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庆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能力发展越发重视,并对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提出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对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重点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科学教学 培养 学生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92-02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当前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为做好此工作,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再使用以往灌输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简单知识的传授,而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习自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进而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工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学生在不依赖教师的帮助下独立进行探索和验证的学习行为,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可增强其解决问题能力。在具体探索问题期间,学生能够更好地加深科学知识印象,并将其运用解决问题中。
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思维传统较为落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极大的改变,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科教学工作质量显著提高。小学科学这门属于知识广度大的综合性学科,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下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事物现象了解的渠道,进而对世界发展和变化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结合实际小学科学教学情况看,部分教师对探究活动与信息时代技术的结合没有正确认知,这使得其在教学思维落后影响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造成阻碍。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中,仅通过课本内容是不够的,需要利用互联网学习更为深入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开展探究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并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在实际探究活动中,只是提出具体的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探寻问题答案。学生在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后,则会掌握对事物的了解能力。针对这种探究活动,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在活动中并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一)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作为科学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课堂中不应只是进行知识讲解,需要为学生学习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要能够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做,可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发生思维碰撞,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动力,能够使其站在多个角度上思考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期间,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以此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比如在围绕“观察一种动物”这节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首先应提出具体的问题,即:“蚂蚁为什么会排成一列搬运东西?”“大象都是怎么睡觉的?”等,在问题的驱动下,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在此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证明,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合作形式自主探索问题,不仅有效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还显著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进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本次教學期间,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学生情况提出合适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这门学科中不断发展。
(二)结合生活素材,引导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提出,学生应多与自然世界进行接触,深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由此可说明,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是在自我发现和实践中所探究形成的。基于此,作为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则可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或实际生活情境素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以此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热是怎样传递的》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前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为学生呈现具体的生活情境视频:一个五年级的小朋友在喝热果汁时发现勺柄并没有碰到果汁,怎么会烫到手。结合这个情境,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借助相关材料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进行自主设计。又如,在学习《热起来了》这一内容中,教师根据此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入冬天后,为什么多穿几件衣服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暖和起来?是衣服能够产生热量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则可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开始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以此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探究。在整个课堂教学期间,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出相应的生活情景,有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进行结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开拓研究空间,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并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开展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探究理念,为做好此教学工作,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要能够及时解答,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和意见也要给予尊重,并做好相应的引导,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感知力和认知力,但是只针对基础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若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有效解决这种现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疑问,以此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思考,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发出不同的声音,接着对声音的多样性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来源存在的不同。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探究能力,满足其学习需求。
(四)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重要部分,通过开展实验活动,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还有助于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实验作业,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探究能力。
比如在围绕《植物的生长变化》这章内容进行学习时,因涉及的内容在证实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内,种植某一花草,之后以周记的形式对植物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在这个实验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记录,对植物生长进行探究,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还要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整理,以此能夠解决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错误认知。另外,作为科学教师还应对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对自身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选择最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方法。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对实验活动进行总结,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活动进行探究的策略。
(五)组织学生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对学生而言,所学课程知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因而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的规划,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期间,学生之间也可进行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下学习既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掌握科学理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有助于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课堂教学证明,这种方式有效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内容中,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之后进行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此次活动中,组员之间可对自己所做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相互评价,判断其是否存在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实验结果,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需要教师予以重视,结合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不断提高科学能力,以此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颜丽平.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2021(38):17-18.
[2]闵瑶.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文渊(小学版),2019(10):224.
[3]官进涛.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4):417.
[4]王晓玮.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实验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J]. 科学咨询,2021(1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