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疫精神的生成、内涵与弘扬路径*

2021-04-03 16:30徐玉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弘扬抗疫中华民族

徐玉梅,刘 翠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yumeixu@126.com)

习近平同志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汇聚起如钢似铁的强大合力,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了中国精神的磅礴伟力。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抗疫精神的形成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抗疫斗争领域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升华。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抗疫精神生成的文化根基

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抗疫精神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疫精神积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匹夫有责、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价值目标和道德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困难、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基因。这些文化基因越是在危难时刻,越是在紧要关头,就越是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抗疫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伟大抗疫精神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民族品格和家国情怀的强大力量,书写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魅力,揭示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的文化基因。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抗疫精神生成的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不仅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还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丰富的治理经验和厚重的精神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4]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最大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面对特大洪水、“非典”疫情、地震灾害,还是重大危机,中国人民都能积极应对、有效化解。最根本的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抗疫精神产生于中国制度,中国制度是抗疫精神的沃土。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将举国体制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内在结合起来,激发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并将其转化为抗击疫情的强大效能,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抗疫精神。

1.3 中华民族精神是抗疫精神生成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5]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中华民族每当经历一些重大事件、重大任务,或面临重要关头、关键时刻,常常会孕育并诞生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6]。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永远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的精神灯塔。正是凭借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砥砺成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的智慧与热情、使命与责任意识被激发出来,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得到彰显,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抗疫斗争的精神密码,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集中的诠释表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次震撼迸发,“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7]

2 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

2.1 生命至上: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

生命至上体现价值追求。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7]面对严重疫情,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加强严格防控、科学防控、依法防控,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个地方协同联动,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斗,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的全力维护和价值坚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对“初心”这一重大使命做出的有力回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和深挚情怀,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

2.2 举国同心: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

举国同心体现团结伟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最广泛、最坚实、最深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8]。面对严重疫情,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行动起来,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构筑起群防群治、坚不可摧的严密防线,让中国必胜的铿锵旋律响彻云霄。各地纷纷成立先锋队、突击队、服务队,“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做到服务到点、服务到位、服务到人。全国各省份从人员到医疗设备、生活物资向湖北全力开展对口支援。许多组织、企业、个人,纷纷捐钱捐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十多天时间就建成并开始集中收治患者,具有战地色彩的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设,这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的体现,也是一个个平凡人的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用勇敢和大爱汇聚起了万众一心抵御疫情的钢铁长城。

2.3 舍生忘死:抗疫精神的内在精髓

舍生忘死体现顽强意志。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了中国人民在重大疫情面前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境界。面对疫情,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有的舍小家顾大家,将家庭困难置之度外;有的身患绝症,却不下火线;有的推迟婚期上“战场”;有的不幸被感染,但康复后第一时间重返岗位;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誓死不退,不胜不休,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什么是英雄本色,这背后的深情和担当令人动容。特别是各地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为患者撑起生命之舟、点燃希望之光,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充分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崇高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7]!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评价和极大褒奖,也是全国人民对医务人员的由衷敬意和深情表达。

2.4 尊重科学:抗疫精神的鲜明品格

尊重科学体现实践品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9]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习近平同志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0]疫情防控需要依靠科学的支撑和判断,在这场重大战“疫”的斗争中,坚持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患者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迅速行动,紧密协同,加强科学研究。从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以及精准追踪、科学防控、复工复产……彰显了科技战“疫”的“硬核”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崇尚科学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有力的科技支撑。

2.5 命运与共:抗疫精神的本质要求

命运与共体现道义担当。恩格斯曾经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1]病毒无国界,面对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应对。在中国抗疫之初,习近平同志就鲜明提出,中国不仅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维护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人民宝贵的支持和帮助,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迅速展开行动,习近平同志推动开展国际合作,携手抗击疫情。中国本着依法、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发挥了负责任大国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许,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凝聚起了全球共同抗疫的合力,积极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大国担当。

3 抗疫精神的弘扬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7]

3.1 加强学术研究,深化抗疫精神弘扬的理论场域

抗疫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创新,抗疫精神要想彻底“教育人、说服人、影响人”,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学理分析。恩格斯曾经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2]抗疫精神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系统、成熟的研究范式也需要一个过程。学术界要对抗疫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一是深入阐释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要对抗疫精神的精神要素进行深入研究,诠释抗疫精神的内涵要义,使民众对抗疫精神有一个准确全面的理解把握,让抗疫精神深入民众内心。二是深入阐述抗疫精神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深刻剖析抗疫精神的历史渊源、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明确抗疫精神的文化基因与历史传统,表明抗疫精神的坚定立场和态度,进而让民众和国际社会理解抗疫精神,进一步扩大抗疫精神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注重抗疫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抗疫精神既是一个理论性命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命题。探讨抗疫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抗疫精神如何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抗疫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系。深入探索抗疫精神的生长条件和运行机理等,促进抗疫精神的实践性生成和文化性归结的统一,坚定民众对抗疫精神的认同,增强高度自信。因此,应当运用整体性的思维,从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视角对抗疫精神进行研究,实现精神弘扬的主体联动、过程持续、多元支撑和生态契合。

3.2 加强教育融入,强化抗疫精神弘扬的教育场域

弘扬好抗疫精神的要务是加强精神教育,要把抗疫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核心精神理念与现实生活世界的无缝对接、有效融入。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抽象的价值观念,只有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和事相联系,才能获得内心深处的真正认可。抗疫精神的融入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不断探索抗疫精神内核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找准弘扬抗疫精神的最佳切入点。特别是要善于把青少年的生活与抗疫精神有效对接,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全过程,用现实事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使抗疫精神真正成为青少年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二是在课程中融入抗疫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用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这本生动实践教材,上好“思政大课堂”,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领导力,讲清楚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讲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充分展示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感人故事,引导青少年自觉把抗疫精神转化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三是在文化活动融入抗疫精神。要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将各类文化活动与抗疫精神弘扬有机结合,发挥文化的精神滋养和灵魂塑造。学校要立足校园特色,精心设计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研讨交流等,在活动中嵌入抗疫精神内容。

3.3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抗疫精神弘扬的舆论场域

舆论场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全民战“疫”,也是一场全媒战“疫”,打赢疫情防控战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引导。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13]一是建立弘扬抗疫精神的现代传媒体系。要以规范价值导向为标准,建立全方位、立体化抗疫精神弘扬的新型传媒体系,使抗疫精神宣传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全过程,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使抗疫精神宣传接地气、聚人气,有深度、有温度,扩大抗疫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把感动之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二是加强抗疫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14],大力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要紧紧抓住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无数令人敬佩的英雄模范,以及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让人民群众把感动化为行动。同时,组织高水平抗疫精神宣讲团队,开展巡回宣讲以及事迹报告活动,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的典型示范教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加强网络媒体管控。要增强抗疫精神宣传的公信力和判断力。疫情防控期间,社会舆论总体积极向上,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信息和网络谣言,这些负面舆论不仅冲击人们的思想价值判断,也在削弱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对这些挑战,要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要正面引导、坚决驳斥,让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扬,形成抗疫精神弘扬的良好舆论环境。

3.4 加强实践养成,搭建抗疫精神弘扬的实践场域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5]抗疫精神的本质是指向实践的,如果离开了实践再好的精神也是毫无意义的。单调的理论灌输只会引起听觉疲劳,要想充分领悟抗疫精神的真谛就需要创造体验环境,走进生活,贴近实际。一是举办抗疫精神专题展览活动。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期间就“红船精神”的弘扬曾说过:“如果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有助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16]举办抗疫精神为主题的文化专题展览、流动展览,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等,有计划地组织参观学习,增强身临其境了解抗疫精神。二是利用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要发挥好基地的作用,设计抗疫纪念主题公园、展览馆等,组织参观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展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和国家公祭仪式等,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反思,以体验式教育让抗疫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三是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调研、健康宣传、挂职锻炼、扶贫救助、志愿服务等活动[17],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激发对抗疫精神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砥砺意志品质,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5 加强制度完善,构建抗疫精神弘扬的制度场域

制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也是精神文明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习近平同志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8]。精神弘扬是文明建设软实力,离不开长效机制的硬约束。抗疫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既需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沁润人心,也需要从德法互济的角度相互促进,构建全面、系统的抗疫精神弘扬制度。一是建立规范的制度激励机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3]不管奉献者的精神境界有多高,应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应得利益和精神荣誉。因此,要制定全面有效的激励制度,完善行业行为规范,从物质和精神方面保障拼搏者、奉献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励和规范抗疫行为。二是建立系统的实施制度。加大对抗疫精神弘扬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全社会合力,要精心设计、系统推进,把抗疫精神教育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细化抗疫精神弘扬的具体措施制度,使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弘扬一脉相承,保证抗疫精神得到实质的落实。三是建立相应的惩戒防范制度。要有配套的监督执行机制,要依法依规对违背抗疫精神的行为进行惩戒,特别是针对一些损害祖国荣誉、污蔑事实、玷污历史、丑化英雄等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只有从法律和制度上来进行约束和规范,才能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抗疫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弘扬抗疫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弘扬爱国精神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