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血管内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冠脉造影检查,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管腔直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和36.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40%~70%,严重者容易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猝死事件[1]。其中,不稳定斑块破裂是造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因素,而早期诊治是避免血栓形成和破裂的关键。既往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方式主要为冠状动脉造影,但随着精准诊断、评估、治疗的不断推进,以二维成像技术为基础的冠状动脉造影提供的影像信息尚且难以满足当前的诊疗需求。血管内超声是导管技术与超声技术充分结合的一种有创断层成像系统,其在冠心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本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为对象,进一步分析了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共82例。纳入标准[2]:疾病诊断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制定的相关标准,冠状动脉狭窄50%~70%,射血分数>50%;既往无心脏手术史;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慢性心、肝、肾功不全者;造影剂过敏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急性心源性休克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4~76岁,平均(62.8±5.3)岁。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5~78岁,平均(63.2±5.0)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临床检查:对照组采用德国西门子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进行冠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开口、分叉病变等情况,测量血管内径及狭窄程度。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美国波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使用自动回撤系统,回撤速度0.5mm/s,分析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等相关数据。
疾病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观察组在血管内超声的引导下施行介入治疗。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并注射肝素抗凝,通过血管内超声采集图像。介入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100mg/次,氯吡格雷75mg/次,均1次/d;同时,根据病情状况给予β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ACEI等药物治疗。
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主要测量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另外,随访12个月,记录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应用统计软件SPSS 22.0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采用χ2、t进行检验,P<0.05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管腔直径为(1.44±0.13)、(3.15±0.20)mm,与对照组的(1.45±0.14)、(3.14±0.18)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3352、0.2380,P>0.05);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为(55.22±7.35)、(68.96±9.78)%,与对照组的(42.85±6.83)、(57.25±10.2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8942、5.2952,P<0.05)。
观察组发生再狭窄2例、心绞痛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对照组发生血栓3例、再狭窄4例、心绞痛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1850,P<0.05)。
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的高血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会使血液中的脂质附着于管腔壁上,并导致斑块逐步形成,这不仅会损伤血管壁,还会因斑块自身破溃而造成血小板聚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斑块增大致冠状动脉狭窄或斑块脱落、破溃引起血栓形成,会诱使患者出现心肌梗死,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亦被称为中等程度狭窄,单纯依据冠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不仅对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的评估欠佳,还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3,4]。血管内超声系统主要由血管内超声导管、导管回撤系统及超声主机3个部分组成,其对血管结构、斑块性质以及斑块负荷的显示良好,同时对血管内腔病变情况的评估准确,有利于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的临床参考信息。有文献报道,非左主干病变最小管腔面积≥4mm2可延迟介入治疗[5]。也有研究显示,单纯依靠最小管腔面积作为介入治疗的标准会增加介入干预患者的数量[6]。针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一般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最小管腔面积、病变血管长度及血管内超声进行综合评估,以此判定是否进行血管血运重建,可有利于避免发生不良心脏事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超过冠脉造影的检查结果,而出现心绞痛、心肌缺血等临床证据的患者则需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因此,通过血管内超声反映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及内部斑块情况,可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时冠状动脉支架的选择提供参考[7]。另外,本研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管内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冠脉造影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其地位仍难以动摇,能清晰地提供冠状动脉血管及分支血管病变的全貌。然而,冠状动脉造影提供的二维图像有时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血管的三维结构。另外,弥漫性病变引起的血管节段性异常,对比投影角造成的病变缩短,管腔内斑块偏心,对比剂充盈不良等问题,也会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从而低估其严重程度。超声造影可提供准确的血管管腔和管腔直径及斑块形状,初步判断斑块性质,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联合应用超声血管技术可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更加准确,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建议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有一定帮助,但很难对病变性质作出准确判断。而超声血管内检查法可更准确地确定血管的管腔和管径,并可确定病变的严重性和特异性,可有效地指导介入性手术。经血管超声引导的经皮血管介入术,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相应的冠状动脉横截面图像,有助于准确识别犯罪血管的具体范围、斑块状态、狭窄程度等,从而有效地指导犯罪血管介入术。
综上所述,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