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策略

2021-04-06 04:03覃海波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习力培养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的策略,建议从知识结构能力、方法关联能力、思想感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力 培养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对知识信息的高效获取、整合转化和创新的能力。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笔者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针对我校中高级段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在数学学习中看似理解了数学知识,实际上对概念的掌握并不准确;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足,在審题和分析问题方面能力比较薄弱等现象。很多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到生活中,甚至没有建立起应用数学的意识,原因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度探究和深度反思,导致对所学知识缺乏理性洞察力。由此可见,学生在数学学习力的四个方面(知识结构能力、方法关联能力、思想感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加强的部分。以下,笔者结合教学中实践,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策略。

一、建构整体,注重知识结构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材大多按照总—分—总的顺序编排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先让学生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再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的教学缺乏整体架构,学生所学过于零碎,对这些知识点“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摒弃教学零碎知识点的单一模式,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过渡到局部的知识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认知更富有深度。比如,在教学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教师通常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单位体积相等的两个小正方形木块,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但笔者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将思维聚焦于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想一想,长乘宽是计算长方体的什么?你还能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吗?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构建长方形体积计算的一般结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与此同时,学生自然而然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即底面积乘高。这是一个“教结构”的过程,让学生牢固掌握了体积计算的方法。

在后续学习《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范式结构进行思考: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圆柱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计算吗?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建立了体积计算的知识结构,基于此,就能够顺利推测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紧接着,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将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类推直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用结构”的方式,学生根据逻辑推理顺利地推导出直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结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精髓和脉络的基础上“学结构”,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再“用结构”进行知识创新,以获得新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结构—用结构—创结构的课堂教学,学生发现盘根错节的知识并不是零碎的片段,而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通过上下关联、前后贯通,学生由此建立了有深度的数学认知,实现数学学习力的迁移。

二、举一反三,注重方法关联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力突出的表现就是能够进行方法的迁移。方法迁移来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三种理解,即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结构性理解。教师要简化知识关联,举一反三,带领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探究,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对知识方法的理解,顺利完成从知识的迁移到方法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方法关联能力。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让学生猜想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用6×4计算,即底边乘高;另一种认为用6×5进行计算,即底边乘邻边。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先是采用方格纸逐格计算的方法,但学生发现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为此他们继续寻找更为简单的方法。为了促进学生探究,唤醒学生的割补经验,笔者为学生出示图2,让学生计算图2的面积,从中找到计算面积的经验,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面积计算的方法是什么?你能够将它运用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吗?

这个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割补法进行猜想验证,并提出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由此展开自由探索,形成多种不同的割补法。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也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直角梯形,还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进行拼接。通过割补的方法,学生顺利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以上环节,教师用一道简单的面积计算题激活学生的割补经验,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建立方法关联,使学生站在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将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及方法迁移,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彰显了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关注思想感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需要积极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但思考是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由此感悟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对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度理解。以函数的思想为例,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量的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之间是对应的关系。这个函数思想就渗透在《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内容中。笔者在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运用一个小小的魔盒作为突破口,通过从“魔盒一端输入一个数,魔盒的另一端就会相应地出现另外一个数字”这样特定的情境,展示了对应的数学关系。至此,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量的相互关联,“触摸”到了函数思想的内核。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两组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前后两组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变化,学生由此认识到,使用字母时不但可以表示已知数,还可以拿来表示一些未知数以及变化中的数。通过这一课堂的探究,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两种变量的依存关系,感受和体验函数思想的直观变化过程,为后续学习正反比例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环节,教师立足于学生思想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思维层面与知识发生碰撞,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思想感悟。

四、善引问题,关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核心,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思维转换下完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力包括概括力、抽象力、连贯力等。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大力发掘数学知识蕴含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横向的知识结构进行关联,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纵向知识结构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有序、有向的思维之网,培养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1个大盒子和5个小盒子里装满了球,一共80个球。其中,每个大盒子比小盒子多装了8个,求每个大盒子和小盒子各装多少个球?针对这一练习题,笔者从解决问题的策略入手,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设想在什么盒子里装满球?根据你的假设,盒子里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要将什么盒子进行替换?替换后的盒子总数发生了什么改变?说说你的原因。替换之后,盒子总共有多少个?这些问题让学生对假设的数学策略形成理性洞察,从而建构一个有序的思维网络:为什么运用假设策略?怎么运用假设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步步学会从“为什么”到“怎么用”,逐步展开富有逻辑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数学思考,既有关系联想的发散思维,也有关系推理的聚合思维,不但提升思维的深度,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以上环节,教师着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发掘知识背后的思维力量,从知识内容出发设计富有逻辑思维层次的问题引领,带领学生一步步前行,逐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力的发展是学生个体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等个体特性,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反思,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和领悟数学思想,内化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技巧。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学生逐步将数学学习力转化为应用力和创新力,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海玲.指向“下一次”的数学教学——提升儿童数学学习力的教学策略探寻[J].江蘇教育,2015(21)

[2]徐象党.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7(17)

[3]李瑾.关注过程,提升儿童数学学习力——以“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26)

[4]金春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上海教育科研,2011(2)

[5]龚慧娟.指导·启发·帮助·激励——提升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作者简介:覃海波(1977—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学习力培养小学数学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