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
《百合花》这篇小说里的一处细节尤为让茅盾先生击节,这就是19岁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那朵野菊花。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又多了一枝”,这野菊花看似不起眼,却是作者巧使的匠心,它让小战士热爱生活、充满朝气的性格得以鲜明的体现,成为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是如此鲜明耀眼,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叩击着我们的心扉。那么,在小说中作者究竟是如何精雕细刻,将细节描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呢?
一、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灵动
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很多,有小战士、新媳妇和一个“我”。但无疑均是鲜明亮丽的,尤其是作为主人公的小战士和新媳妇更是那样鲜活,质朴逼人,让人敬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者除了借助语言动作这些通常的手段之外,似乎更加注重细节的选择、细节的描绘。得益于典型细节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格外的动人。
腼腆、纯朴、勇敢——小战士不断高大;羞涩、真诚、深情——新媳妇渐趋丰盈。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面对女同志,小战士“立即张皇起来”,一个“掉”,一个“站”字将他的局促不安完全呈现出来,结合“忸怩”“数摸”,他的腼腆和纯朴也自然借助这几个细节动作得以呈现。
因了战争,让他们有了交集,因了借被子,小战士遇到了新媳妇。“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咬”的动作虽不经意,却让有些羞涩的可爱的新媳妇赫然站立在我们面前。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那一个毫不起眼的“瞪”的细节,让新媳妇真挚的情感自然流泻,她对小战士那发自内心的爱让人不由心中一热。“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我”也为之感动,为这份纯真善良的情,炽热无私的爱而泪眼婆娑。
小战士和新媳妇的交集是因为借被子而起,被子是一个道具,而正是这一道具掀起了我们情感的波澜。那被子上的百合花,是这么的引人注目,是如此的亮丽耀眼。也正是借助于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形象光彩亮丽,栩栩如在目前。
二、细节,让人物的心理活动自然展开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波澜是细微隐蔽的,只是在一步步的诉说中才层层深入,一步步揭开,最终,其优美的内心世界得到彻底地袒露。这在“我”和小战士、新媳妇和小战士的交往中得到体现。通讯员送“我”到前线包扎所,“我”和小战士的交往便自然展开,一开始,因了小战士“把我撩下几丈远”“生起气来”,后来觉得小战士“怪”,“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而“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随着对他的了解,对他“越加亲热起来”,而至于“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看似不经意的诉说,借助于细节的点缀,使得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变化自然得以展开,当小战士因救人而牺牲,当看到新媳妇仍在为小战士擦拭身体,“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我”内心的那种痛和伤感如何能自抑?
同样的,新媳妇的心理也是有一个变化的轨迹,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一开始,面对前来借被子的通讯员,新媳妇“刁难”了一把,当小战士衣服被门钩撕开口子,她觉得自己刚才不该“气”,就想拿针线为小通讯员缝补,当小通讯员为救人牺牲,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她眼里晶莹发亮”……
三、细节,彼此呼应,串起一个个情节
作者不独借助细节描写人物,体现人物性格,而且,这些细节在文中还前后呼应,起到了串起一个个情节,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前面“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后面有“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这是通讯员被撕破衣服的几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前后呼应,表现的是“我”对通讯员的担忧,表现的是小战士的不顾个人安危,表现的是新媳妇对小战士的关心痛惜。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两段中的两处细节,前者体现小战士对“我”的关心体贴,后者是我的睹物思人,体现“我”对小战士牺牲的痛心疾首。
当然,文中前后呼应的细节还有很多,如新媳妇的“笑”,百合花的被子……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体现人物思想情感、表现主题,其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人物更生动,更耐人寻味。是的,作者注意细节的巧妙布置,把细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闪亮人眼,“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读到这里,任谁也不可能抑制住眼中的泪。泪眼朦胧中,眼前交错着的是那满脸稚气的小战士,那朴实美丽的新媳妇……
这时,山菊花和圣洁的百合花似乎在我们的眼前晃动,不,摇荡在我们的心头。哦,那朵动人心弦的野菊花!噢,那朵让人泪眼婆娑的百合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