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中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1-04-06 20:18吉喆崔艳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重大疫情实践路径

吉喆 崔艳龙

摘 要: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需要充分的物资保障,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其公共精神的彰显和培育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精神利器和重点任务。疫情应对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突出表现为理性与冲动并存、网上与网下联动、坚定与困惑交织等基本特质。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体现了新思想对青年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诉求,彰显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吁求,促进了大学生成熟成长与全面发展。回应与契合时代要求,激发与融入时代课题,耦合与超越时代现状是疫情防控工作的致思取向和践履指向。

关键词:重大疫情;大学生公共精神;时代意蕴;实践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1-0137-06

重大疫情下做好防控工作是全社会的首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精神的激扬与勃发不仅着眼于疫情防控,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吁求,更是新思想对青年理想人格形塑的逻辑使然。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指具有独立主体人格的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所具有的以利他取代利己、主我超越自我、认知参与并行,以关照他人的精神状态和整个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为价值皈依,关切公共卫生事务、存眷社会公共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纵深感是衡量新时代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发展、青年成熟成长的重要标尺。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在外界综合因素影响下渐趋式微,进一步深化公共精神逻辑构成认知,激发和培育公共精神是大学生对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对防控责任的确切把握,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认。

一、要点解析: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内涵的时代解读

大学生公共精神是公共理性、公共关怀、公共责任和公共参与的四维统筹。公共理性是公共精神的价值生发,是大学生自律慎独的认知根据;公共关怀是公共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兼济天下的情感表述;公共责任是公共精神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堪当重任的意志彰显;公共参与是公共精神的价值旨归,是大学生关爱他人的行为践履。

1.科学解构: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新意涵”

公共理性,公共精神之知的价值生发。“理性是有关公民个人道德能力的前提假定[1]。”公共理性位于政治價值和基本道德规范层面,承载着社会公共生活中一系列全民认同的公共态度、公共思维与公共行为范式。罗尔斯指出“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的善,此乃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之基本制度结构的要求所在[2]。”在举国上下打赢疫情阻击战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要以民族大义为前提,以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深刻意识到做好自我防护、维护社会秩序是为疫情防控工作尽责履职。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理性实质源于公共性,主旨在于人民性,目标在于共善性,表现为明国家繁荣稳定之大德,守社会安定和谐之公德,严个人遵纪守法之私德。

公共关怀,公共精神之情的价值取向。公共关怀是个体居于公共生活中同他人进行交往之时,体现出对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关心与维护。“正是通过交往,人们才由最初的一盘散沙的个体而粘合在一起,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共同支撑起整个社会[3]。”公共关怀要求个体必须超越私人领域进入公共场域中,以利他而不是利己的思想体现对社会集体的关照关爱,作为一种共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个体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彰显。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关怀表现为将维护社会的安定祥和与关心他人的身体健康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表征,是个体基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他人健康的深切关怀之上表现出的胸怀大局、兼济天下的思想情感。

公共责任,公共精神之意的价值体现。公共责任是个体在社会共同体中对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理性认知与情感关怀,赋予个体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要求个体将实现公共福祉作为自身使命担当,不违社会与集体的厚重期冀。因为“人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4]。”这种个人与他人的共在性要求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生存境遇,还需关照与他人共处的和谐场域。这种共在性决定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关乎整个社会和谐有序、整个疫情防控大局的成败得失。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责任表现为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自身使命担当,敢为人先,无私奉献,自觉抵制谣言,维护网络生态,坚守政治底线,提高思想认识,坚定“四个自信”。

公共参与,公共精神之行的自觉践履。“公共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认识和观念态度,更是一种实践行为[5]。”这种参与行为更多地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公共生活是公共精神产生的土壤,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领域的伦理规范[6]。”公共精神是个体在公共领域里参与公共事务,对公共规则与公共价值的认同内化,是成于内显于外的文化表征与实践。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公共精神的彰显是其现代化的精神标识。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参与彰显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积极践履中,以担任社区志愿者、在线心理疏导者、网络生态维护者、疫情一线奋斗者等工作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

质言之,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新意涵是指大学生着眼于疫情防控工作全局,立足于社会领域,以公共事务为指向,以维护他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有序为价值旨归,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打赢疫情人民战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行为方式,是集公共理性、公共情感、公共意志和公共行为知情意行的四维统筹。

2.目标架构: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三重指向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有三重目标指向,价值指向上提升大学生忧国忧民意识,重点任务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社会视野上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价值指向上,提升大学生忧国忧民意识。忧国忧民意识是无数古圣先贤、哲人智者孜孜追寻的人生目标,也是历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勠力同心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富民强的精神标识。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公共精神昭彰新时代青年的忧国忧民意识,是其突破自我藩篱,胸怀天下,心系他者,自觉担负时代使命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疫情防控工作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价值生发和快速生长提供了现实土壤和实践根基,疫情期间大学生要敢发思想之声,立时代标杆,建精神之园。大学生应聚焦时代需求,贡献知识智慧,践行使命担当,自觉参与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洪流,做疫情防控工作忠实的听从者、笃实的践履者、政策通知的贯彻者、志愿服务的参与者、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重点任务上,合力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7]。”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大学生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要认清肩负的责任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在问题指向里精准把握防控主题,在价值引领中坚持公共性思维,在植根实践里不断升华公共精神。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深切的现实关怀,聚焦疫情防控课题,以渐悟性的认识和渐进性的实践为防控工作的落实落细提供现实步骤。从宏观之维回应时代主题,立微观之域回归主体视野,以个人与国家的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整体性认识履职尽责。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彰显是“上下同欲者胜,众志成城者赢”的时代表述,是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深刻体现。

社会视野上,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社会视野。德即德性,明国家大德,守社会公德,严个人私德。疫情形势下的德就是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共守国家安全大德;智即智慧,培育大学生在重大疫情中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政治底线;体即身体,重大疫情形势下广大学生要做好自我防护,保证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美即审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的审美情趣,理性辨析和深刻洞察纷然杂陈的意识形态领域,认清问题本质,看清事态发展;劳即劳动,培育大学生躬身践履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以高度的担当意识和积极的奋进姿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以科学的传播者、心理的疏导者、防控的践履者体现大学生公共精神。

3.基本特质: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实表征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话语中的核心范畴,也是疫情防控工作的核心要旨。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体现了理性与冲动并存、网上与网下联动、坚定与困惑交织等基本特质。

首先,理性与冲动并存。从重大疫情形勢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情感表达看,理性与冲动并存是其重要特征。众多学生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理性大于冲动,积极响应国家和高校号召,严格遵守各项通知规定,做到了科学防疫。大学生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疫情。根据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课题组在疫情期间对全国45所高校的19850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科学理性地认知疫情,超过95%的同学做到自觉居家隔离、戴口罩勤洗手、不信谣不造谣,但仍有2.6%和3.8%的同学认同网络上关于疫情暴发原因的种种错误论断[9]。有少数学生忽视国家和高校在疫情期间禁止学生返校通知,私自返校,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重大阻碍。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大学生行为失范,排在前三位的行为依次是聚会聚餐及走亲访友、出门不戴口罩、不进行自我隔离[10]。”

其次,网上与网下联动。从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发生逻辑上看,网上与网下联动是其核心特征。网络社交软件和自媒体构建的群体传播模式形塑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模式、话语表达形式较之传统媒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途径更加多元。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彰显也由现实社会公共生活进入到互联网络虚拟空间,由受时空限制的狭隘领域进入到主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载体多元化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智能终端等传播介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的话题中,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认知互动和信息交换。据调查显示“87.3%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各类社会治理活动,67.4%的学生线上线下积极宣传防疫知识,25.1%的学生在线上开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志愿服务[11]。”大多数同学在风清气朗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在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范围内,不仅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科学信息,了解疫情发展动态,还在线下积极筹善款,有序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

最后,坚定与困惑交织。从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表现形式来看,坚定与困惑交织是其鲜明特征。公共精神是大学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精神世界支撑和伦理道德规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配合地方政府防控工作,贯彻落实高校各项通知。据调查结果显示“99.16%的同学高度认同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75.3%的学生疫情期间情绪平和,41.6%的学生对疫情防控充满信心[12]。”但由于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破坏性大,在疫情初期,部分学生产生了一些恐慌情绪。调查数据中有“51.9%的大学生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37.3%的大学生非常在意身体上出现的任何不舒服[13]。”

二、价值诠释: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体现了新思想对青年理想人格的价值诉求,彰显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吁求,是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适乎时代之潮流,合乎治理之需要。

1.体现新思想对青年理想人格的价值诉求

新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这一科学论断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塑造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理想人格是对人完美状态的终极关怀,是力求超越自我、自然和社会,从而达到自由自主、自觉自为的崇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青年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提纲挈领地指出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内在构成,这是青年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理想化精神状态的时代表征。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核与青年理想人格同符合契,重大疫情下,突出表现为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近期理想;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爱国情怀;明维护国家安全大德、守社会和谐安宁公德、严个人遵纪守法私德的品德修养;掌握科学权威的疫情知识,以国家安全稳定的全局视野、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与全国人民一道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彰显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16]。”此次疫情极大呼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此次疫情的暴發突显了这一科学论断的前瞻性。疫情的发生对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党中央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基础上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及时有效地遏制了疫情蔓延。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亟需跃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组成部分,其公共精神的彰显是其现代化的显相标识。激发大学生兼济天下、胸怀大局的公共精神,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共建治理共同体的时代呼声。

3.促进学生成熟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成熟成长是充满斗争和充满希望的前进与曲折的过程,还是理论教育修身和社会实践历练的过程,更是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过程。党的历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疫情是一场大考,时间是命题人,我们都是答题人。大学生要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疫情期间公共理性的发扬、公共情感的提升、公共意志的彰显和公共行为的践履是其品德提升、智慧彰显、身体健康、审美提高、实践历练的深刻体现。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个人走向集体的带有全局性、关涉未来性、聚焦本质性的重要任务。

三、化解之策: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基于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时代意蕴及现实考量,从全力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因事而新精准聚焦时代课题,积极建构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场域三维出发,提出解困方略。

1.回应与契合:全力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探寻共识点,政府信息平台是前提。政府要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强化舆论引导,建立上下级政府信息对称、责任对称、权力对称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现代化水平。及时公布信息,健全疫情信息反馈机制,构建危机应对责任共担机制,建立健全运行有序、办事高效的社会治理网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证大学生的知情权与发言权,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好意见进来、把好意见拿来、将好意见用来”,满足大学生群体合理正当的利益诉求。

把准平衡点,社会实践平台是核心。单纯的理论教育只能让学生脱离实际虚词高论,只知其是什么而不知怎么做。正如马克思所言“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7]。” 如果脱离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就会变得盲目,又如斯大林指出“理论,而且只有理论,才能使运动具有信心,使它有确定方针的能力[18]。”公共精神的培育要遵循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二者结合是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最佳契合点。社会提供大学生公共精神发挥的实践平台,以社区志愿服务、人口流动排查、公众场所疏散、在线建言献策等形式,让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和以关怀天下为胸怀担当的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蕴得以彰显。

明晰诉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利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9]。”疫情形势下,高校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帮助其坚持党性原则,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源与流的关系上讲清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激发兴奋点,个人躬身践履是重点。政府搭建信息平台、社会提供实践场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实践和理论上保证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发挥,但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躬身践履。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20]。”个人只有掌握公共精神的实质精髓,内化为自身信念,外显于社会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公共精神融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共领域道德伦理原则与思想行为规范时,要站在利他视角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道德考量与价值判断。疫情期间,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和做好防护前提下,投身疫情防控志愿工作。

2.激发与融入:因事而新精准聚焦时代课题

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要因事而新精准聚焦时代课题,因时而进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因势而化主动转变防控模式。以知为切入点,保持公共理性;以情为着力点,深化公共情怀;以意为关键点,强化公共意志;以行为落脚点,保证公共参与。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崇尚权威,遵守规定,保持公共理性。从认知上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呼吁学生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告诉学生疫情并不可怕,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病毒,不因过度担忧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困惑。防疫的关键更在于防“抑”,各单位要及时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常识、开展心理疏导讲座,为学生的理性认知筑牢根基。

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宽容、多理解,深化学生对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关爱他人的深刻情感。突发的疫情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正面大力宣传抗疫榜样人物事迹,激发学生战胜疫情信心。

科学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重大疫情的管理措施与医疗方法,整理归纳历次疫情或者灾难中施之有序、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让学生坚定在党中央领导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实施过程化管理措施和精细化管理办法,搭建协作型防控队伍和交互式实践指导,把好防控工作“四个度”。即敏锐预判,抢占先机有速度;科学研判,统筹部署有高度;守护有我,关爱学生有温度;认真负责,执行落实有力度,不断强化学生取得“战役”胜利的决心。

积极引导学生在隔离期间要“动起来”,思想动起来,更要在行为上动起来。一切行动听指挥,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做到“停课不停学”,隔山隔水不隔爱,封城封路不封心。自觉自愿参加社区、基层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积极维护风清气朗的网络舆论生态空间,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盲从、不跟风、不抢购。未经学校通知坚决不返程,尽职履責,力所能及做好防控工作。

3.耦合与超越:积极建构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场域

重大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关键要从机制聚焦、方法聚力、话语聚合三个方面下功夫。

从机制聚焦看,动力机制、联动机制、长效机制同向。机制是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功能、构造及其相互关系。动力机制的建立是疫情防控形势下的首要工作,动力机制要以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导向。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以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等现实状况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开展在线教学、网络宣传、心理辅导、社区服务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公共精神。充分调动高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基层党支部、年级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疫情防控实践场域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发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各单位需要总结归纳疫情防控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相结合,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有效机制。

从方法聚力看,主题教育、典型选树、心理疏导同构。方法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为完成一定任务的自觉运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与生态教育,充分挖掘此次疫情中的育人因素,大力宣传医护人员和最美逆行者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深刻的家国情怀。将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具象化、生活化、生动化,突显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集中性、感召性和鲜明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铸牢科学信仰,铸就精神家园,重构独特的精神世界[21]。”利用互联媒介宣传奋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感人事迹,通过典型选树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激发大学生敢于担当、胸怀大局的公共精神。

从话语聚合看,话语主导、话语转化、宣传媒介同行。话语是情感抒发的重要表达形式。疫情防控形势下话语主导是关键,紧跟目标是重点,坚守阵地是责任,稳住人心是底线。话语主导要做到“精准防、严格控、有效导、及时调、科学判、务实管”六大要求,保证党中央下发的疫情防控工作通知的权威性。话语主导并不是独言独语的话语垄断,而是众声交汇的话语场域。有效提供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发声、发好声、好发声”,积极建言献策,打通话语隔阂最后一公里。话语转化是将权威性、官方性、科学性的疫情防控通知与防控知识常识向通俗化、生活化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是“元叙事”与“微宣传”的结合,是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理性话语与学生学习生活中日常话语的张力平衡。宣传媒介是疫情信息的传声筒,将官网与官媒、微信公众号与自媒体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宣传疫情防控小常识。通过超星调查问卷、在线疫情知识答题、网络心理咨询辅导、学生每日健康打卡等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解惑,从而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场域,使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节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春.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J].学术研究,2008(4):46.

[2]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26.

[3]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9.

[4]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38.

[5] 秦菊波,李冬.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2(2):114-118.

[6] 秦树理.自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途径[J].中州学刊,2007(5):137.

[7] 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N].人民日报,2020-01-20(1).

[8][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9][10][11][12][13] 孙楚行.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研究——基于全国45所高校19850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0(4):43,44,44,44-46,46.

[15]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1).

[1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3.

[18] 斯大林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0.

[1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0.

[21] 谢新峰,张鑫凝.刍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时代新人的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120-124.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20-03-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培育机制研究”(18JDSZ3014)

作者简介:吉 喆(1983—),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

崔艳龙(1994—),男,内蒙古锡林浩特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重大疫情实践路径
讲真话机制担责机制实干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
重大疫情下的基层治理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重大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任务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