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天然优势,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例,提出通过视频导入、过程互动、课外延伸等策略,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科学美、哲学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化自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073-02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它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落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具体要求,强调务必要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由此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高中各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恰恰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最经典的课文之一。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科学美及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发现中国建筑的艺术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就要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在每次新知学习中都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跃跃欲试。如果不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科学文章进行二次开发,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笔者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尝试选择视频导入法,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就被中国古代建筑那令人震撼的艺术美所折服,从而调动审美思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备课过程中,笔者与同事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用本地最著名的古建筑——容县真武阁来制作视频。导入新课时,先播放《美轮美奂的真武阁》视频,把碧绿优美的秀江、浑然天成的经略台和巍然雄壮的真武阁融合一起,将一幕幕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再配上文字旁白及解说: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明代的容县真武阁,由3000多个格木构件组成,用凿榫卯眼巧妙地串联组合,组成一个优美协调的稳固建筑体;屋顶是青色琉璃瓦,屋坡流畅而舒缓,角翘平缓而简约,令人感觉气魄雄浑,而又清新飘逸;重檐分为三层,从下往上是从大到小,层次感鲜明,近观有一种强烈的韵律美;二层和三层中间四个支点的四根柱子,柱子底下是悬空的,形成“头顶千斤,脚不落地”的悬柱奇观。几百年来,真武阁经历了3次特大的台风灾害、5次严重的地震灾害,仍旧岿然不动、完好无损,被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高度赞扬为“举世无双”“天南杰构”“天南奇观”,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视频优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美,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探索欲望,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互动,问题合作探究,领略中国建筑的科学美
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交流及思考,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美、外观美、科学美。以下是笔者的教学实录。
(一)自学检查
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检查教学案的自学情况,完成自学的三个问题,落实知识目标,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1.掌握科学论文知识。让学生通过教学案,概括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知识点,其主要有三点:选题角度较小,内容表现较浅,篇幅不是很长;语言十分准确,表达合乎逻辑,材料真实可靠,具有科学性;自己观察调查,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
2.介绍作者情况。梁思成(1901—1972),我国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1月至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为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学术价值很高,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还参加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的设计工作;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3.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通过教学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速读能力;让学生尝试画出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思维导图,为接下来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课文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及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立体构成,单个建筑自下而上由台基、房屋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平面布局,一所房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坐北朝南,有主有从,还有户外的空间。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斗拱作用、举折举架。第六至第九自然段介绍中国建筑的外观、颜色、装饰等特点。
(二)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检查环节中已初步掌握了基础性知识,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切身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巧妙之处,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精神,踊跃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感悟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1.组织课堂实践活动
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分发斗拱部件,让他们传看观察,然后让两名学生上讲台拼接斗拱模型,并介绍拼接的步骤,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甲:我个人认为斗拱设计非常之精巧,拼接过程也很奇妙,不许粘贴,没有铁钉,拼接成型后却很结实,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工匠的智慧,他们的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和传承。
生乙:我认为斗拱蕴含了很多数学、力学、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及利用,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振兴。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观察手中的斗拱部件,动手进行斗拱拼接,观看同伴的演示,听取优秀伙伴的介绍,有了实践体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巧妙之处,提高了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认知水平,受到了古代建筑科学美、艺术美的熏陶,进一步增强了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深厚情感,更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2.组织问题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写了我国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丙组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作者写这篇文章,首先是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让我们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科学美,供我们学习借鉴,启迪我们去继承、创新,把古代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美传承下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丁组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有,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展现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深刻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鼓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分组讨论问题,学生深刻领会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深化了情感认识,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深厚底蕴,立志继承传统文化,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课外延伸,阅读调查研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就无法更好地感知语文之美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就缺少触发点。学习完《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后,不能让学生囿于对教材的学习,而应该基于文本,更要高于文本,引领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阅读活动,还要适当地组织实践调查研究,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推向更为宽广的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还能升华他们的认知,从而启发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指导课外阅读
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后,笔者指导学生抽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谈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中国人,你要自信》等,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廣度。
(二)组织调查研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后,笔者尝试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谢鲁山庄建筑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本地这一有名的建筑相结合进行实地研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勇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投身到建设家乡的火热实践当中,把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变成真实的行动。
总之,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不仅要构建高效课堂,还要注重课外延伸,加强语文实践,联系学生生活,沟通书本与现实,找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新途径。
【作者简介】梁洪源(1974— ),男,汉族,广西博白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
(责编 刘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