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2021-03-29 00:05孙伟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培养策略

孙伟

【摘 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论述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提出在具体执教过程中,教师应推出更多典型案例,结合这些事实进行解析,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展开教学引导,组织更多实践性活动,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的学科认知体系。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地协调观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113-02

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追求。人类生活对环境形成有一定影响,我们要有反思的意识,正确对待自然,建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地协调观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解决方式,离不开对“人”和“地”之间相互影响的讨论。要完成核心素养下的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教师必须发挥关键作用,整合典型案例、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展开归结反思,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

一、整合典型案例,确定人地协调观教学机制

在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围绕人地协调观推出一些学习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更鲜活的学习体验。学生对教材阐释的道理感受不深,而对熟悉的生活案例则兴趣较高,如果教师能够借助一些生活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案例阅读、观察、分析、讨论中展开相关学习,進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要有整合意识,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展开信息搜集,筛选典型案例,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

教师在对典型案例进行筛选时,要注意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如教学《人口迁移》时,如果教师列举的是世界人口大迁移事件,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感觉的。而学生最为熟悉的案例是现代身边人的迁移,如外出旅游、外出读书、外出务工、移居到大都市等。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整合,让学生深入思考:现代人口迁移带有明确的趋向性,这是为什么呢?大都市是人口汇聚的重要目的地,欠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向发达地区迁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问题一出,学生开始搜集相关案例,并展开对应思考和解读。有学生认为,大都市之所以会吸引人,是因为其发展迅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都更好,自然能够吸引人主动迁入。而有些欠发达地区,不仅生活环境较差,还自然灾害频发,这也是令人口迁出的重要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案例搜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对应思考,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重点探索,可以使学生对人地协调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人口向好的地方迁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环境、气候、工作、学习等条件有直接关系,这都属于人地协调关系范畴,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启示。

二、创设适宜情境,启动人地协调观培养教程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能够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好筛选和创新,让学生自然进入知识的核心区域。媒体展示、案例讲述、故事展示、问题投放、信息搜集等,都可以带来更生动具体的地理信息。特别是涉及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能够形成直接冲击,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发。

教学《城镇化》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道路拥堵、噪音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大等,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请观察这些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归纳出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现实问题有哪些。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身生活体验,归纳出诸多现实问题,其中也包含了人地协调内容。如:城镇化建设要占用大量土地,用水量激增,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工业污染严重;社会问题也不少,如就业、住房等。教师继续提问:城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呢?保护和改善城镇环境需要哪些措施?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推出一些图片信息,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教师可借助问题进行调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启示,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分析,在方法研究中建立人地协调观。

三、组织多样活动,提升人地协调观学习体验

学科活动有多种组织形式,教师针对人地协调观培养主题推出的活动内容,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实践性活动之中,在实践探索中建立学习认知。课堂辩论、生活观察、案例列举、社会调查、信息搜集、网络交互、小课题研究等,都是地理学科常用的活动形式,教师从人地协调观培养角度展开设计,势必会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让学生主动进入活动之中,在实践感知中建立相关认知基础。

学生对农业生产大多不熟悉,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推出一些生活化实践任务,让学生深入生活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如《农业区位选择》一课教学,教师先列出农业区位选择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杭州的龙井茶最醇香,新疆棉花质量最好,等等。学生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展开研究,教师借机推出社会调查活动任务:深入生活,对当地农业种植作物种类开展实际调查,说说这些农作物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社会环境等多种制约因素展开分析。学生接受调查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调查活动大多能够圆满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

教师设计调查活动,能为学生提供直接感知实践的机会。这些调查任务没有太大难度,但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却有了一定了解,对农业区位选择这一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农业生产需要自然环境的支持,也与社会市场经济有密切关系,这是典型的人地协调关系的具体呈现。

四、升级科学反思,完善人地协调观培训组织

学科教学由不同环节组成,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能够带来更多学习成长动力。学生大多没有主动反思的意识,教师给出一些反思角度的提示,让学生在反思中多多关注人地协调观成长情况,能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地理学科教学要凸显其特点,教师务必要关注人地协调观培养内容,这是学科核心内容中的核心目标。教师推出一些反思活动,将反思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来落实,这样才能带来持续的学习成长动力。

教师推出小课题研究任务,让学生组成团队展开研究学习,其训练效果会更为丰富。如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小课题任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条件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基础条件包含哪些内容?针对这个核心内容展开合作学习,自行成立研究团队,做好具体分工,通过信息搜集、素材阅读、案例搜集、社会调查等手段,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参与成果展示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后,教师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展开具体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索学习。在进行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时,学生大多能以研究报告形式呈现。教师对这些调查成果进行审查验收,挑选典型调查报告做重点推介,能让更多学生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推出调查小课题研究任务,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索反思的机会。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整合,这是一种反思学习行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能为学生反思交流创造条件。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获得不少学习体验,将这些体验用来进行交流,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认知的内化。

五、延伸生活训练,巩固人地协调观实践认知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需要进行创新设计,为学生准备更多训练任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之中,在调查、搜集、观察、分析、总结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高中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其地理学科认知也比较深厚,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和设计,推出更多实践性训练任务,让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学生接受起来没有太大难度,就能够在主动性探索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人地协调观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认知态度,唯有直面其现实问题,才能顺利展开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和探索。

学生对生活化训练内容有更高认同感,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展开设计,能够产生丰富调度作用。在教学《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并提出问题:国家海洋法包含内容众多,其核心是我国的海洋主权不容侵犯。这些图片上顯示的是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的海洋领土争端,我们要主张权利,自然会引发一些矛盾。一旦爆发战争,必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我国始终采取容忍的态度,以最大的诚意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如今有个别国家在南海闹事,破坏区域和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准备参与班级集体讨论活动。学生进入信息搜集环节,教师及时给出提示,可以针对“第一岛链”“钓鱼岛”等关键词展开信息搜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信息交流,对海洋权益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展开信息搜集,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信息交互环节,让学生在广泛阅读和探索中建立人地协调观。我国对海洋权益的维护决心是坚定的,但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如何做到两者兼顾,这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设计,为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结合调查和阅读,能使其获得更多学习启示。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诸多内容,建立人地和谐观是其重要目标。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感受人地和谐观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地理学科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内容,符合学科核心追求。教师要有前瞻意识,组织学生学习、探索,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晶.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24).

[2]朱美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说题教学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8).

[3]宋方静.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PBL教学初探:以“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课时)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

【作者简介】孙 伟(1978— ),男,汉族,江苏邳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培养策略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