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内涵、生成与实践

2021-04-06 04:12张茂林康秀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涵实践教育

张茂林 康秀云

摘 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教育实践。深刻认识这一内涵,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入手。事实上,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源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以及当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坚持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教育;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内涵;生成;实践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0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9749(2021)01-0019-05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仅需要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考卷,更要答好“为谁培养人”的考卷。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再次重申,把“四个服务”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凸显了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一、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内涵

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发展,更要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事实上,把握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内涵,揭示二者统一的客观、固有的必然联系,是正确认识这一命题并指导实践推进的前提基础。

1.教育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

“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不仅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深刻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同时,教育领域的改革又是基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更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机会、提升人民的素质、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党和国家的教育需要与人民的教育诉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通过办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提升民族整体素质、促进国家兴旺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人民对教育事业最为根本的期待所在。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坚守为党和国家服务与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相统一。

2.教育的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和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高度一致的,并且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3],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执着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针对人民“期盼有更好教育”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教育实践中始终表达和努力实现人民的意志和教育主张,这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前提,也是坚持教育为党和国家服务的前提。

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是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形成、主体能力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真正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事业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只有真正彰显人民利益,教育事业发展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只有真正回应人民诉求,教育改革才能水到渠成,为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贡献更大力量。

3.教育的党性是人民性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党基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最广泛和最长远教育利益基础上的整体布局与统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6]不仅高等教育需要如此,在教育领域的任何场域、任何环节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意志。其“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7]于教育而言,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确保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教育实践。教育领域始终聚焦破解教育治理难题、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教育领域的实践和改革过程就是满足党和国家发展需要与满足人民教育需要的统一过程。社会主义伟大教育实践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坚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8]与此同时,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增进全民才学、促进全民发展、推进全民幸福的过程。可以看出,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怀深厚、品德修养高尚、奋斗精神饱满、知识见识丰盈、身心健康发展、审美育美自觉、劳动技能出众、综合素质突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生成

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紧迫的现实需要。

1.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教育从来不是经济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而是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10]在奴隶社会,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正规的教育,而非统治阶级的人民只能接受长者“言传身教”的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不仅表现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差异,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要根据不同的身份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中国历史上的科考制度,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教育“金榜题名”,改变人生命运,但其实质是宣扬统治阶级意志、为阶级统治服务。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虽然废除了封建教育严格的等级制度,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覆盖范围,但普通民众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受教育的机会、程度显著不同,正是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教育民主”难以真正实现。

坚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深入分析教育的本质可知,教育最为显著的目的,一是满足社会需要,“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二是实现对人的培养,即根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質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1]集合体,是书写历史、创造文明、培育精神的“人民”,对人的培养过程就是满足人民教育需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党和人民教育利益的高度一致。

2.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彰显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这里(指苏区)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12]《在抗大应当学什么》一文中,他又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13]为了坚守这种立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1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蕴含着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深刻内涵。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197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修改的《宪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和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还体现了教育惠及全民、提高全民素质的人民性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6],并在深刻把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基础上,围绕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集中体现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九个坚持”重大论断之中,深刻揭示了教育事业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基础上,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人民立场。

3.当代教育事业发展更加需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处于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站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的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应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教育领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正是教育领域培养的数以万计的人才推动着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7]人才资源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的关键因素,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需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18]同时,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既需要外在的物质满足,也需要内在的精神满足,即自我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这就更加需要推动和促进教育事业真正实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此外,破解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坚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当前,“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没能在教育领域完全杜绝;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尚在健全完善之中;教育公平以及完善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提升。破解这些教育领域现存问题,都需要发挥教育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可见,当代教育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培养造就一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坚持教育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厘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更需要探寻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基础

教育事业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必须始终坚持并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要有效防范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的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是清醒的。但同时,仍然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错误的思想认识。对于这些错误认识和现存问题,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坚守马克思主义,为坚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进一步强化思想基础。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体系完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宣传,将马克思主义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之中,用“中国话”“百姓话”讲马克思主义。要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力度,讲清楚其理论渊源、形成过程、思想实质和实践方法。

再次,要把教育领域打造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教育领域要着力让广大师生更加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尤其要教育引导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信,把教育领域打造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2.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巩固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基础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9]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教育工作、坚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坚守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教育领域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持续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坐标中审视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更好发挥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

其次,完善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要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意志转化为教育领域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对学校教育全面领导体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掌握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再次,进一步加强教育领域作风建设。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回应群众的教育呼声有机结合,进一步巩固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基础。

3.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筑牢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群众基础

坚持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必须充分满足人民的教育利益和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首先,要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教育的人民立场,是党发展教育事业的初心,是为人民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为每个人人生出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条件。落实教育的人民立场,要坚持人民满意与尊重规律相统一、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统一、厚植优势与补齐短板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20]

其次,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配给,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及特殊群体教育的短板,加快招生考试改革步伐,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提升就业工作水平,真正让教育公平更多、更好地体现于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之中,进而促进和带动社会公平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

再次,以人民满意作为办学育人的终极指向。要把人民的拥护和赞成作为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让人民满意不是简单的某一部分人或者某一群体的满意,而是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举手称赞、拍手叫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蛋糕”惠及亿万民众。

4.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时代教育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了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使命担当。首先,要持续深化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体认。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职员工、所有教育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最大范围的教育合力。这就要求教育领域的党政干部、教师队伍、管理服务人员都必须深刻领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内涵,明晰肩负的立德树人使命,并将其贯穿于本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细微处入手,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

其次,要堅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德”与“才”的关系,坚持育德和育才有机统一,将引导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21]

再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教育领域的评价要围绕立德树人成效来展开,尤其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以及整个教育领域的规划设计都要以此确立指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方式,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以科学的评价结果指导相关工作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17]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7][16]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3]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5][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20.

[6][8][1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5.

[9][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

[13][15]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119,226.

[14]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1083.

[20] 杨兆山,陈煌.坚持办教育的人民立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7.

[21] 佘双好.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及基本观点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7-12.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20-1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研究”(18AKS022);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513号)

作者简介:张茂林(1983—),男,四川泸州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研究生院教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康秀云(1971—),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

猜你喜欢
内涵实践教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