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美与自然美,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表现题材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但为给儿童提供更好的审美经验,珊瑚海幼儿美术课程体系认为,儿童美术课程需要更多从“艺术美”出发,“以艺术美引领生活美、自然美”,方能启迪儿童去理解视觉艺术的审美规律,去读懂艺术作品,去创作符合审美规律的美术作品。
【关键词】审美 艺术美 生活美 自然美 幼儿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幼儿园视觉艺术课程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CECER-2020-C05。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147-02
在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中,长期以来,均以培养儿童“欣赏自然美,生活美与艺术美”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儿童中心论”观念下,幼儿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主题上,大多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主题进行课程的开展,即艺术教育主题以“自然美”“生活美”为主体。“小蚂蚁”“向日葵”“太阳”“房子”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象,构成了儿童创作的主要主题。
1.需要重新思考艺术启蒙的意义
在幼儿五大领域的教学目标中,艺术领域的启蒙意义,是为帮助儿童培养理解、欣赏艺术的能力。艺术启蒙,是否需要包括自然美,生活美;是否通过自然美与生活美去引导出艺术美,是有待讨论的议题。
自然美与生活美,或其他建筑美、音乐美均属于美学范畴,但却并非视觉艺术范畴。事实上,关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反思,可以追溯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时代。康德将自然作为审美经验的示范对象,他认为自然美优于艺术美。而黑格尔则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心灵所产生,因此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书简》中也谈到,艺术必根据自然,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由此可见,首先,自然美(生活美)与艺术美是不同的审美范畴;其二,作为幼儿的“艺术”启蒙教育,重点在于引论对艺术美的认知。
2.自然美、生活美不能替代艺术美
“艺术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带来的思考是,我们在幼儿美学教育中,是以“源于生活”的生活本质去教学;还是以“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去教学。大部分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实物照片去展示创作主题,即自动主观选择了“以自然美,引领艺术美”。殊不知对自然美的认识,存在于人类集体无意识,即无论年龄大小,艺术认知程度如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同看到美丽的花,漂亮的彩虹都会惊叹“好美呀”。但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却鲜少有人能转换为艺术美的表达。欣赏梵高的《星空》需要引领儿童去了解艺术史、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构图、色调;而欣赏星空,侧只需要抬头仰望。简而言之,自然美与生活美,均可以用“好看”来表达,而“艺术美”则更复杂。艺术美的欣赏与时代、艺术家背景、人文精神、艺术史相关,“美”的概念也更多样化。
3.教师的审美水平决定儿童的审美
毛主席曾说过:“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共同美,自人类完全形成以后就一直是客观存在着的,即我们说的集体无意识。而前半段则说的是,审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所影响。由美术教师的审美去主导美术的启蒙教育,这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4.难以引导儿童的创造力
以珊瑚海幼儿美术课程为代表。珊瑚海课程体系认为,在儿童艺术启蒙阶段,需要更多地注入艺术养分,而不是任其自由生长。艺术的学习,始终需要“眼高于手”,即审美先行,以审美引领表现的提升。如同要写出好的作文,需要多看经典作品,积累好词好句一样,美术的创造力,也来自于审美经验的积累。
以花卉创作为例,前种方式,为儿童展现各式各样的花朵照片或儿童画,让儿童去观察与自主地表现。珊瑚海幼儿美术课程中,会在同一主题单元中,学习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风格的花朵,儿童使用版画进行创作表现;欣赏美国现代艺术家乔治·澳基夫的花朵,儿童学习她的放大特写的构图与表现方式;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及梵高笔下的虞美人,儿童学习画面的构成,主体与背景关系。两种教学方式,儿童所累积的审美经验,是完全不同的。通过“艺术美”的植入主题单元式的教学,儿童感受到的是艺术美的熏陶,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到各种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自然美与生活美,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评估其审美价值。珊瑚海幼儿美术课程体系中“以艺术美引领生活美、自然美”为幼儿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绘画创作中,离不开三要素,即构图、造型与色彩。儿童自由创作的特点是无拘无束,想到哪画到哪,以及各种色彩的堆砌。但这并不代表,儿童的艺术学习就应技术缺位。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去进行创作,并不会遏制儿童的天性。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完全依照本心进行感性的理解,更易内化,也更能大胆直接地表现。以优秀艺术作品去启迪儿童,将更有利于引导儿童去探索不同的视觉表达方式,習得更多自由表现的方式。
1.儿童的构图认知
构图,是决定绘画形式美的核心要素,实物照片或儿童画往往难以在构图上引导儿童的创作。而在以“艺术美”引导的珊瑚海课程中,儿童将习得更多关于构图的基本概念。如学习保罗克利的“老头像”,去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学习贾斯伯·约翰斯波普艺术风格的数字画,去了解“重复”之美;学习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去了解画面构成的平衡,节奏与韵律。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总会发出“哇,哇”的惊呼声,原来可以这样画画!这就是“艺术美”带给儿童的形式美探索,他们也许很难表达上述的专业词汇,但他们能感性地接收到这些美的信号,并能够愉快地去尝试这些新方法,创作他们的作品。
2.儿童的造型能力
儿童的造型能力相对有限,在传统儿童造型学习中,通常使用简笔画形式展开,大班美术教学中则会融入线描。珊瑚海幼儿美术课程体系认为,艺术欣赏与造型、色彩是三位一体的,造型是绘画中的一个元素,不应孤立地去进行学习,也不能以单课程方式展开,使儿童产生“模式化造型”概念(最常见的如每幅儿童画都会出现在左上角的半个太阳,云朵形状的树)。艺术的多样性,也将由不同的经典艺术作品来传达,如学习表现“树”这一常见的主题,在珊瑚海课程中以单元主题展开——儿童欣赏表现主义大师克里姆特画的各式各样“奇怪”的树,以及经典作品《生命之树》,了解到树有各种不同的造型表现方式,并学习克里姆特以弯曲线条,装饰性地去表现树。另一节课则学习丽兹的超现实主义的树,通过欣赏艺术家同系列的多幅作品,去感受其造型的规律,学习如何用简单的弧线构成近处的山坡,远处的河流,远山;如何用简单的雨滴形去表现树。第三节课儿童欣赏到各式各样使用纸雕塑制作的树,再尝试用长长的衍纸条,去弯曲,扭动,创作出纸构成的浮雕树,艺术美为儿童带来更多表现的可能性。
3.色彩概念的建立
玩色彩,是儿童最爱的活动之一,但儿童画形式的教学并不能帮助儿童建立色彩概念,自然色彩也无法引导与提升儿童的色彩搭配。在珊瑚海的幼儿美术课程中,同样以艺术美去引导对色彩的认知——康定斯基的《方与同心圆》,一个个重复的环状的圆形色彩,有趣又简单,儿童却能在其中学习到色彩的情绪秘密(每个环中都有红色,就是这幅画让人感觉阳光热情的秘诀);澳洲原住民的点画让儿童了解大地色系的质朴;草间弥生的大南瓜让儿童了解色彩明度的对比;蒙德理安的格子画,简单的红、黄、蓝、白、灰格子,让孩子去仔细思考色彩的重量与均衡;欣赏艺术家们的月夜雪景图,使儿童了解绘画的主色调……
4.了解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
美术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单纯的自然美与生活美是直接的,表层的美;而艺术美才能带给儿童更深层次对“美”的理解。在美洲图腾柱、澳洲原住民点画课程中,儿童去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文背景与时代下产生的原始艺术美;在亚洲民间艺术主题单元中,通过印度沃利华丽画、土耳其哈姆萨之手,日本和服艺术的学习,去了解地理、人文概念。蒙德理安格子画的课程中,老师与儿童分享这位艺术家如何用了十年的时间,将具象的大树写生作品,一步步,一幅幅画去研究,简化,抽象,以追求极致的平衡与宁静,最终形成了留名艺术史的格子画。在中国的水墨水仙花以及吴冠中抽象的水墨线条画学习中,儿童领略到水墨灵动与韵律,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水仙的寓意……学习艺术作品,理解背后的人文精神,比“漂亮”的作品结果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珊瑚海幼儿美术课程体系,带来了对幼儿美术教育中“自然美、生活美与艺术美“不同的理解,即“以艺术美引领生活美与自然美,以艺术表表现生活美与自然美”。在实际教学中,建议更多地選择经典,有代表性,有美学意义的,同时符合儿童理解范畴的艺术作品,去进行美术教学。不忘艺术启蒙教育之初心,即为儿童打开“艺术”之门,学会欣赏不同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Donald Burke. On the Dialectic of Natural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9.8
[2]Allen Carlson. 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M].Art and Architecture. Routledge 2002.9
[3]朱光潜.谈美[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5
[4]康德.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
[5]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R].中国教育部,2012. 10
作者简介:
王晓丽(1978年2月-),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幼儿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