等,或者结合简单笼统的谈话活动进行总结或提升。

(三)内容随机性较大,缺乏体系性

由于社会体验活动不同于常规的语言、音乐等活动,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首歌曲来组织开展。它往往没有现成的活动组织参考素材,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及周边环境的情况,自己设计、准备、开展。因此,活动内容随机化现象的存在非常普遍,且缺乏科学、全面的体系化。

因此,作為教师,在认识到社会体验活动潜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始于生活、回归生活的角度对活动进行线性思考,让幼儿在大社会中所获得的经验能够在“模拟小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再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

二、实践与探索

(一)线性规划,有效开展——走进真实大社会

1.确立目标,制定方案

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幼儿而言,真正有价值的社会体验应是有着明确目标、切实可行的方案的。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班级教师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着手,确立体验目标,明确体验方向,为一系列体验活动的开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中班幼儿的社会体验活动不再是随机性大、无方向无目标的“走过场式”的活动。此外,根据目标而制定的每一次体验活动的方案,针对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教师准备、家长配合等各个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思考与预设,确保活动的安全、有效开展。

2.实地考察,有效筛选

正处发展中的临城新区,各类生活、教育等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中,悉数幼儿园周围诸多社会公共服务场所,有着教育、生活等多种可供幼儿进行体验的场所。而针对这些场所在幼儿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班级教师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体验价值、场所安全、交通出行等多维度对其是否真正适合中班幼儿体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根据考察所得进行有效筛选,最终确定适合本班幼儿进行体验的场所。

3.丰富形式,家园联动

明确的目标是方向,详尽的方案是保障,筛选过的资源是载体,有效的规划完成后,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是如何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中获得多维度体验,继而为在“模拟小社会”中的再现和模仿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此,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体验:

(1)集体体验。以班级教师为组织者,班级幼儿集体参与体验活动。如班级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参观新城消防总队,以集体体验的形式聆听消防队员的讲解、观看消防器械的使用演练等。(2)亲子体验。不同于消防队的参观,部分场所由于空间、操作等原因,并不适合进行集体体验。如幼儿在参观建设银行的过程中,由于银行空间限制、柜台操作安全等问题,集体体验势必会带来一定的不便与安全隐患,因此,我们通过发放活动倡议书、体验方案,倡议家长带孩子以亲子体验的形式在周末完成,并与孩子共同记录体验所得,以备在集体分享交流中所用。(3)小组式体验。介于集体体验与家庭亲子体验,小组式体验是教师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社会场所的体验,例如在“走进超市”的活动中,教师将班级幼儿分为3个小组,分别由一位教师带领、以小组方式进行超市选购物品、付款等技能的体验。活动结束后,又以小组讨论分享的形式对体验经验进行总结梳理。

根据不同场所的不同性质,幼儿园联合家庭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不仅提升了幼儿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及情感体验,为经验的积累以及在班级“模拟小社会”中的再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梳理经验,及时再现——创设模拟“小社会”

在大社会中的各种体验,不仅是幼儿对真实生活的体验,也是各种生活经验、生活技能的积累。而这种体验、积累后,幼儿更需要有良好的平台进行及时模仿与再现。因此,“模拟小社会”的创设便成为幼儿大社会体验活动的最佳延续。

1.多形式商讨,汇聚经验

(1)小组式商讨。在经验交流与共享中,教师提供了宽松、自主的平台与环境,班级幼儿可以自由分组,以小组形式针对即将创设的某一场所,利用体验活动中所做的记录表,进行意见的发表和交流。例如在班级“小超市”的创设前,就开展了小组式讨论,就超市创设所需的材料、人员配备、游戏方式、规则等进行了自由商讨,为“小超市”的开张做充分的准备。(2)团体式商讨。在经过了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后,组内幼儿间有了许多想法及建议的碰撞和交流。为能够将这些交流所产生的有价值的想法进行汇总,在小组讨论后,往往会开展团体式商讨。每一组成员可自由发表组内讨论的结果及意见,在全体幼儿共同的聆听和商讨中准备更多的素材为区域游戏的开展做准备。

2.自主筹备,共同创设

(1)规划先行,逐步筹备。一个游戏区域的筹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正如班级“小超市”创设初期,从区域位置的确定、所需材料的投放、人员的配备等都需要在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协商中逐步完成。因此,针对“超市”位置的确定,幼儿商讨后一致认为在教室的中心位置开设超市,这样“生意”会比较红火,就如生活中真实的超市都要开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段一样。此外,针对超市中“商品”的投放,全班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了“清单”的罗列。根据“超市购物”的实际经验从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多中分類角度进行了罗列。(2)齐心协力,共同创设。在以小组形式进行材料清单罗列后,便开始了自主的材料收集与筹备。家中废旧的瓶瓶罐罐、精美的箱子盒子、过期的电子产品等,都成了“小超市”货柜的最佳填充物。“小超市”的货柜越来越满,各色各样的货物琳琅满目。而此时,幼儿利用超市购物的真实体验,自主发现:诸多的货物还需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展示,这样就更便于顾客挑选与购买。于是,“理货员”的角色也应运而生。

3.快乐游戏,模拟再现

详尽的计划、充分的筹备,为“小社会”模拟场所的创设提供了依据与保障。而在此之后,幼儿便开始尽情地享受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将自己在真实社会体验活动中所习得的技能进行模拟与再现。

(1)体验快乐游戏情境。如班级的“小超市”开张,理货员、服务员、收银员以及保安、顾客等角色在游戏的一步步推进中根据需要不断出现,因为有了之前实践体验活动中的所见、所学,幼儿对服务员、保安等这些角色的职责、如何工作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情境创设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幼儿在体验游戏的同时,也将自己在实践体验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再现。(2)尝试解决游戏矛盾。在幼儿的游戏中,随着游戏角色的不断丰富与增加,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矛盾以及不和谐:就如“小超市”顾客与服务员、收银员与顾客间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针对这些,在每次游戏结束后的评价环节所安排的交流环节,为幼儿尝试在相互商讨中解决游戏矛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游戏矛盾,我们也会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下,再次走进真实的社会场所进行再次体验验证,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依据。(3)不断提升游戏水平。也正是在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协商如何解决矛盾、推动和谐的过程中,他们在体验活动中所习得的经验与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升。因此,在模拟小社会中,这不仅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更是一次次有效的再现与练习巩固。而幼儿的游戏水平也在矛盾的产生、解决中得到提升。

(三)深化体验,提升技能——回归真实大社会

在“模拟小社会”中的各种经验的回顾与再现、技能的模仿与练习,是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为最终带着熟练的生活技能回归大社会、提高服务自我、服务他人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班级“模拟小社会”场所不断深化与推进中,幼儿的游戏水平、经验习得也在日积月累中更为丰满。而此时,教师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推动孩子带着所习得的经验技能回归大社会,在真实的社会场所中进行再次体验,而此时的体验,不同于以往以观察、聆听及尝试为主,是幼儿以独立自主的形式进行大胆真实操作的体验。

三、收获与思考

源于大社会的体验,为“模拟小社会”游戏的创设与开展提供素材。而模拟小社会经验的再现与技能的练习,又为回归大社会的真实操作提供支持。在以此为循环的幼儿社会体验活动的线性开展中,幼儿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社会体验活动”,而是一种带着自主规划、真实操作的更有价值的体验。而教师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幼儿社会体验活动”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更是对活动规划、游戏创设的线性规划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楼秀琴,顾玲燕.社会体验,幼儿的必修课[J].教育家,2018(39):54.

猜你喜欢
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的介入指导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刍议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路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9:02:48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2:09:50
灵动指尖的艺术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5:31
以绘本为载体的中班幼儿友谊教育的具体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0期)2016-09-20 16:50:17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2:49:18
教以习为主,习以常为贵
考试周刊(2016年12期)2016-03-18 06:09:59
中班幼儿泥塑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9期)2016-03-12 07: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