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融入
——以“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为例*

2021-04-03 16:30:08杨奕望顾云湘陆向荣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学史医家医者

杨奕望,顾云湘,胡 蓉,陆向荣

(1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13041627427@163.com;2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3)

近年来,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内容,开拓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从而使之与思政课协同一致,合力发挥育人作用[1]。发掘、梳理与提炼其他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简称“思政资源”)并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中国医学史”课程如何挖掘思政资源、挖掘哪些思政资源、怎样融入课堂教学等问题,是“中国医学史”课程建设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1 如何挖掘

1.1 打破壁垒,加强院系合作

限于学科背景,医学史课程教师大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熟悉度不够,在挖掘思政资源的实际工作中可能会有所偏差。而思政课教师以其对思政教育的专业性与敏锐性,可以为医学史教师提供基本的协助与指导,形成良性互补。因此,无论医学史课程教师抑或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拆除学院、专业、部门之藩篱,增强合作意识。

1.2 采取双线交汇的集体备课

一条线,思政课教师要熟悉“中国医学史”教材,积极走进课堂听课学习,通晓课程内容。在对课程获得基本认知的前提下,思政课教师提出可以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范围,如,中医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物质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法治观等要素,加以拓展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

同时,进行的另一条线,医学史课程教师通过阅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走进思政课堂聆听课程教学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刻认识思政教育不仅是道德与价值观教育,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深层次的教育,因为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导致不同的认识、道德与价值。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要素至关重要,而这一点在当下课程思政往往有所忽视,有必要拓展和深化。

在定期与不定期的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反复交流、沟通与探讨,对思政教育资源范围不断聚焦,并进行深层次把握,确定挖掘内容。

2 挖掘什么

中国医学史研究中国医学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2]。医者与医术构成了中国医学发展历史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学无论是发生与发展的总体特征,还是构成发展的主要内容,其知识体系本身内含着丰厚的思政资源。

2.1 中医药学发生发展总体特征中的思政资源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蕴含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对科学认识的决定作用。“中国医学史”反对“医源于圣人”这种夸大个人力量、否认人民群众的观点;反对“医源于巫”这种信仰、意识决定医药实践的颠倒性观点;反对“医源于动物本能”这种忽视人的实践能动性的错误观点等,明确阐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能给医学起源问题作出本质性洞察和说明。因为,“科学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罹患疾病,只有通过反复的生产生活实践才能认识疾病并找到解决办法,同时进一步深化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推进解决方法的有效性。因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决定医学的产生,也推动医学的发展。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加强医学生对“为人民服务”这一政治思想的深层理解和认知,从而引导医学生树立人民至上、服务人民健康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神圣使命;引导医学生克服个人英雄主义,树立团结奋斗、勇攀医学高峰的职业理想;引导医学生在服务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中实现自我价值。

医学发展过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由实践产生感性认识,又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呈现出无限发展的一般过程[4]。远古至春秋,经过长久的观察体验,古人逐步学会辨识药物,掌握药物的性能,发现植物药和动物药,获得了一些个别和具体的医药经验,这是一个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阶段;战国至汉代,基于对以往医学经验的整理与归纳,中医学逐步形成以四大经典为标志的较为系统的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和范式,这是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阶段;晋唐期间,在已构建的学术范式的框架内,临证经验不断发展,这是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阶段;宋元时期,基于晋唐大量的临证经验积累,上升为理论的探讨,促成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推进中医药学的繁荣发展;至明清时期,中医学术体系臻于成熟和完善,这又是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近代伴随西学东渐,中医学在原有范式指导下,出现了新的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刻展示出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呈现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医学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辩证过程,这些正是思政教育中提升思想水平的方法,是医学生治学、为人、处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潜心学习、知行合一,深化医学理论认知,提高医学实践水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守正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引导学生人际交往中要多接触、多交流、多理解,克服主观臆断、人云亦云,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引导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会通过社会调查,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效果。

2.2 中医药学发展重要内容中的思政要素

医家及其学术思想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者的医德以及医学思想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全面充分地加以挖掘,拓宽课程思政的研究思路与教学素材。

第一,医者道德思想中内含的思政要素。

医者的理想信念。历史上的众多医家,特别是儒医,表现出以救民济世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人生理想。张仲景在伤寒肆虐导致死者无数,发感伤之余,更是精研医学,终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拯救百姓疾患。华佗一心为民治病,即便身陷囹圄,亦然奋笔疾书,希望留存行医经验以传后世,更好地服务民众。李时珍看到历代本草存有诸多舛误,深感此事关涉生民,必须有所作为,不可袖手旁观。他毕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撰成《本草纲目》,以纠时弊[5]。张锡纯、张山雷等近代医家,中西医论争之际,积极消除门户之见、中外之别,提出“相助为理”,更好济世活人……历代医者济世安民的人生理想,可以为当前中医院校学生树立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社会的理想信念发挥重要作用。

医者的治学态度。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与人有关的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理应成为医者关注的领域。张景岳通过自身的医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医者应广闻博识,必须在对天文、地理、人事有深刻理解洞察之基础上,方可诊断和治疗疾病。博识融通基础上,医者又强调对于医学这种至精至微的学问,更需要深思戒慎、刻苦钻研。刘完素青年时即开始研究《黄帝内经》,直至暮年依然昼夜不分、废寝忘食地持续钻研,追求精益求精。钱乙四十年如一日,精研小儿医学,大量收集历代儿科资料,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探索幼科的诊治规律,诊治小儿的疑难杂症。历代医家以博识融通、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进行学术研究,更好地为诊疗实践服务,正是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医者的道德修为。医者的道德修为包括对患者、对同道、对自然的道德态度和道德实践。首先,对于患者,医者的道德品行表现为:①同情心。“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深切反映医者对于病患的怜悯与同情、医者对于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并以此为发端,竭尽全力予以医治,使患者摆脱疾病困扰;②淡泊名利。医者治病救人的目的绝非追求名利,而是医家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因此,众多医者呼吁为医当不计名利,且以身作则,淡泊功名利禄,积极扶贫济困,其高尚的道德品行为时人尊崇并得到后人敬仰;③一视同仁。孙思邈、龚信、施今墨等历代医家大力倡导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为人治病都应平等相待。医家自身更不断进行着道德践履,如施今墨,虽自身染病,但无论贵贱贫富,只要病家需要,仍抱病为患者诊治;④不辞劳累,一心赴救。张柏、赵梦弼等医家,凡救急之需,哪怕深更半夜,病患需要诊治,他们从不推辞;即如业已成名的朱丹溪,面对病患,依然有召必应,排除万难,有疾必治,其高尚的医德品质是当今医生的典范;⑤求实不欺。张仲景、徐大椿等医家对于庸医的敷衍塞责、欺人图利之举进行无情抨击。对于患者病情如实相告,包括可治、不可治、难治和易治等,都要交代清楚。对于同道,强调相互尊重。孙思邈告诫医者不可为炫耀自己而诋毁同道;金元医家为使天下百姓受惠于医学的发展,交流互鉴、切磋琢磨;近代丁福保以其团结同道,沟通中西医学术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医者之间的互相敬爱与尊重。对于自然,主张善待自然。医者秉持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天地自然乃人之父母。总之,医学史上医家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医学生思政教育底蕴深厚、源源不断的历史源泉[6]。

第二,中医学术理论中蕴含的思政要素。

中医学术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资源。根据物质理论:物质是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即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运动的。中医非常强调“气”这一物质。首先,气是万物的来源与根基。自《黄帝内经》始即构建这种思想,认为由气产生万物,并构成了世界的基础[7]。后世医学秉持这一观念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医学的气本论思想;其次,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极细微的物质形态。“无者先天之气,有者后天之形”,体现出对气的无形可见而又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认识;最后,气是运动的。气的运动变化,包括天地之气的运动,这是自然界运行不止的生机与活力。气的变化,也包括生命之气的运动。生命之气的运动在于气的升降出入之永不停息,这是生命的根本保障。可见,中医气论内含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资源,是对医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素材。

中医学术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资源。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主要包括:第一,联系和发展的总观点。客观世界永远处在联系与发展的时空维度中,因而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应注重以整体的、变化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加以把握。整体思维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生命体的统一、辨证诊断的整体性、对症治疗的整体性等思想,中医学术思想中处处蕴含着整体观念。恒动变易思维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人体气机的运动变化、疾病的传变转化、治疗的应变而动等学术思想中均体现出变易思维。中医的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与发展特征高度契合,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素材。第二,对立统一(矛盾)、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特殊性分析法,与中医学术理论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施治的个性化诊疗思想具有一致性。对立统一规律强调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保证着事物的存在,质量互变规律中强调以适度为准则,这些思维方法与中医的中和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把握好“度”的原则;“和”就是协调分歧,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中医的健康观、病理学说、治则治法、中药使用、养生理念、治未病思想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到处渗透着中和思想。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实质就是扬弃,体现为新事物在旧事物基础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生动体现。比如,金元四家的理论皆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成就基础上,立足所处环境、结合临证实践而提出的,既有继承性又具创新性。吴有性《温疫论》关于瘟疫的新见解,也是在继承前人疫病理论,再结合自身大量实践经验后所做的创新之举。

3 怎样融入

中国医学史课程内含的思政资源如何运用于课程教学,在知识传授中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这是一个涉及教学途径与方法的重要问题。

3.1 融入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要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就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8]。高校思政课主要通过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直接、显性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人文素养课和专业课一般不直述思政道理,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进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内容,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这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式。“中国医学史”课程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课的双重特性,坚持隐性教育为主,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已挖掘的思政资源有机融入对医学生的知识传授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2 融入途径与方法

课程教师在充分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后,通过课堂、网络与实践等多种教学途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医学史的知识传授中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与入行。

第一,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课、学生演绎、视频解读、经典诵读、案例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医家崇高的道德素养与境界、在医学学术发展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思维的力量。例如,教师讲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论证中医学发生发展的生成逻辑,最后画龙点睛予以提升,指明并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识论等思想精髓。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更加清晰了解整个医学史全貌,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又如,鼓励学生在阅读张仲景、朱丹溪、李时珍等医家典故基础上,开展课堂情景剧表演;观看《华佗与曹操》《医痴叶天士》《精诚大医》等影视作品;学生诵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作品节选。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更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蕴涵的道德精神和力量,理解背后的学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辩证观等思想所具有的高度契合性,以艺术的形式感染人,以理性的力量说服人。

第二,思政教育融入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医学史课程运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软件开展网络教学的现象也逐渐兴盛起来。思政教育应不失时机地融入这种教学途径中。医学史课程通过教学平台推送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微视频课程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学生在线学习,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中,教师适时地融入思政教育。比如,通过上传《大医精诚》《医家五戒十要》《希波克拉底誓言》《迈蒙尼提斯祷文》等中外医德文献供学生阅读并在线讨论,在比较中总结中国医德思想特点及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作用。教师参与整个讨论过程,并适时引导学生继承优秀医德传统,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与和谐社会。网络教学具有个性化与交互性特点,在学生的疑问、观点以及交流互动的碰撞中,更能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此时的思政教育更具有即时性和针对性。

第三,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医学史课程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途径。实践教学,一则,可依托校内资源,将思政要素融入参观、观摩等形式,在体验中内化认知、坚定信念。例如,参观中医药博物馆,馆内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充分展现出中医学术的守正与创新、临床的实践与突破、医德的传承和弘扬等,可以说是中国医学史的实物载体,把思政资源融入这种直观体验中,更易于学生的认同。又如,组织学生观看医学题材的现场演出,以艺术化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精诚大医的精神品格,激励医学生以之为榜样,砥砺前行。二则,可依托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过践履活动,使内化的思政教育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比如,带领学生参与临床个性化诊疗过程,在优秀医者的言谈举止、道德修为等的自然呈现中,矫正自身思想与行为,自觉以思政教育指引和规范自身诊疗行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又如,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生医术的全面发展,而且能让学生看到基层众多优秀医务工作者不计名利、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群众的卫生健康工作作出贡献,在实践中感同身受,真正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猜你喜欢
医学史医家医者
当代医学史的前沿研究*
——基于期刊的计量分析
医学与哲学(2021年6期)2021-04-29 09:18:40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4
我是医者
草原歌声(2020年1期)2020-07-25 01:45:18
非常医者
医学史研究现状与医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西部论丛(2019年9期)2019-03-20 05:18:04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30年前我赴英研究医学史
北广人物(2018年2期)2018-01-13 06:25:29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对西医院校开展医学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