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2021-04-02 10:14程晚成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清泉

程晚成

提到康桥,似乎每个人能联想到的就是《再别康桥》这首诗了,徐志摩用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令无数人对康桥产生了向往,拨弄着悸动的心弦,让人暗下心思想要去看一看康桥的景色,品味一下诗中的意境与曼妙。

诗歌是有魅力的,《再别康桥》成为了徐志摩的传世佳作,尽管很多人并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但他们往往也能说上几句,吟诵着诗歌中的优雅,品味着康桥的韵味,在谈笑间感受诗歌给人们心灵带来的触动与感悟。所以单从这首诗来看,徐志摩可谓是一个优秀的现代诗人。

《再别康桥》是美的。美在描绘的景色,如彩云抱月,似泛舟寻梦。西天的云彩是作别的对象,河畔的金柳是赞耀的光芒,这是开篇两段中出现的两种景物,一瞬间就可以把人置换到一个新的情境之中,仿佛自己已经站在康桥边上,仰望着夕阳西下,彩云绚烂,金色的夕阳洒向大地,将河边的柳树映照为金色,而傍晚的轻风微微拂动,引领着柳枝左右摇晃,那随风摇摆的姿势就像是待嫁的含羞新娘。这样的景色着实令人赞叹,仅凭想象就给人无限的热情与希望,触动着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而这就是诗意美的第一层,用直接描绘的景色,创建一个绚烂多姿的世界,让人们在自己的思想中遨游,获得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正如司空图在对诗歌意境的描述中所说,“象外之外,景外之景”,诗歌往往用一个物象就可以表现无数物象,而通过一种景物就可以衬托无限景色,这才是诗歌表达中可以让人感受的最直观的美感与情意。而《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用彩云与柳树两种景物,就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夕阳笼罩康桥的景象。这种描绘看似简单,实则细腻,丝丝入扣,扣人心弦。在文中三四段,徐志摩则分别描述了青荇与清泉两种景物,但事实上青荇为虚景,而清泉为实景。他先写清泉潭水下的青苔与水草,再写沉淀着彩虹梦的清泉,既是以小见大的视觉变换,也是由想象到实际再到想象的婉转过程。青荇藏在清泉水底,本是看不到的物象,但通过这样的描写,一幅碧绿色的清泉潭水景象就映入眼帘;然后再写清泉揉碎浮藻,便将本来虚写的青苔化为了碎梦,开始转向更深层次情感的表现。

从这两段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告别康桥时,情感也会随着景色的变换而改变。从刚开始的生动欣喜,再到后来的沉浸不舍,他用景象之间的转换,将金色的画面幻化为碧绿色的场景,借助色彩之间的落差,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变化,进而获得更深的体会与共鸣,而这恰恰是诗人用景色表达诗意美的过程。

《再别康桥》是美的。美在艺术的语言,感情真挚,结构错落。虽然《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语言表达与运用上,徐志摩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与状态。不仅在词汇和语句的运用上表现优美洗练,生动形象,而且在诗歌的结构形式上极具艺术美感,朗读起来如同音乐一般富有节奏感,参差错落,舒缓有致。这首诗最著名的内容不过三个“轻轻的”,一开篇即让人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让人感受到作者动作上的温柔,又让人体会到他情感上的不舍。这样的叠词运用,赋予了这首诗新的节奏韵律与旋律美,产生出一种诗歌独有的音乐性效果,读起来更加上口。但徐志摩的语言功底不止于此,他还在诗歌最后进行了复沓,转“轻轻的”为“悄悄的”,既是一种感情上的递进关系,又表现出了由白天向夜晚转变的时间关系,这种用语言描绘景象的方式更加生动准确,而这也是诗意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并不局限于开篇与结尾,在诗歌的每一个段落,都孕育着语言艺术的魅力。这首诗虽然告别的是“康桥”,但在诗歌内容中,却没用一句来描绘康桥,从夕阳到金柳,从云彩到清泉,景物的描绘围绕在康桥之间;从长篙到放歌,从沉默到别离,作者的想象也围绕着康桥,但终究没有表现康桥的真实具体图景。而这就是徐志摩语言艺术上的巧妙设计,他通过主观想象与内心独白,将康桥的实景掩藏了起来,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让人想要探查到底。所以,诗意美也可以透过语言艺术来表现,在暗示与遐想之中让人感受旋律、节奏、格式、形态以及映衬的艺术美。

《再别康桥》是美的。美在营造的意境,气韵柔和,情景交融。正所谓“诗贵意境”,在诗意美中,意境美则是最高的表现层次。而所谓意境,则是诗人将自身对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产生的感受形成一种情怀,并通过合理的物象作为载体将这种情怀融入其中,让人在阅读和观察时,重新体会到作者的情怀,并由此看到一种新的画面或感受到新的情感。意境创造是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是诗人情感的加工与修饰,是我国文学艺术的要点与精髓。《再别康桥》虽是一首现代诗,但其意境营造效果同样贴切生动,有着深厚的美感与韵味。意境的解析应从诗作的创作背景与情感入手。《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离开剑桥大学时写下的告别诗,而这段时期是徐志摩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首诗的意境之中,也表现了他思想与情感的转变。全篇以景入情,刚开始用云彩与金柳建造了一个美好夕阳的画面,这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这种美景的不舍情愫,而且也表现出剑桥对徐志摩的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景物色彩的转变,清泉与青苔将金色的画面转为碧绿,情绪也由高涨转为低落,这可以看出徐志摩是不舍离开的,他甘愿做潭底的水草,也不愿离开这个“彩虹似的梦”。但事实上,他的离开是注定的,这个梦也是虚幻的,他想在这里进一步向深处寻觅,可梦并不能阻止现实,所以他只能离开,甚至连欢送的人都没有;只能以“悄悄”为笙箫,以夏虫为送别的对象。进而从“轻轻的”转为“悄悄的”,表现了徐志摩在离别时,从原本留恋不舍的情感,转变为无奈孤寂的哀愁,烘托出一种惆怅、梦幻、忧郁的复杂氛围。所以人们在赏析这首诗歌时,所有的情绪会被作者营造的意境所带动,进而体会到徐志摩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在恋恋不舍中回味,在苦苦寻觅中哀思,在真正别离时苦痛,在面向前路时未知。这种深邃而多变的意境,恰恰是这首诗诗意美的核心。

《再别康桥》是美的,美在無限的遐想,如庄周梦蝶,似星辉放歌。《再别康桥》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诗歌,其对人们想象的挖掘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其诗意美更胜一筹,胜在激发人的无限想象潜力,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诗歌的意境往往是朦胧而空灵的,是难以用语言与物象进行直接表现的内容;依赖语言与词汇所表达的,往往难以让人感受到最玄妙的情感特征。但是在《再别康桥》中,处处渗透着这种玄妙的意境与优雅。在景物描写时,作别的云彩像是告别的友人,河畔的金柳如待嫁的新娘,这是一种对理想化、情感化色彩的想象,是徐志摩向康桥告白的过程。将云彩化作天边招手的友人,将金柳看成典雅秀丽的女子,使得这首诗歌的意境更玄妙。而在后续的“寻梦”过程中,徐志摩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满载星辉的船,撑着长篙向潭水深处寻觅。这里则到达了这首诗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刻,无论是“彩虹似的梦”,还是“满载星辉的船只”,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不仅在意象上得到了升华,也在情感思想上进行了升级,成为这首诗最美妙的地方。

总之,《再别康桥》是一首诗意美四溢的现代诗歌作品,徐志摩凭借自身丰富的情感与良好的文字功底,将这首诗歌推向了更高的文学层次。无论是对景物的描绘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在散发着浓厚的美感,将景物、文字、意境以及想象进行杂糅融汇,成就了这一篇极具美感的诗歌佳作。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清泉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清泉醋业
石上清泉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