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1-04-13 19:38宋艳秾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厚,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越来越重要。高职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的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力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8-0197-02

一、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本阶段,大力办好学前教育,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家庭幸福感、增强国民素质,助推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在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性,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质量的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更应肩负起新的使命与责任。学前教育专业应是以教授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和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为培养目标。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外环境下,我国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各高校能够培养出在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杰出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功利性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从师德践行能力、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即应该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但从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却存在着雷同的现象。[2] 就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来看,过于强调实践性,轻理论,忽视师德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通关率且在课程设置上向应试考试过度倾斜。在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时,缺少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师进行授课,比如幼儿舞蹈、幼儿美术等艺术特色专业课程,在进行课堂教学和传授技能时,教师往往按照教材设置课程内容,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舞蹈、美术这类的艺术专业没有差异。

(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过于强调艺术类课程,尤其是从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的学校此现象更为突出,主要强调学生在艺术类课程中培养专业技能,导致学生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课程相对薄弱。当今各高校缺少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由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来讲授,课程缺少专业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中缺少“双师型”教师的现象依旧存在。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规定的课时上完就当是完成“任务”。而且,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前没有在幼儿园从事一线工作,加之进入高校后缺少到幼儿园挂职研究的机会,导致对幼儿园实际状况缺乏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同时,学生在其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实践环节中,教师的指导有效性不高,没有抓住实践教育的有效时机,有的学生将见习、实习等同于来幼儿园走过场,视为应付学校检查,实践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

(三)教育评价的单一性

从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来看,通常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进行,并且期末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最多。任课教师是考核评价的重要主体,而且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忽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多方考核,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完全体现。除了任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以外,缺少其他的有力评价主体,可见学前教育专业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都存在着单一性。学前教育专业成绩评定和其他专业应有所区分,考核方式应提倡多样化,比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讲课说课相结合、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加大平时成绩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并考虑将学生见习、实习成绩纳入其综合成绩当中,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考查学生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擅学、乐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完善实践型+理论型教学体系

世界各国对学前教师的培养显示出了适应性广、知识结构全面的特点,期望学生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多种相关工作。[3]特色是专业发展的营养剂,在教育大众化、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时代背景下,强化专业特色是专业甚至是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前提。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全能型幼儿教师为主;强化个人独特性,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其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一定要延伸到课堂外,走进幼儿园,走入社会,整体规划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等内容,例如,开展实习工作,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环节,对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有着离开教材后更加真实的认识,提高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教委在198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双师型队伍;当下,人们对高职院校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几乎达成共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也在逐步完备当中,学校也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学校可以多为教师提供教学实践机会、培训机会,通过与外界多层次接触,了解学前教育就业环境,为国育人,提升教育软实力。首先,高校应与各级各类优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教师深入学前教育一线,加快教师转型。组成的“校园合作”小组,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定期入园,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的保教实践能力;其次,“打铁还需自己强”,利用好专业教研室活动,可以定期开展“双师型”教师专题培训与实践计划。

(三)创新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于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是评价体系的构成,除了包括期末成绩之外,还应该考量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完成率、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各方面,将评价的重点和作用进行突出;其次在评价主体的构成上,应该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保证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充分体现,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并建设反馈机制,根据反馈结果反作用于教学,适时做出调整;同时,还可以将学生获得的各种荣誉计算到综合考評中,作为评奖评优的考察项目,促进学生德、体、智、美、劳全方面学习的积极性。[4]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主体通常为教师主体,这样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带有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并注重学生评价的自主性。会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客观、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业内容的评价,基本上以课程所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为主,基本实现了分项考与综合考相结合,随堂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以细化的评价目标和标准为依据,也包括非学业内容的评价。高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愿望、兴趣、主动性、合作和交流的意识,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自发地改进学习行为。

高等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只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才能引领社会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逐步改进和完善,制定适宜的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理论的构建,对教育出高层次、能力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探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课题。培养全能型学前教育人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持续优质发展,是高校与社会的一致愿望,也是一种可能且可行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英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55-58.

[3]刘天娥.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4]骆丽娟.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

作者简介:

宋艳秾(1997年-),女,汉族,内蒙古扎兰屯人,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