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助力学生法治素养提升

2021-04-06 19:46董玉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季子居民身份证反例

董玉华

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法治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的能力,运用得当会有利于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1.基于学生主体认知选取教学案例

在选取案例时,教师首先要基于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而对案例能否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教师课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别学生“案例试读”的方法,了解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接受程度,从而对案例内容进行调整。其次,注意凝练案例核心内容,力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呈现案例。一个完整的法治案例往往细节描述非常详细清楚,在教学时,由于时间、学生认知经验等限制,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浓缩和概括。从而力求用简短概括的语言呈现案例,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要点进行分析。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居民身份证”一课时,以认识居民身份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身份证是中国公民身份的证明,能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学会保护居民身份证上的信息。课上,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身份证上公民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个人公民信息的意识,老师选取了三个法治案例,下面是其中之一。

案例:武汉人路女士给远在英国留学的外甥汇去6万多元学费,结果上当了。原来,那个是骗钱的账户,是王某用陈某的身份证在湖南一家银行开的。那么,王某和陈某是不是一伙的呢?经警方找到陈某调查后得知,陈某打工时遗失过身份证,后来挂失后补办了。而且他从未去过湖南,更不认识王某。此后,路女士将湖南那家银行告上法院索赔。法院认定被告银行存在过错,且与路女士的损失存在因果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应承担40%责任。路女士在转账时未尽谨慎义务,是导致其受到损失的主要原因,自身应承担60%责任。

这是一个不适宜的案例,原因有两点:一是案例的选取没能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认知经验;二是案例中人物关系较多,情节较为复杂,不利于学生理解、判断和分析。

2.基于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进行案例再造

案例再造,一方面可以将内容繁难的案例变得浅显,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为鲜活的法治教育资源引入课堂。

例如,“我的表情我做主”就是将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了编辑,并通过案例的反复再造使其形式更加生动活泼的一次尝试。这个案例讲述的是,作为学委的李梦琪(化名)于周六晚在小组微信群内讨论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对在群里故意捣乱的季子嘉(化名)给予警告。季子嘉为了让李梦琪出丑,把李梦琪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发在了群里。他的这种做法引来了其他同学对李梦琪的嘲笑,因此二人矛盾激化,李梦琪也因此退了群。季子嘉卻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只是开了个玩笑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李梦琪却认为,他这样做侵犯了她的肖像权。老师利用此次事件设计了“模拟法庭”活动,开展“肖像权”的法治教育,“表情包”事件才得以圆满解决。最后,这个法治案例还被改编成情景剧,在全校进行展播。

3.基于正面引导恰当使用正反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反例是必不可少的,反例与正例同样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但是,在运用反面案例时,要注意正面梳理和引导,从而说明正确的道理;运用反例时还要注意不宜过多,否则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形成错误的认识。

例如,以下情况就是不适宜的。“正确认识广告”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9课。该课是第二课时,涉及“广告都可信吗”“学会识别广告”两个板块,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广告现象,了解并分辨广告宣传,学会辨识广告信息,做个聪明的消费者。在这节课中,老师选取了1个正面案例和3个反面案例。反面案例过多,会让学生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虚假广告无处不在,偏离了本课的核心价值。

4.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呈现案例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思考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对形象化的事物或现象更感兴趣。所谓形象化,一方面指具有具象特征的视觉化的事物,另一方面则指具体化的生活情景。所以,案例呈现时,如果以视频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会使案例更加鲜活生动、易于理解。例如,“认识居民身份证”一课,教师在案例呈现中采用图片加文字表述的形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加深了学生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季子居民身份证反例
几个存在反例的数学猜想
论季子的贡献和文化学影响
My Wishes
活用反例扩大教学成果
身份证丢失或被盗将即时失效
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需要多长时间?
建立居民身份证丢失招领制度有什么规定?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阅读机具行业应用方案
对称不等式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