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镕 张尚金 吴建国
(常州延陵季子文化研究会,江苏常州213161)
提 要:文章从文化学角度论述了季子文化的独特性和进行季子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认为:季子文化是以季子诚信、礼让品行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独树一帜,季子是一位影响世界文化的人物,《左传》《史记》等大篇幅描述季子事迹,江苏各地的季子文化遗迹和纪念地是珍稀文化资源,发掘和研究季子文化意义深远。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时期是重要一环。在春秋文化中,季子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季子的道德贡献被《公羊传》称为“贤”,为天下所望,“南季北孔”在客观上成为春秋文化格局中的圣贤。《左传》《史记》等史料大篇幅记载季子,从文化学角度看,季子是一位对华夏文明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发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没有季子文化。
季子,名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生于公元前576年。季子16岁时,吴王寿梦欲传位于他,季子首次让国。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元年),季子第二次让国,外出避嫌,遇樵汉披裘公,遂避耕于延陵。公元前547年,季子被封于延陵(《史记》所载时间可能有误)。公元前544年,吴王夷昧使季子聘于中原,为新国君通好。季子经徐国、鲁国、齐国、郑国、卫国,一路留下“请观于周乐”“挂剑于坟松”等典故。公元前543年~前542年,季子被加封于州来(今安徽境内)。公元前527年,季子第三次让国。公元前515年,季子在嬴、博之间葬子,其时“孔子观礼”。因吴公子光命“鱄设诸”刺杀吴王僚,季子回,复命哭墓,复位而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季子“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吴王夫差十一年(前485),楚伐陈,季子“大义救陈”,此年季子91岁。
季子是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楷模,他一生的许多故事,被颂为美德流传下来,如:“三让王位”被誉为“至德”,“挂剑于坟松”被誉为“中国诚信第一人”①,人们称他为“吴地最重要的始祖之一”(苏州市沧浪亭“五百贤祠”,季子被列为第一)、“中华优秀传统圣贤文化的最典型人物之一”②。
季子是思想家,他首次让国之“理”,他“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自处。宝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③的话,体现了礼法相济、为政尚俭等思想理论和安民为先的政治理想,思想与哲理共显。
季子博学践问,他“请观于周乐”的言行使他获得了“政论家”和“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鼻祖”④等称号。
季子的一些事迹还被作为成语流传,如“枣树挂钱”“拾金不昧”等,一直在民间传颂不衰。
相传,闻知季子死后,孔子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由其弟子带来,季子后人将其刻于石碑立于墓前,世称“十字碑”。
最新破译的《上博楚简·弟子问》一、二号简:子曰“延陵季子,其天民也。”孔子赞美季子是一位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真“天民”!
《春秋榖梁传》记载:“延陵季子之贤,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
《史记》称季子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⑤的人。
《左传·襄公十四年》:“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用90字记载季子之事。
春秋左丘明《左传》在《襄公十四年》《襄公二十九年》《襄公三十一年》《昭公二十七年》《哀公十年》等篇中多次用大量文字记载了季子的事迹。
司马迁《史记》“世家”记载诸侯封国、演变的历史,其第一篇即为《吴太伯世家》,其中重点记载了季子。《吴太伯世家》全文4700多字,纵横吴国600多年,其中对季子一人的叙述达1600多字,占全文1/3多,尤其是在篇末,司马迁作了“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⑥的史评。
阅读《左传》对季子所记,不难发现:中原各国给予季子的是赞赏和颂扬,这些史实,印证了季子美德在当时的影响范围超越了吴国,影响了中原各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以较大篇幅、沉重的文字,通过突出季子在吴文化中地位、突出吴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突出了季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原文化浸达于海隅南国是不容置疑的,但季子文化反哺中原文化也是不可否认的。除上述史料外,还有一些史料可供我们发掘、论证。
21世纪以来,《上博楚简·弟子问》一、二号简被破译,其整篇内容叙述的人物便是季子,是孔子对季子的尊敬和赞美。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论语》中“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的典范和“孔子删诗”之启发等来自于季子的言行,人们称之为“启圣”⑦。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教授2014年文:“季子文化也是全中国、全世界、全人类的。”⑧
在春秋文化中,季子以诚信、善让等美德为天下仰望,被世人颂扬,《公羊传》谓之“贤”。在哲学和思想层面,孔子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史称儒学,被公认为“圣”。所以,季子和孔子在当时都是声名远播、影响深远的人物。从地理分布看,“南季北孔”在客观上成为春秋百家争鸣文化格局中的圣贤。
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认为“季子文化独具特色”⑨,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张荣明则进一步认为“孔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季子的影响”⑩。
在这里,我们不妨简要理一理季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孔子(前551-前479),季子(前576-前485)早于孔子25年生。公元前515年孔子观季子“礼”时,季子61岁、孔子36岁,其时孔子“而立”之后正做着“礼”的营生。孔子“五十知天命”之时(约公元前500年),季子76岁躬耕于延陵。之后,孔子周游列国、复周礼传弟子。
可见,孔子思想大成于“知天命”之后。那么,是什么让孔子在“而立”“不惑”后下定决心要行“克己复礼”之“天命”?毫无疑义是当时你争我夺的诸侯世风。这种道德上的失落为孔子所痛恨。
季子诚信、三让等美德体现了“德义为本,礼为用”的道德思想,所以,孔子对季子发出“天民”的赞叹,这是孔子对季子道德人格的全面肯定,是对季子思想的由衷认同。
由此可见,所谓“启圣”,其实是孔子寻求礼理的主动行为,是圣人在季子道德家形象光耀中原时的主动感悟,是圣人对季子道德高地普世价值的主动运用。
季子和季子文化是华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左传》《史记》等还记载:季子与他同时代的政治家,如晏婴、子产、蘧伯玉、叔向等有过交往,报以赞叹。时人以季子为望。
孔子一生四次盛赞季子:(1)赞美季子是真“天民”,《上博楚简·弟子问》一、二号简:子曰“延陵季子,其天民也”。(2)赞扬季子为“吴之习礼者”,(西汉)戴德、戴圣著《礼记·檀弓·孔子观礼》:“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3)赞叹“季子能以义正人”,《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4)赞颂季子为“君子”,相传季子死后,孔子手书“十字碑”文。(明)缪昌期著《延陵十字碑论》:“至季子卒而夫子手题其墓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后世赞颂季子的诗文不计其数。如徐国人民以《徐人歌》以诗歌赞颂季子。班固、王维、李白、范仲淹、董仲舒、包拯、苏轼等众多历代名家颂扬季子。乾隆皇帝御制《祭吴季札文》,表彰季子品德,树立季子为楷模。他先后五次谕祭季子,并题写“清徽绳武”御匾。现代,学术大家专著盛赞季子,吴恩培著《吴文化概论》:“季札是儒家的先驱”,范培松等“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鼻祖”,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周末第一文化大使”⑪。
季子遗迹和季子纪念场所至目前有37处,分布在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徐州、宿迁及安徽凤台、山东莱芜等地,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近年,涌现了一批研究季子的专著:周群《季札评传》,徐敏《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上古圣贤季札》《延陵季子的故事》,谢达茂等《延陵季子文史资料集》,沈建刚等《季札的故事》《延陵季子研究文集》《季札躬耕吴下里》,王继宗《常州让德文化史》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季子思想、传承季子文化不仅是当前发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还体现着广大文史工作者和华夏儿女的普遍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