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思路

2021-03-28 02:40卢风青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9期
关键词:活跃气氛求知欲好奇心

卢风青

【摘要】整体阅读始终把阅读材料当作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无论是材料的感知、理解,还是总体把握,都不能离开材料的整体。在教学篇幅较长的戏剧、短篇小说或节选的戏剧、小说时,找突破口很关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能够自觉地阅读全文,获得对文章的总体印象,从而能进行分析、理解全文,探索文章主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好奇心;求知欲;活跃气氛;探索精神

整体阅读是苏联快速阅读专家奥库兹涅佐夫等人根据快速阅读的一种训练方法提出来的。整体阅读特别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而篇幅较长的文章怎么教?例如,戏剧、短篇小说、节选的文章等,就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而言,他们的阅读大都集中在教材。有的虽然爱好课外阅读,但苦于对经典文章的阅读无从下手,导致阅读视野狭窄。针对这种情况,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如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把握呢?笔者认为,可设置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入文章内容的关键。

一、析题,牵引好奇心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从解题入手,打开文章的“窗户”,也就打开了学生的心灵“窗户”,牵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雷雨》(节选第二幕)这一课时,课前可借用多媒体放映文章的第四幕:真相大白。这一幕雷雨交加的场面与题目“雷雨”相吻合,解题开眼。再设导语: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发生的,“雷雨”是否暗示了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是否告诉人们什么呢?这雷雨人生是谁造成的呢?好的导语不如巧的导语,这样一连串的疑问,通过分析题目,牵引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诱发学生思考。再如,《孔乙己》《阿Q正传》用主人公的名字作标题,而《祝福》《项链》,为什么不用主人公的名字作题目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能使学生做到“思与疑”这一点,好奇心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就能快速地整体阅读全文,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设悬念,唤起求知欲

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什么是悬念?它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祝福》一课,祥林嫂的死为什么要放在前面写?祥林嫂的死与谁有关?牵引学生找相关的人物,再问学生“这些人物是杀人凶手吗?”设悬念,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推动下,通过分析相关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认识,归纳出祥林嫂的死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杀死的结论。接着再问祥林嫂的死与她自己有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死因”而动全文,以祥林嫂的“死”作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整体地阅读全文,达到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旨的效果。

再如,《阿Q正传》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可设悬念“阿Q有精神胜利法,但有人说阿Q的悲剧是必然的。”为什么?在不诋毁同学的基础上,拿此作为镜子,了解自己、鞭策自己,牵引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找阿Q悲剧是必然的原因,展开议论,唤起学生求知欲,学生为解悬念有的放矢地阅读,即能从整体上钻研并把握课文,这就起到牵一“悬念”而动全身的效果了。

三、找“切入点”,活跃气氛

好的“切入点”,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太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天义说:“做什么事情,都有个找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找到了,找准了,工作不仅主动,还能起到纲举目张、全局皆活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切入点可设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真”这一点上。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俗话说“趁热打铁”,穿针引线设一连串的问题:周朴园是什么人?他对死去的侍萍怎么样?当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侍萍时,他又怎么样?周朴园现在的家庭怎么样?资本家的本性是什么?让学生快速整体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与揣摩人物的语言探寻人物的心理,为自己的观点找根据,牵“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否真”这一“切入点”而动全篇。

再如,节选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宝玉挨打》这一课,切入点可设在“宝玉该不该打”这一点上,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揭示矛盾冲突,揭示思想主题,轻松掌握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甚至还可以激起学生去阅读整部《红楼梦》的兴趣,可谓牵一“课”而動全“部”。

四、“抓纲拉网”,培养探索精神

所谓“抓纲”就是设置问题,从教材寻求课文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描写,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设问题。所谓“拉网”就是全面地、整体地带着搜寻的目光和收获的希望去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或联系实际探索文章的主旨或现实意义。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以“阿Q的几个生活片段”为纲,撒网式找相关的内容,初步探索阿Q的形象;以“阿Q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持内心平衡”为纲,让学生拉网式地找有关阿Q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来;以“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为纲,找次数并欣赏文章语段,探讨阿Q精神胜利的疗伤法,然后把撒开的网再收回来,要求学生以探索的精神去讨论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从历程中揭示人性的实质,探索小说创作的主题与意图。最后让学生谈谈对“精神胜利法”的看法。这样,文章的主旨就显现出来了。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纲,以文章的表现内容为网,让学生撒开这张网,又让学生以探索的精神把这张网收回,于是,“牵一纲撒一网,收一网动全文”,让阿Q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主旨洞明于心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联系起来的桥梁。”在教学篇幅长的文章时,只要找到文章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就能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文章,理解全篇文章,在争论的撞击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毕诚,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模型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徐春玉.好奇心理学[J].浙江教育,2008.

猜你喜欢
活跃气氛求知欲好奇心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求知欲——学习的叩门砖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
融幽默于教学,构建初中思品愉悦课堂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把听众研究透:做好电台少儿节目的秘诀