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道
[摘要]陶西平先生的一生,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幼儿教育、教育规划、教育立法、教育决策咨询、国际教育以及教育科学等领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成为我们认识当代教育家的风范与境界、追求教育创新发展的光辉典范。本文回顾梳理了陶西平先生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的贡献,并窥探其身上彰显的教育家特质,以此缅怀陶西平先生。
[关键词]陶西平;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家
[中图分类号]G52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陶西平先生不幸于2020年5月19日去世。噩耗传来,北京各类教育机构乃至全国教育界的痛悼之声不绝于耳,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由衷的哀思和缅怀。陶西平先生(以下简称“陶老”)在其60余年的辉煌教育生涯中,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幼儿教育、教育规划、教育立法、教育决策咨询、国际教育以及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实践创新、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与学术创新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成为我们认识当代教育家的风范与境界、追求教育创新发展的光辉典范。因此,回顾陶老的教育人生并从中领略其作为教育家的境界、方法与人格力量,对于我们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本人因工作关系在过去近20年间有幸在很多场合聆听陶老的主旨演讲,随他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并有很多机会近距离感受他的非凡学习能力,前瞻、务实又极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超强的知识建构能力以及极具感染力的人格特质。在此,我谨以亲身参与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为例,缅怀陶老为指导和推动这项教育创新所作出的非凡努力和卓越贡献,并分享我亲身感受到的陶老作为一代创新型教育家的特质。
1.确定教育创新的价值定位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新实践与研究源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史根东博士于1998年发起并在一批中小学实施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下简称“EPD”)课题。2002年初,陶老首次参加“EPD”业务活动,就十分敏锐地判明这项探索的巨大价值。他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正在成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应当成为新一代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有必要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他殷切地勉励课题组同志:“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广泛的事业,可能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还指出,“EPD”项目实质上是一项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实验。陶老的讲话言简意赅、高屋建瓴,揭示了这项革新的深远意义与发展愿景,让课题组全体同志备受鼓舞。①
陶老不仅是一位具有高度洞察力的教育领导,他还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由“环境人口”等与人类发展攸关的问题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趋势,最终确立“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即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以下简称“ESD”)这样一个极具前瞻价值的教育发展视角,进而彰显教育在推动未来公民素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陶老郑重指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新世纪全球的教育目标。从可持续发展教育到‘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新的功能定位。在某種意义上,教育又开始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②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与史根东博士学习之后深切感到,陶老实际上是积极回应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借助人才培养的革新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陶老不仅为“ESD”项目确立了全新的价值定位,而且身体力行地宣传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他始终坚持参加“ESD”系列国际会议、国家级讲习班及项目专门会议,倾听国内外实践与研究报告,并亲自作主旨演讲。他还结合“ESD”项目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的不同阶段及时提出前瞻性、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迅速发展成为包括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在内的一千多所中小学参与的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基础教育领域旗舰项目,中国的实践创新团队由此跻身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军。
2.为教育创新实践提供前瞻引领
回顾起来,陶老为了推动“ESD”发展主要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指导。首先,他提出“四个结合”原则,即将“ESD”与观念转变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德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还热切期待“ESD”项目不断推进观念的转变、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规范、环境的建设和评价的改善,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创新。
陶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课堂教学的变革。为了避免教学实践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命运,陶老分别就与“ESD”项目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变革、教师能力发展以及经验总结等关键事项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他经常深入北京及各地“ESD”实验学校,实地考察项目实施情况,所到之处总是对于“ESD”教学实践予以高度关注,热情肯定基层学校和具体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创新经验,悉心指导并帮助校长和教师总结经验,还借助各种场合讲话及文章方式进行传播。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北京教科院研究人员汇聚基层教学创新经验编制了《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和与之配套的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2006)。
陶老高度关注“ESD”作为教学创新的持续发展,从创新方向、实践策略、组织保障和深化实践等方面为“ESD”不同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指导。项目伊始,他就建议基层学校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统一、观念转变与行为改变统一。随着创新实践的深入,他聚焦学校课程及专题教育,鼓励“ESD”倡导的价值观融入各科教学和学校开展的可持续消费、节能环保、文化遗产保护、消除贫困、代际公平和生态文明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养成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相一致的意识、能力与行为习惯,并强调可持续发展教学应追求观念转变、情感培养、行为规范、评价完善等支撑行为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
陶老的贡献还在于,他在自身繁忙工作日程中,总是挤出时间出席“ESD”的国际会议和国家级讲习班,努力以全新视角为“ESD”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指导。他非常善于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力在各类会议以及国内外考察交流的场合,主动宣讲中国“ESD”的创新实践及其价值,争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国内外教育同行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认可和支持。
3.不遗余力推动“ESD”深化发展
他多次表示,希望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一定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基础工作,即“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专题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他热切期望基层项目学校,注意积累更具体、更生动、更有科学创新价值内涵的教师案例、学生案例和学校发展案例。在2012年“ESD”全国工作委员会春节团拜会上,他又重申应当从强化价值观教育、深化对于“ESD”的认识、全面渗透学校课程以及探索更多实践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化。2014年,他回应“ESD”取得阶段性发展的实际,又提出需要开展“ESD”相关理论研究、开展社会宣传、加强实践探索、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2015年10月,他再次重申实施“ESD”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①。
4.揭示“ESD”国际化与本土化互动发展机制
陶老在“ESD”实践探索基础上,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进行了高度总结。他指出,中国“ESD”是中国教育工作者“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融入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眼于推动中国的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的一种本土化设计,来推动中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此,他将中国“ESD”特色实践简要表述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四项建设”,那就是: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强调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化与多样性、尊重环境与资源;以环境资源教育和国际理解/多元文化教育为重点;着力从课程、环境、文化、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①。他对于“ESD”基本特征及价值的高度概括至今仍然具有高度指导意义。
更为难得的是,他在2014年就从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发展视角深刻指出,“中国要在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由‘贯彻型向‘主导型发展”,“用中国的、经过实践证实的特色经验来影响世界”。②我深切感到,陶老就“ESD”项目国际化与本土化互动发展所作出的论断,不仅指导了这项兼具国际化与本土性的教育创新,也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参与国际合作的客观进程及不同角色,至今读来仍然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具有普遍指导性。
事实表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这项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创新在价值定位、发展方向、推进策略、实践方法和持续发展等重要环节都深深得益于陶老的教育视野与具体指导。同时,陶老自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赋予全体参与“ESD”创新实践人员以不懈进取的力量。可以说,没有陶老的领导和推动,就没有中国“ESD”创新事业的辉煌。
5.身上彰显的教育家精神激励并将继续激励我们推动“ESD”创新实践
熟悉陶老的人都非常清楚,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杰出教育家,“ESD”只是他所领导和扶持的许许多多的教育创新中的一个具体案例。陶西平先生全程指导中国“ESD”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发展的案例,也真实显现出他作为一位众望所归的中国教育家的基本特点。回望他在过去近20年围绕推进中国“ESD”所做的努力,在我看来,陶老作为充满创新活力和教育智慧的教育家,最值得我们后人崇敬和学习的主要是他善于借助实践创新推动教育与时俱进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担当,最能给予我们启迪和激励的是他作为教育家的敬业精神、科学态度和人格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超强的学习力。他不僅勤于常规学习,还善于借助现场考察、人际交流、在线学习、会议报告、报告撰写等方式,不断充实自身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凡是认识陶老的人都十分期盼聆听他娓娓道来、常讲常新的主题演讲,阅读他深入浅出的教育文章,而且每次都是那么鲜活而富有哲理。他正是以终身学习的亲身实践为我们作出了如何与时俱进的示范,可以说,他总是以自身卓有成效的学习激励着每一位与他有缘相识的同志!
永不停歇的创造力。陶老的教育生涯充满着变革创新的追求与成就。无论是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还是方法论创新方面,他都率先垂范、堪为典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很多教育改革举措都是在他的领导或推动下出台的,很多学校的特色创新都得到他的激励和指导。实际上,首都教育界的很多领导、校长甚至许多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背后都有陶老的影响。我曾与原崇文区景泰小学开展的应用“唱歌学英语”理念与方法改进全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也得到陶老充分肯定,他还建议学校将“快乐英语天天唱”改为“快乐英语人人唱”。2015年7月,陶老发表了《走科学化的中国幼儿教育道路: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主题演讲。①他在缅怀陈鹤琴先生创建的“活教育”及其现实意义时还热情鼓励大家说,创新不见得都要做大事,能够做“微创新”就很不错。
勤于思考,勤于笔耕。陶老在追求实践创新过程中也勤于笔耕,完成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成为他将教育实践知识化、教育思想文本化的有效方法,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源。仅仅在“ESD”专项领域,他亲自完成的文稿便有30篇之多。我有幸见证陶老六篇文稿的问世,回想起来仍然十分难忘。每次精彩报告之后他总是不遗余力迅速完成相应文稿。个别时候来不及亲自完成,他一定要在我们整理的文稿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正是这些丰富的成果记录了他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与知识建构过程。创意、做事、演讲、写作的确是陶老作为教育家的学术发展方式。
极富感染人、激励人的人格魅力。陶老与人相处,无论对方资历深浅、背景如何,都能够待人谦和、虚怀若谷、充满友善而不失风趣,很快便能赢得大家的信赖和追随,因此也使他积累了广泛且厚实的人脉资源。让我难忘的是,2005年配合全国人大修订义务教育法需要随他一起去南美考察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与实践。陶老的国际视野和教育智慧赢得了巴西和墨西哥两国教育领导人的高度赞赏,他的幽默风趣也使我们紧张的行程充满了情趣。他回国之后很快便亲自撰写并率先发表了考察报告,这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十分汗颜。陶老十分注重情谊,总是关怀每一位同志。多年来,他与我每每相遇总是关怀备至,每逢新年他总是发来问候、祝福信息,让我在惭愧中充满感激。即便是到了2019年年底他本人病重住院仍然留语音传递关怀……这一切都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弥足珍贵的记忆。
我们今天缅怀陶老对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创新过程的悉心指导及他作为教育家的优秀品质,目的在于继续推进这项创新事业,并不断提升我们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能力。
由衷祝愿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同志们接过前辈手中的创新旗帜,为培育陶老生前倡导的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