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淑玲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其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找好切入点。切入点找得好,则课堂设计就巧妙,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强。对于一些叙述类文本,表现手法就是很好的切入点。下面以小说《变色龙》的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以表现手法为切入点,化繁为简、顺畅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在閱读能力的方法。
一、《变色龙》中所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全文所用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手法、细节描写与对比。就小说的构思来看,标题《变色龙》用比喻刻画小说中的人物起到了激发想象和寓意暗示的作用。全篇采用对比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艺术手段,对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通过惟妙惟肖、具体传神的细节描写,在前后对比中刻画俄国沙皇专制下的那些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而甘为泯灭人性的沙皇走狗。在比喻、对比性的描写中,这些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欺上媚下,其丑恶嘴脸被作者刻画得生动形象、逼真明显、淋漓尽致。为此,在教学中,对比性的描写就是能够贯穿全文内容、深刻理解作者高超的讽刺手法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的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二、比喻、对比性的描写在教学中的切入方法
着眼全篇设计问题。作为叙述性作品,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起来,以此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为此,根据《变色龙》中比喻、对比性描写手法这一特点,设计能够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深刻理解课文主题的问题,对于化繁为简、顺藤摸瓜式解决学习重难点会有显著的效果。例如:从课文前后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句中,你发现奥楚蔑洛夫态度变化的规律了吗?想一想,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如此设计,就能通过具体的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化繁为简、顺藤摸瓜,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发挥阅读潜能,进行高效阅读。“从课文前后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句中”抓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描写和对比手法;“你发现奥楚蔑洛夫态度变化的规律了吗?”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奥楚蔑洛夫前后的态度有变化,且很有规律,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而“想一想,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已经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和主题的理解;“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具体到文章关键信息的把握上。
三、课堂实施过程及技巧
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课堂设计和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上,一般置于课前检测和课堂导入之后为好。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勾画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句,并标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描写,对此进行思考。反馈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就会进行重点思考:第一次断案, 因为不知道狗的主人是何人,就官气十足、拿腔拿调,摆出一副警察老爷的架子。话语中的“绝不轻易放过”“拿点颜色出来”“现在就得管管他们”“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看似执法公正、严厉,实则做派粗野、专横、飞扬跋扈。然而,当他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刻进行第二次判决:“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当听警察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时,他又变了:“你,赫留金,受了苦,这件事不能放过不管。……得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当警察不确定“不过也可能是将军家的狗……”时,加之人群里有人附和“没错儿,是将军家的”时,他又判决到:“狗是娇嫩的动物嘛……你,蠢货,把手放下来!用不着把你那根蠢手指头摆出来!这都怪你自己不好!……”就这样,他反复做出5次判决。这种在情节上以“变”的特点推进故事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发展的构思,不仅巧妙,而且寓意深刻。借助大自然中变色龙这种动物,作者利用它随着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特点,和所刻画的人物对应起来,贴切运用比喻,把这种动物的特点转移到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形象、恰当而深刻地揭示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欺上媚下、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和威风凛凛、外表严肃的沙皇警犬形象,让我们越读越感到作者构思的独特和表现的形象而贴切。
对于变化中体现出的规律,学生也抓得比较准——这5次判决都围绕狗是不是将军家的而做出的。而对每一次的变化,作者都是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的细致描写,尤其是用奥楚蔑洛夫自己的语言,通过他与大家的几次对话来表现、突出其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性格。在整体上,作者对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又进行了对比,让人从他前后不同的话语里,感受其善“变”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篇课文中,抓住比喻、对比、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则不仅能够设计出新颖别致的课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轻松把握课文情节,深刻理解人物性格,从而透彻认识比喻、对比性描写手法在文章中的妙用,以此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
还有作者对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也运用了对比手法,贯穿全文,起到了对比性揭示的作用。警官奥楚蔑洛夫出场后,他“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出场。从其地位、身份以及情节变化和导致其判决发生变化的规律或原因可以看出,军大衣也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沙皇警犬的权势,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镇住人的工具。第二次写到军大衣时,奥楚蔑洛夫叫巡警“帮”他“把军大衣脱下来”,这一细节揭示了他因判错“案子”而出现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恐惧心理和时时不忘摆臭“官”架子的丑陋性格,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圆滑,借此为自己的再次“变色”争取时间。第三次是奥楚蔑洛夫叫巡警“给”他“穿上大衣”,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心冷胆寒、想掩盖刚才辱骂狗主人而心生胆怯。第四次是在小说结尾,奥楚蔑洛夫讲了一通赫留金后,“然后把身上的大衣裹一裹紧,穿过市集的广场,径自走了”。这个细节,在内容上把色厉内荏、狼狈不堪的警犬的下场突显了出来,在极尽讽刺之中让读者大快人心;在结构上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这四次对“军大衣”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把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过程中的丑态、卑劣心理暴露无遗。
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成问题探究环节。因为“想一想,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已经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和主题的理解,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上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就环境描写而言,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时代或场所的,其作用除了渲染、烘托外,也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环境在文章中的渲染、烘托作用,起到的更是一种点缀、衬托效果。在文章开头,作者写道“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交代人物身份、穿着等。后面写他身后跟着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揭示军警宪兵横行的世道,对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四下里一片沉静……”,以此衬托百姓生活的没有保证。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学生对善变的奴才奥楚蔑洛夫狗腿子的丑恶嘴脸和沙皇的专制统治就能认识得更为深刻。
总之,在教学中切入表现手法,对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学习吸引力、顺畅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在阅读能力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