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经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意外拔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09 07:56:42郭淑芸刘会玲纪丽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溶栓导管效应

郭淑芸,毕 悦,刘会玲,张 玲,纪丽平,苏 丽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近年来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1],当病变动脉内有不稳定血栓存在时,为了提高靶血管开通率,腔内导管溶栓术成为主要和首选的治疗手段[2]。只有将溶栓药物经导管侧孔均匀灌注到血栓的部位才能达到溶栓治疗的最佳效果。一旦发生意外拔管,会导致给药部位不准确,延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预防意外拔管的发生是导管溶栓治疗工作的关键。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属于风险评估方式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临床上加以应用,能够预防风险的发生[4],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5]。本研究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经股动脉穿刺导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9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汪忠镐血管外科学》[6]中关于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导管溶栓治疗符合《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疾病溶栓治疗争议与规范化实施》[7]的治疗标准。患者既往无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纳入前1个月内未进行外科手术。排除介入穿刺血管出现夹层或血管壁损伤者、肝肾功能异常者、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要求。按照手术顺序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3~69(48.7±11.4)岁;病程1~93(76.4±13.2)d;Fontaine分期:Ⅱ期31例,Ⅲ期9例;置管侧肢体:左侧23例,右侧17例;置管时间1~5(4.1±1.2)d。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1~68(47.8±12.1)岁;病程1~97(77.2±12.9)d;Fontaine分期:Ⅱ期30例,Ⅲ期10例;置管侧肢体:左侧22例,右侧18例;置管时间1~5(4.37±1.29)d。2组患者年龄、性别、置管时间、置管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管外科常规护理,护理过程中应用我院自己设计的相关评估表,对各种感染、意外拔管风险等进行有效评估,病房内悬挂防止意外拔管的警示标志,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密切观察溶栓导管固定情况,穿刺点有无出血以及患肢皮温、皮色、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案进行护理。①成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共7名,病区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责任护士,小组成员经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等相关知识培训,全部考核合格。②规划溶栓导管护理流程:首先对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关于溶栓导管护理的流程,分析意外拔管的因素展开风险评估;最后,绘制流程图,将潜在的失效模式全部展现在流程图中。③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置管溶栓术有关的护理知识以及溶栓导管和导管鞘的固定方法,实施有效的优化策略,并落实到临床工作中。④实行导管评估体制:为了使得护理工作更加规范,所有置管患者都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数值明确患者的风险属性,展开相应的护理方案。⑤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制定导管溶栓健康教育手册,责任护士床旁一对一示范指导,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健康知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溶栓导管留置的作用、意外拔管可能导致的危险,让患者自身加强重视程度,同时要注意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1.3观察指标

1.3.1意外拔管率和对危险因素认知率 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意外拔管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计算患者对意外拔管危险因素的认知,计算认知率。

1.3.2护理满意度 根据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评定护理满意度情况,合计10个条目,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人文关怀及心理支持。每个条目10分,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5分;满意:90~94分;基本满意:80~89分;不满意:<80分。

1.3.3护理质量 根据我院制定的各项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评估,包括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每项条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质量越高。

1.3.4患者总体生活质量 置管溶栓前后,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每个条目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2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及对危险因素认知率比较 试验组意外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危险因素认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经股动脉穿刺溶栓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及对危险因素认知率比较 例(%)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5%(37/40),对照组为65.0%(2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护理质量比较 试验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经股动脉穿刺溶栓患者护理质量比较分)

2.42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比较 2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各条目分值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试验组各条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经股动脉穿刺溶栓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 论

意外拔管也称为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包括患者在没有经过医生以及相关护理人员允许的情况下自行拔管,患者的恢复状况不满足拔管体征的自行拔管,也包括由于医护人员工作失误而进行的拔管。在需要留置导管的患者中,意外拔管是护理人员着重需要关注的,因为意外拔管在使得护理工作难度增加的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患者的痛苦,更有甚者会导致病情加重,危及生命安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质量管理方法开始被各大医院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是风险评估方式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能够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避免意外情况出现的目的。在临床上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预防股动脉穿刺溶栓导管意外情况的出现,护理工作主要进行6个环节:明确主体、建立团队、规划流程、分析危险因子、设计行动方案以及效果评价[8]。通过这6个环节,能够将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预先知晓,并且通过失效模式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到导致风险的成因,提出防范措施并加以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危险因素认知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用于经股动脉穿刺溶栓患者能降低意外拔管风险。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案是将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患者意外拔管先视为一种较高的危险因素,通过分析相关因素,制定护理流程图,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然后根据它展开有效护理干预[9]。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中的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护理经验是护理流程规范化的重要因素[10]。武艳等[11]调查研究发现责任护士与患者沟通的越全面,患者掌握的管路相关知识越好,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就越低,患者的满意度就越高。本研究制定了导管溶栓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和家属熟悉导管留置的作用和意外拔管可能导致的负面结果,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用于经股动脉穿刺溶栓患者不仅可以减少医患纠纷,同时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综上所述,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预防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患者意外拔管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降低患者意外拔管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更高,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安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溶栓导管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3:40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