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莎莎
【摘要】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以某中职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调查研究,梳理了混合式教学现状,提出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及实施过程。
【关键词】新常态 混合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3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155-02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席卷全球,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疫情的蔓延也给教育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6亿学生因疫情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九成以上的学生面临学校关闭、学习中断、考试延期等困境。疫情的冲击对全球的教育事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推动了新的教学模式——在线教育的发展。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师生重返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会再次回到疫情前的传统模式?对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前的教与学状态,在线教育仍然可以和课堂教学并行,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方向,在线教育要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让传统与创新并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现状分析
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国各校均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在线课程。以福建省某中职校为例,从疫情停学至今,共开展在线教学课程达268门,参与教师数138人,学生数3155人,全校资源总量(含视频、图片、文档等)约11万个,所使用的在线教育平台累计访问量更是高达695万人次。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接受与认可度如何?为更好地了解分析,笔者以福建省某中职校18级、19级、20级学生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达99%。同时,对该校部分教师开展了访谈调研。
调查发现,81.45%的学生体验过混合式教学,77.42%的学生认为线上与线下的课堂相结合开展教学是有必要的,61.94%的学生希望在线下课堂教学后能够提供视频、微课、测试等线上课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85.48%的学生表示愿意每周付出1~2小时的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在线学习,94.35%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希望教师授课能够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调查同时发现,只有23.39%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有频繁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師只是偶尔使用;只有61%的学生认为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内容较为丰富。在访谈调研中,也有教师反映线上教学存在互动性差、线上线下内容衔接难、线上内容形同虚设等问题,对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产生一定阻碍。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任课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愿意为此付出一定的课余时间展开线上学习,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教学互动,更好地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但在教学中频繁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仍只占少数,平台上可供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教学资源也有待完善。
正如吴岩司长所说: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归老路”,混合式教学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国教学改革的趋势所在。未来已来,我们已经在路上……
三、在线教学新常态下的中职混合式教学设计
约翰·杜威曾说过:“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毁掉他们的明天。”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做好在线教学新常态下的中职混合式教学设计呢?下面笔者以中职经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研究探索。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引领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部分教师提出的“线上线下不好衔接,线上内容形同虚设、没什么用”等问题,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与任课教师不明确线上教学目标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时,要对传统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整合,细分为线上教学目标与线下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活动,做到有方向、有抓手、有效果。
以中职经管专业《基础会计》中的红字冲销法为例,该课程的教学能力目标为学生能够分辨错误凭证,并正确使用红字冲销法进行错账更正。线上与线下的教学目标可细分为:(1)线上教学目标:(课前)能够初步辨析红字冲销法的适用范围;对红字冲销法的具体运用产生初步印象;提出预习疑惑点,指明线下授课重、难点;(课后)寻找知识薄弱点;(2)线下教学目标:解决线上预习疑惑点及重、难点;能正确辨析红字冲销法的适用范围;正确使用红字冲销法进行错账更正。并运用游戏、微课、线上讨论、课堂任务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促进线上与线下更好衔接。
2.教学过程设计
以线上与线下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由目标出发,反向设计教学过程,将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笔者以中职经管专业课程《推销技巧》中的“制订推销计划”为例,依托“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结合线下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
(1)教学设计前期准备
①建立学习社区,共同激励学习
课前,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学习社区,创建学习打卡制度,按天评价与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可在学习社区中互相讨论、答疑解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教师可通过学习社区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关注并点拨后进生,帮助学生获得认同感,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破解在线互动难、监管难等问题,为在线学习“保驾护航”。
②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该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推销计划的分类及个人推销计划的编制过程。线上与线下的教学目标分别为:线上教学目标:(课前)能辨析推销计划的分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个人推销计划的制作程序,形成初步印象;提出疑问点。(课后)寻找薄弱点。线下教学目标:解决线上预习疑惑点及重难点;正确辨析推销计划的分类;独立阐述个人推销计划的制作程序;独立编制简易的个人推销计划。
(2)教学环节设计
①课前导学——线上教学
以线上教学目标为指导,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中推送预习任务单并上传相关教学资源,包括微课——个人推销计划分类及编制程序;文本资料——个人推销计划编制指南;个人推销计划优秀案例;小游戏——个人推销计划分类辨析游戏;测试——预习情况测试。课前,学生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展开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自我测验。同时,可将预习中出现的疑惑点在学习社区的群聊或讨论区中提出,社区内学生可以共同思考、讨论。教师可通过分析资源学习统计数据、游戏及测试完成情况以及讨论区中学生提出的疑惑点,评判线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整合、优化线下授课的方向与重、难点内容。
②课中研学——线下教学
线下课堂教学步骤包括任务布置→学生讲解→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模拟实训等五个环节。首先,教师布置本次课程的任务,即每人根据预设情景独立编制一份个人推销计划;其次,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单中的安排,分小组派代表不重复地选择本节课程中的一项知识点展开讲解;再次,教师总結学生的讲解情况,对于未讲解到位的问题和学生疑惑之处进行重点解说,并针对本节重、难点内容——个人推销计划的编制程序结合学生优秀案例详细讲授;然后,各小组在听取学生代表讲解,教师总结讲授的基础上,围绕本节课重点、疑惑点及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展开讨论;最后,所有学生带着讨论中的思路进入模拟任务实训——即编制个人推销计划书的环节。课程中,教师扮演同行者及激活者角色,在各小组讨论期间适当参与讨论,给予意见,并适时抛出问题点让学生思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为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③课后助学——线上巩固
课后复习巩固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重要环节,也是混合式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课后,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中上传巩固资料,包括复习闯关小游戏——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相关优秀案例详析——帮助知识点升华。学生登录“超星学习通”学生端,按要求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复习闯关游戏,并及时上交任务成果。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任务成果、查看闯关小游戏完成情况、分析平台中各个项目反馈数据,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度知识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指导。同时,教师可在学习社区中树立榜样,表扬活跃度高、学习完成度好的学生,关注、鼓励后进生学习,与学生就遇到的难点、知识升华点展开讨论、答疑,达到充分互动的效果。
3.教学时间安排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教学时间包括线上教学时间和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愿意在一周的时间中抽出1~2小时用于线上部分的学习。结合学生一周的学习科目,为不占用学生课余活动时间,每门课程每周的线上教学时间应不超过1小时。
线下课堂教学时间(90分钟)包括五个环节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将时间重点安排在“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和“模拟实训”环节。“任务布置”环节需安排5~10分钟,若有些课程需要增加“往期知识回顾”环节,可与任务布置环节共同占用10分钟;“学生讲解”环节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成果分享,需要安排较为充裕的时间以供学生发挥,拓展思维,该环节可安排35分钟(共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讲解时间为5~6分钟,具体可视分组数量及讲解知识难易程度而定;“教师总结”环节需要教师精炼学生讲解中的知识点及疑难点,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点拨,此环节安排10分钟;“学生讨论”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理清思路的重要环节,该环节安排25分钟,可根据学生实际讨论情况调整时间,教师从旁点拨并把握讨论节奏,避免浪费宝贵的讨论时间。最后,剩余的20分钟时间为模拟实训时间,也可适当将时间延长至课后,视学生完成情况而定。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传统教学的创新与延伸,通过优势互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正如上文所述,在线教育已成为教学“新常态”,混合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在实施过程中,其效果与预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受生源素质、教师综合能力、平台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一线教师们需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