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昌明
【摘要】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通过“以现实为基,融入社会生活之美;以评鉴为先,漫入影视艺术之美;以体验为本,深入日常生活之美;以创造为魂,进入习作拓展之美”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认知美、体会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全面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 审美教育 窥见探视 社会生活之美 影视艺术之美 日常生活之美 习作拓展之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04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7-0013-02
2018年8月30日,“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为知名语文高级教师熊芳芳新书《语文审美教育12讲》题词:“语文课堂才、思、情、趣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春风化雨之中,怡情养性,储善求真,享受成长的快乐,镌刻下终生难忘的芬芳记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一席话,道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真谛。诚然,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与审美教育相伴始终,渗透到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美、影视艺术之美、日常生活之美……尤为至关重要的是,最终我们要引导学生由审美走向创造。
一、以现实为基,融入社会生活之美
美育教育着眼于全面培养人的审美视野、人格胸襟和艺术情趣,发展人的審美直觉、艺术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社会化审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领域。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善于通过巧妙引入社会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打破学校、社会、学生之间的壁垒阻隔实现无缝对接,引领学生融入生活、感受社会、领悟人生,培育学生科学人文素养,锤炼学生崇高价值涵养。譬如,当下较为火爆的“美食网红”(美食主播、吃播博主)泡泡龙、恩克、半吨先生、胖猴仔、陈大胖等,均堪称“大胃王”。他们长期毫无节制的暴饮暴食行为,毫不顾忌自身健康大把捞金的做法。与此截然不同的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喊出响亮公益口号“让爱回家,温暖咱爸咱妈”的陕北二后生、“日行一善,大伙帮我点点赞”的小京哥,他们开着爱心餐车走村串乡,免费为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烹饪美食,以特有的慈善义举为大家送上满满的爱与祝福,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教师把两类群体个人表现与社会表现纳入课堂教学素材,拓宽课堂教学维度,深化课堂教学经度,打通学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距离接触,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比辨识,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倡导敬老爱老的慈善理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开辟学生更为广阔厚重的认知领域与思索空间。
二、以评鉴为先,漫入影视艺术之美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影视艺术审美,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欣赏进入语文课堂教学领域并非标新立异,甚至不是他山之石。优秀的影视作品能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带给学生强烈而丰富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力、感受力、体悟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首要是遴选优秀影视作品。确保甄选出的影视作品具有时代精神、文化内涵、审美价值,适时适度精准切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助力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促进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启发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人类、认知世界、认知生命,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奠基。如《可可西里》《肖申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等。其次是开展影视作品评论。所谓的影视评论就是电影或电视剧的观看者,在观看完电影电视剧节目以后的所感所想以文字语言、语录等形式表现出来,发表的一种评论、看法、见解等。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战狼》《红海行动》《建军大业》《八佰》《金刚川》等主题鲜明、思想厚重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评论等方式,养成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如学生对吴京主演的电影《战狼》所作出的影视评论:《战狼》是一部充满主旋律的佳片,更是一曲震撼灵魂的人性赞歌。影片成功塑造了有血性、敢担当的当代军人群像,表现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热血狼性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点燃了无数国人的爱国热情。“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口号,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和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也向外界传递了中国越来越自信的信号。
三、以体验为本,深入日常生活之美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从情感的熏陶走向灵魂的洗礼,这才是语文教育者要努力抵达的彼岸与远方[2]。俗话说:“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大自然、生活,都是绝好的教材。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现实中时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与显现,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发现、去玩味、去体会、去领悟、去思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开放语文学习的精神空间,让学生触摸鲜活的亲切可感的生活化语文,感受语文的生命脉动,指导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生活日常中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诸如,教师布置作业给学生——“去寻找形形色色店铺的名称之美”。有位学生看到一家名为“罗老大美容院”店铺时,学生认为,店名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店铺的主人可能在家中排行老大,因而以此为名,这样的店名不仅给人以亲切之感,而且便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是店名霸气外露,展现商家争做行业领袖和翘楚的雄心壮志。在教师布置的交通劝导文明用语撰写,有学生这样写道:“近光、远光,都是交通之光、文明之光,两者之间的交替,是现代道德和时代素质的轮回。”针对社会中的诸多不文明现象,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撰写宣传标语的形式进行劝导,有学生写道:“你冲我冲,用厕文明你好我好。”“毕恭必净,净上境美。”“斑马线,一座城市普通的标识;礼让斑马线,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正是教师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设计,适时激发启迪学生学会发现本真生活的美,享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就会成为可能、转化为现实,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活之美。
四、以创造为魂,进入习作拓展之美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说:“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师生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徜徉之余,更为重要的教学使命在于,尽最大可能实现作家经典文本与学生习作创造的过渡与衔接,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意义和思想可以通过不同读者的个性解读而不断生成,促使文本实现新的生命增长极,延续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讲:“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学习者感悟文章题外之意,开掘文本深层内涵,还原学生生命体悟,丰赡读者人文情怀,使读者获取自我精神的充实感,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教师在教授《论雷峰塔的倒掉》后,安排学生进行诗歌创造,鼓励学生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用审美的心态去关照自身的小世界和身外的大世界。有学生现场创造诗歌——《距离》:“从断桥到雷峰塔,是白素贞的一生;从雷峰塔到断桥,是法海的一生。他们都绕着西湖,寻找自己的前身与来世,在画各自的圆。”这样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简明扼要的语言、哲学思辨的表达,实现了文本内容的新阐发新解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教师就是要通过文本解读和习作练习,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而达到“情投意合”,让思维火花烛照学生心灵世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不是培养某种教育的适应者和因袭者,而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化思维的独立人格,达到知能并重、情理相融,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成为“美”的化身。
周国平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让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在场。”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一种开悟,一种得道……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理念,使教育真正成为文明薪火传承的灯塔,正如一句话所言: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走着走着春天就来啦!
参考文献:
[1]姜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0(25):145-163.
[2]王旭明.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N].光明日报,201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