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角下对“双轨合一”研究生思想教育现状的思考

2021-04-03 16:30崔雯菁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人文

崔雯菁,余 良,杨 扬,付 玉*

(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究生工作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cuiwenjing2020@126.com;2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临床型高级医学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双重属性,临床专业研究生不仅要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包括人文关怀、职业素养、处理医患关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1]。作为学生意识形态主阵地,思想教育工作兼顾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2]。“双轨合一”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改革与实践。近年来,该模式逐渐成熟,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似乎存在冲突,促使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此外,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新媒体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对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产生了冲击[3];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迫使思想教育工作作出调整。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教工作理念[4],笔者在人文角度下审视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教工作的现状,并根据工作体会总结相应的实践路径。限于主题,本文中“学生”或“研究生”特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1 “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

1.1 “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进入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身份参与规范化的临床培训机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规培制度。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均注重兼具临床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实践型医疗人才[5]。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相关文件,确立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形成了“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6]。目前,国家已遴选认定了860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将其中符合培训条件的科室作为专业基地[7]。

1.2 “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特点

该模式最大限度节约了高级医学人才的教育成本并增加了临床专业训练强度。应届研究生在完成第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后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顺利通过者可将医师资格证在住培单位注册,在轮转科室的医疗活动中获得独立身份。因此,按照培养计划合格者最终获得“四证”,大幅度提升了就业竞争能力。

2 人文视角下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

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双轨合一”模式在探索中逐渐优化[8],已成为多数本科生毕业后教育的选择。然而,从人文素养的培养来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现状。

2.1 工作方向需适当调整

医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与研究多聚焦于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向和定位在很多情况下借鉴了前者,如果学生由本科毕业直接读研,可能难以察觉所受思想教育的明显差异。实际上,学生在规培轮转期间显然比本科实习有更加紧密的接触患者的机会,提升人文素养是本阶段思想教育的重点方向和学生本身的客观需求。“双轨合一”的模式下,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不需要过多的思想上的关注,形成了固定化的工作模式;以上导致研究生思教工作定位模糊,需总结精准适用于当前“双轨合一”模式的教育方式。

2.2 人文关怀不足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至少33个月的轮转计划,仅在第一年安排授课[9],人文类课程课时被压缩;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新参加轮转的研究生面临的工作困境,其原因不仅包含临床技能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还有人文关怀意识的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学生本科阶段由于复习考研而减少了宝贵的实习机会,仅靠教材中关于患沟通技巧的概括性描述,步入临床时往往捉襟见肘,在高压的情景下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近年来,医患冲突事件并不鲜见,关注点多聚焦于社会矛盾的偶然爆发和规章制度的有待完善。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这些冲突事件大多可以有另一个结局,即人文关怀所带来的智慧与魅力化解了冲突和矛盾。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社科属性[10],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有必要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改变目前普遍的“重技能,轻人文”的现状。

2.3 职业素养有待完善

医学职业素养是医者在实践中发展并为社会所认可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与医学人文内涵相互交融[11]。目前,教学医院重点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职业素养的训练主要来自学生在临床中的实践感悟。笔者在工作中观察到虽然专业知识掌握度近似,但参与临床工作时间长和强度大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更优秀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更加严格地执行医疗技术规范;更好地完成上级的任务并与同事互相合作;与患者和家属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可以将冷静的医学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有机统一。以上特征不能简单定义为“情商高”,而应描述为医学生向临床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中培养的职业素养。临床研究生阶段是医学高校本科教育与医疗工作岗位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医学职业素养的黄金时期。而当前缺乏培养职业素养的系统训练,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导师的作用受限

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导师实际上是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12]。与本科教育不同,临床研究生的招录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导师占据着临床科研水平的制高点并拥有对学生的约束节制权力,其言传身教往往会影响研究生的整个职业生涯。

一项包含402名医学研究生的调查显示[13],绝大部分研究生认同自己导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能够解决自己的学业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临床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无法回避导师的作用和地位,然而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逐年扩招,学员数量快速增长而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一位导师数位学员的情况并不鲜见,导师本身从事着繁重的日常工作,学员与其接触机会不多;研究生在本科室的轮转时间不足一年,与导师的接触时间有限;部分导师仅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作为本职工作,忽视了人文方面的教育;而部分研究生仅以就业和“前途”为目标的求学生涯充满了浮躁与功利。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5 传统文化的忽视

传统文化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源头活水,是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割舍的内容。有学者分析了卫健委直属44家医院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多数包含源自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14]。中国传统医德注重“人”和“生命”,为现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特色内容[15]。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开幕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医学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现代医学起源于西方国家,部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产品来自国外,加之“双轨模式”下学习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容易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一项包含1995名医学生的调查研究[16]中,89.5%的受访者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70.0%的受访者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但71.43%的受访者认为课程比例不足,可见传统文化存在需求矛盾,依然是当前思想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3 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素质的实践路径

3.1 明确思想教育工作方向

“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临床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本质依然是立德树人,培育具备人文情怀的综合素质医疗人才。面对新形势,具体的工作方向需适当调整。如,重视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等内在的素质的培养与评价,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综合素质人才;探索由导师、带教教师、辅导员等多方协作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强调各方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人文诉求,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学习,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思教工作队伍;准确把握临床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与时代需求,探索多元化的工作方式;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备案,做好随时转变思想教育工作形式的准备;融入大数据时代,开展调查研究,评估当代学生思想变化趋势,践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优化创新现有的工作方式。

3.2 加强人文关怀意识

人文关怀意识在医学教育中举足轻重,可实践的路径如下:探索多方参与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增加优质人文类线上或线下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在各类考核中加入人文关怀的考核内容,包括医患沟通语言的得体,特殊情境下的病情告知,体格检查中的关爱患者意识等,使“医生面对的不仅是人的疾病,更是生病的人”等人文关怀理念逐渐让临床研究生有所感悟;组织临床研究生参加社区义诊、贫困地区送医送药等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升华人文素养;临床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医疗人才,加强其人文关怀意识不仅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更有助于提升我国医疗水平与人文面貌。

3.3 加强职业素养

为避免临床研究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出现医疗职业素养断层,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有必要加强职业素养意识:目前,职业素养的培养多局限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言传身教和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探索,因此,需开发贯穿学生成长过程的系列课程,旨在系统化培训学生的职业素养;志愿活动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应高度契合。笔者所在单位组织了一系列医疗志愿者活动[17],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技能与综合能力;但在临床研究生群体中是否具有推广价值需进一步探索。住培轮转本身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形成,在“双轨合一”模式下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同时,坚持规培的高质量完成,保障研究生充足的临床实践。

3.4 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导师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广义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双轨合一”模式下教学质量和制度的逐步成熟,导师的作用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介入,存在多种可能的实现路径:探索包含人文素养在内的贯穿研究生导师遴选、监督、考核、评价、奖励过程的制度体系,将临床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与导师责任相关联,从制度上规范和促进导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探索“多导师”制度,在现有导师制度基础上,学生在不同科室轮转中由对应的“副导师”补充其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关研究[18]对比了心内科“双导师”组和传统带教组的培养情况,前者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主观满意度显著提高,然而地域和学科差异使“多导师”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辅导员有机参与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打破“导师只负责学业,辅导员只负责思想教育工作”的传统观念,建立协作模式,保障人文素质的培养。逐步探索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的可行途径,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临床医学研究生。

3.5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

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中应避免形式主义,以培育人文素养为目标,建立与时俱进的学习途径与融合方式: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生态,开展共同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潜移默化的形成传统文化氛围;设立可供选择的兼有医学教育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提供系统的文化通识途径;借助新媒体灵活,丰富多彩地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使学生产生关注与共鸣。学习传统文化,并非穿古人衣,学古人言,而是汲取文化滋养,建立文化自信[19],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6 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构建双向即时的信息渠道,可实现信息的精准投送和即时获取[20]。信息技术的更替发展,使新媒体由微信、微博等实时通讯的兴起逐渐发展到互动短视频的流行,以及具有社区分享互动特点的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元化成为可能,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笔者所在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不乏新媒体与人文教育结合的实例。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中常推送优秀研究生的事迹,进行示范教育;部分课程可选择小组合作制作短视频的方式完成作业,考核了合作与表达能力;利用信息平台进行时政思想教育的宣传,使研究生在繁忙的学习工作的同时在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在医学人文课程中,我校以慕课为基础,兼具其可重复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开创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慕课+”,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法[21]。这些多元化的工作方式发挥了新媒体的优势,提高了学生思想教育效率。然而,新媒体信息混杂、缺乏监管、依赖性强等特点,对研究生的辨别能力提出了挑战,处理不善不利于研究生的思想教育[22]。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认清该矛盾,增强医学研究生对新媒体多重属性的判断能力。

3.7 新冠疫情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迫使高校研究生延迟返校,赋予了研究生思教工作新的内容和形式,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学生本身也成了人文关怀的对象[23]。

疫情造成的紧张情绪与学习生活节奏的改变,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在工作实践中,形成辅导员、导师、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四方”联动长效机制,有利于共同保障研究生心理健康;自主学习是医学研究生适应本专业及环境改变所必备的素质[24],在此特殊时期,尤其有必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学能力,提高其学术适应能力。

全民抗击疫情,举国之力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体现了我国的人文价值观;医务工作者毫不退缩,不畏牺牲的职业精神,同样让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与担当。疫情期间的“逆行者”们,成为医学生心中的榜样。这段具有非凡意义的时期,使得医学生接受了一次特殊的人文教育,成为思想教育的宝贵契机。疫情期间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秉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塑造了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养的成长契机和历练环境。

4 结语

临床专业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理解为医学教育的某个单一环节。在人文视角的考量下,思想教育工作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中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新方法与新路径,培育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