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参观玉林市博物馆——感受玉林的文化发展”微社团研学课程为例,论述微社团研学课程的实施方法:进行家校合作,结合本地资源,细化研学准备工作;寓教于行,多学科课程融合,多向度探索实践;展示多元成果,提升核心素养,彰显立德树人功能。
【关键词】微社团 研学课程 家校合作 学科融合 核心素养
《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微社团研学课程是综合实践育人的一种创新形式和有效途徑,我校开展“基于培养小学生责任担当精神的微社团研学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目的是寻找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实施微社团研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基于本地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微社团研学课程“参观玉林市博物馆——感受玉林的文化发展”为例,具体说明微社团研学课程的实施方法。
一、进行家校合作,结合本地资源,细化研学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微社团研学活动作为在校外开展的一种集体性实践活动,涵盖交通、讲解、操作、餐饮等各个方面,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须广泛吸引家长和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参与其中,构建研学的协作运行与保障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微社团研学课程的实效性。我校组织教师研发研学活动手册,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吸引家长参与、献策和评价,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家长是协作者”的基本原则。我校微社团研学协作运行与保障机制如图1所示:
“参观玉林市博物馆——感受玉林的文化发展”微社团主题研学活动以部编版教材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跨学科整合,基于玉林市的本地资源设计活动背景、原则、目标等,通过微社团研学活动沟通课堂内外,把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课程相结合,使学科知识走出课堂,向社会延伸(见表1)。
二、寓教于行,多学科课程融合,多向度探索实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微社团研学活动为学科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合适的载体,有利于推进跨学科学习。在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充分进行跨学科整合,通过学习环境、场景的转换,从多种角度体现多学科教学内容,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入研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情境。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面对特定的人、事、物时,其综合运用知识的动机才能被有效激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在“参观玉林市博物馆——感受玉林的文化发展”微社团研学课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课程研学活动。有的微社团成员写策划案、采访稿、宣传稿、调查报告,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有的微社团成员进行摄影和绘画,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有的微社团成员绘制小地图,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学生研学活动内容呈现图如图2所示:
三、展示多元成果,提升核心素养,彰显立德树人功能
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成果汇报是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深入了解南流江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开展实践活动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研学成果并进行交流汇报。例如,在结束“参观玉林市博物馆——感受玉林的文化发展”微社团研学课程之后,学生进行了“博物访记”“精彩笔尖”等成果展示活动(见表2)。
进行成果展示之后,教师根据《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微社团研学评价量表》进行评价、颁奖,通过各种展示活动使学生的研学兴趣和自信心得到增强,促进“德”的内化与“能”的培养。
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实践证明,多学科研学融合发展优化了教学过程,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落到实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有效途径。今后我校将继续发挥微社团研学课程在学科融合发展方面的优势,继续探讨更有效的推进策略。
【参考文献】
[1]禹明,刘道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陈向红.润泽美好心灵 奠基生命底色[J].江苏教育,2020(7)
[3]郭宝华.基于地域资源开展语文研学旅行的研究[J].辽宁教育,2020(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基于多元智能和项目学习理论的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玉州区东环小学微社团主题项目活动为例”(课题编号:143721917)及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晏光娜(1980—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