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涛 仝 娜 柏建岭 易洪刚 于 浩 陈 峰 赵 杨△
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学生提供了移动化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而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线学习更是成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后疫情时代,利用在线学习的优势,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创造高效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在教学时空和教学行为上的物理隔离,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提升学生多渠道接受知识和个人自主计划学习的能力。同样,教学团队在完成在线教学课程建设之后,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资源、教学形式等进行深入思考和改进,因此在线教学为部分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本文以《医学统计学》在线教学为例,旨在通过分析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医学统计学》在线教学质量,从而保证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1]。
在线教学是一种打破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核心关注对象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转化为“学习前概念挖掘、学习中过程性认知挖掘、学习后效果检测挖掘”的学习认知过程[2]。《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其内容在概念上具有抽象性,而且侧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情绪,将直接影响在线教学的成效。
《医学统计学》在线教学过程中,本团队提供多种类型的教学素材,比如针对假设检验、直线相关等知识点制作的微课视频。假设检验微课以“女士品茶”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的演绎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自然引入到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这一主题。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时长简短、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有助于减轻学生对讲授式教学的疲劳感。此外,我们在课前提供天气预报、彩票中奖等生活中的统计学相关例子和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热情;课后提供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呈现课程主干知识,发掘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激发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线教学会使学生在独自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感,造成学习动力缺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翻转课堂,这是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比如,我们选择学生有切身体会且难度适中的章节《直线相关》开展PBL教学,通过“是什么?怎么求?如何用?”等一系列问题引导的方式展开,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和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带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正反馈,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在线教学的参与度。
此外,学生的情绪同样可能影响在线教学的参与度[4],因此,在进行在线教学时,本团队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通过系统交流平台和微信群等方式,针对课程的难点进行及时充分的释疑,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增强学习效能感,改善在线学习参与度。
深层次和高质量的教学交互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和深度思考,对学习内容产生超越课本的理解[5]。
在线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中都进行了教学交互设计,但是大多还停留在提问、讨论、留言等浅层交互层面,其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本团队重视能催生新知、启人心智的深层内容交互设计。比如,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分析论证结论等方式,创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知识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条件,激励学生增加学习投入,提高学习质量。
有研究表明,自我交互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自我交互是一种对自我的观念、思维、知识、学习过程等的重审与再认[6]。本团队在课程设计和参与教学交互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交互。比如,将案例“身高的遗传密码”[7]作为课程《直线相关》的课后练习,设置开放性或者容易引起讨论的知识背景,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分析设计,自觉深入了解遗传流行病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并解决学习之中的疑、难、惑,促使学生在自省中提高。
移动互联和5G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在线学习个性特征进行挖掘,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安排和个性化指导提供参考。在线学习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偏好、在线学习时间特点和学习效率等。个性特征各方面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比如资源偏好可以影响学习时间的分布,学习效率也受到资源偏好和学习时间等的综合影响[8]。
《医学统计学》在线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后台数据对学习资源的偏好,在线学习时间特点等进行挖掘,结合问卷调查[9],对学生在线学习的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学生更喜欢微课类学习资源,并考察学生对于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率,从而设计并提供更多学生偏好并且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资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本教学团队还挖掘学生学习时间长度和时间分布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资源时长设计和教学时间安排,尽量避免学生的学习倦怠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深教学交互层次,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今后在线教学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努力提高专业在线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因此,基于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本教学团队纵向深挖现有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思政元素,横向联结各个单元零散的思政内容,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例如,讲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态度和坚持真理的信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其次,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讲述相关关系时,引入2020年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材料中提到了我国古代文献《易·乾》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成语,从同类事物之间互相感应,引入课程内容,将社会热点话题与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增强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本教学团队通过对课程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展现科学思维,体现科学精神,同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通过拓展专业课的教学来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广度,帮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下,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在线教学的效果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包括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课程我们主要考察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了最终的学习成绩外,我们还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后台数据,对学生在论坛提出的问题数和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参与度、交互层次以及个性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其次,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评价的结果,围绕学习效果的提升,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提升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在线教育已成为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从提高参与度、加深交互层次、挖掘学生在线学习的个性特征、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丰富综合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在线教育质量,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在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终提升国家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